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端午节起源众说纷纭 “纪念屈原”说影响最广

没两天就要过端午节了,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而且属于南北通吃,无论地域南北,在过端午节的热闹劲儿上,绝无橘枳之分。其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而端午节的起源众说纷纭,“纪念屈原”起源说影响最为广泛。

“纪念屈原”起源说影响最广

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节俗起源的歧出。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并存。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初五,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传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担心其安危,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端午节其他起源也众说纷纭

除纪念屈原说外,其他的传说也众说纷纭。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的端午节传说,是为在这一天纪念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讨越。吴王夫差听信谗言,赐死子胥。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初五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初五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新石器时代,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有一种崇拜龙的图腾、制造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部族——史称百越族。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端午节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也是端午节的其中一个起源说。

( 整理于山西晚报)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