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AHR乐享第十一期 中国古代组织架构变革及现实意义

各位朋友,大家好!非常开心安徽省人力资源管理协会提供这样一个机会与大家分享。我叫潘胡平,是安徽省人力资源管理协会的会员。目前是一名HR,目前从事招聘工作。

AHR乐享第十一期 中国古代组织架构变革及现实意义

今天我分享的题目是:中国古代组织架构变革及现实意义。

我的分享思路是:首先,介绍一下我国古代各朝的组织架构变革历程,以及其中一些有趣的故事;其次,我将分享一下我领悟到的一些现实意义。

下面开始正式分享:

一、导论

在开始正文之前我有几点说明:

1、古代组织架构变革其实是属于政治史的内容。日本著名的学者寺地遵在其《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中提出:政治史一般研究四个方面的问题:

(1)国家的组织架构和制度;

(2)国家的政策;

(3)国家的重要政治事件;

(4)政治主体和政治势力。

里面有意思的内容很多,由于时间关系,今天我们只讨论组织架构的内容。

2、今天的分享范围是自秦朝至清朝的组织架构。因为秦朝做为中华帝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他在制度上有很多创举,值得作为研究的开始。同时,今天的分享范围限于王朝中央的主干组织架构,对于地方的郡州县,和一些旁支的组织架构(内侍省、翰林院等),不做介绍。

3、最后,我想提出一个组织架构变革的线索:提起政治史我们不免要提起权力的斗争,而在我国古代组织架构变革的过程中,最核心的权利斗争是君权和相权之争。

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我国古代历朝的宰相,其实真正的官衔不是宰相,也就是说这帮人如果印名片,上面写得不是宰相的官衔,而是其他的职位。除去辽朝,辽朝是有宰相这个官职的。

下面我们一起打开历史的宏伟画卷,仔细评赏:

二、秦-南北朝

秦做为中华帝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其组织架构有部分也沿袭了西周的架构设置,就是大家熟知的:三公九卿制。三公为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掌承天子,助理万机;太尉负责军事管理;御史大夫负责监察。下设九卿为各个具体的办事部门(具体负责事宜,大家可以去百度)。

AHR乐享第十一期 中国古代组织架构变革及现实意义

大家知道秦朝是一个短命的王朝,二世而亡。我们常说:汉承秦制,汉初基本承袭了秦朝的三公九卿制。

但到了汉武帝一朝,出现了一个变数,这个变数出现的原因是汉武帝初期人口达到5000万,远大于秦末的2000万人口,同时,汉武帝面临着对外的战事和民族事务,国家政务的处理难度远远大于从前。在介绍这个有意思的现象前,先给大家看张图:

AHR乐享第十一期 中国古代组织架构变革及现实意义

上图是历朝的皇宫结构图,从图中可看出,皇宫基本分为两个部分:皇城,是宰相和其他结构办公的地方,称为外朝;宫城,是皇帝办公的地方,称为内廷,对此可参照天安门和故宫结构。

当时,政务特别繁忙,皇上不光要上白班,还要上晚班。有时,晚上也有各地的文书送来,需要紧急披阅,但宰相又不能随时在身边。所以出现了一股新的政治势力:尚书。尚书原义是掌书,只负责为皇上掌管,分类文书。随着工作量的加大,逐渐也加入了处理文书的职责,权力得到了扩大。

汉武帝之子汉昭帝八岁即位时,大臣霍光自封领尚书事,自此真正的宰相就由三公变为领尚书事。

东汉光武帝刘秀设置尚书台,尚书权力进一步扩大。

东汉后期尚书权力扩大到极致,开始由内廷走向了外朝,开始站在宫门外指挥各部门工作。

由于尚书由内廷走向外朝,魏晋时期,皇上身边又没有人了,开始设置了中书省和门下省,替皇上处理政务,且互相牵制,到了南北朝时期,三省的制度基本固定。

三、隋-宋

大家知道隋唐时期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负责文件起草;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具体执行。这是的宰相就由尚书变为三省长官。

AHR乐享第十一期 中国古代组织架构变革及现实意义

以上为唐朝的组织机构,其实真正的三省六部制,仅存于唐朝的前期。

唐太宗时期,由于发掘人才又任命了:参知政事(著名的魏征就是此岗位)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平章:讨论)。

此时真正的宰相就是参知政事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到了唐朝后期,外戚和宦官的交替掌权,由于这些掌权者大多居于后宫,所以设置了一个新的岗位:枢密使。起初枢密使只负责政令自后宫传至前朝,多由太监担任。五代十国时期,政局动乱,枢密使开始逐渐掌握军权。

我们看宋朝的组织架构就知道枢密使已被枢密院代替,掌握全国军政;三省变为一省:中书门下省,负责行政;御史台负责监察;三司分解宰相财权,负责财政。这时宰相为同平章事和参知政事。

AHR乐享第十一期 中国古代组织架构变革及现实意义

宋朝实行的是二府制,对比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我们发现唐朝采用的是决策和执行分工的职能式架构;而宋朝采用的是以”事“为中心,各体系内决策执行一体的类似今天的事业部制的架构。

有人说宋朝的政治文明在我国古代历朝中较发达,这也归功于其在制衡方面做得比较好。比如皇上的圣旨必须经过宰相核准,皇帝私下批准的条子(又称:内降)是遭到大臣的抵制。又比如设置三衙(马军司、步军司、殿前司)和枢密院互相制衡,枢密院有调兵之权,却不掌管军队;三衙掌管军队,却无调兵之权。造成宋军出现“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现象,也导致了宋朝的积贫积弱。可知,宋朝组织架构设置做好了制衡,却损失了一部分效率。

四、元-清

元朝是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组织机构设置上也秉承一贯程序简化的风格,设置一省两院,中书省负责政令起草传达,地方设行省;枢密院负责军政;宣政院负责外交和民族事务,不过要说是元朝君相关系一度很和睦,因基本都是家族成员。

AHR乐享第十一期 中国古代组织架构变革及现实意义

明朝初期也设置了中书省,并设有宰相。但由于当时宰相胡惟庸,通倭寇,意图反叛,朱元璋盛怒之下,撤销宰相由皇帝直接面对六部;设五军都督府与兵部分军权,设厂卫,直接听命皇上,负责监察。


AHR乐享第十一期 中国古代组织架构变革及现实意义

虽然皇上直接面对六部,组织架构扁平化了,但也加重了皇帝的工作量。故明成祖时期设立内阁,负责协助皇上处理政务,明后期内阁设首辅,即内阁大学士,著名张居正就是此职位。这又是一个从权力中心身边产生的新的宰相岗位。

清朝初期,政治权力落在皇太极设立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上,军国大事,无不自此讨论执行,及康熙亲政,设立南书房,到雍正时期,又设立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被架空。不过有一点,军机处的大臣都是跪受笔录的,宰相的地位已远不如唐宋时期,自此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AHR乐享第十一期 中国古代组织架构变革及现实意义

五、现实意义

掩上历史的画卷,开始思考其中的现实意义,我仅举几点,大家共同讨论:

1、效率与制衡

现代组织架构设立的原则很多,但归根结底其实就两条,效率和制衡,既要提高组织的运行效率,又要做到权力制衡,掌控风险。

从宋代的组织架构中我们领悟到,他虽然做好了制衡,却丢失了效率。制衡很多时候会导致官员冗余等问题。同时,从总体的趋势来看,从秦至清,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也是通过尚书台崛起等制衡和效率的案例实现的。

写组织架构方面的书籍很多,效率和制衡将是一个不变的话题。

2、组织架构变革

我们研究各朝代的组织架构变革,其实对于现代的组织架构变革也有借鉴意义。我们知道组织架构变革有爆破式和渐进式等方式。我们在研究各朝组织架构时发现很多朝代都是因袭前朝很多制度。如汉承秦制,唐承隋制。因此,很多时候我们在做现代组织架构变革时,更鼓励渐进式的变革。

3、制度是动态的

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钱穆老先生在其著作《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里面提出:制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他在运行过程中制定,实施和更改,同时,也将各方面的关系和利益进行了调整、巩固和变革。翻开历朝的组织架构变革(组织架构也是一种制度),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一点。制度是动态的。

4、个人职业生涯发展

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启示可以通过尚书台崛起、发展、和权力被中书门下削弱等从权力中心身边产生、又没落的故事中悟到,不可说也。

以上就是分享的全部内容,感谢聆听。

原文链接:http://www.anhuihr.org/article/245.html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