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人民日报海外版》关注赤水凤凰湿地

多彩贵州,治水有方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这是人们形容贵州时常用的俗语。而所谓“八山一水一分田”,在这个以高原山地为主的省份,恰是因为有穿越于“八山”之中的“一水”,才显得分外灵秀生动。无论是闻名遐迩的黄果树瀑布,还是默默流淌在山间的涓涓细流,有了它们的壮美或清丽,才织就了人们心中多彩贵州青山秀水的印象。

如何保护好这一分秀水,是贵州一直在探索的课题。

在7月刚刚召开的2016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上,贵州各地的水环境治理与水资源开发,也成为了一项重要议题。中外与会嘉宾就此展开了富有成效的对话。

瀑布之水美上添美

“一溪悬捣,万练飞空”,“捣珠崩玉,飞沫反涌,如烟雾腾空,势甚雄厉”,这是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笔下的黄果树瀑布。这里也是贵州的“水”中最著名的一处风景,说是“贵州名片”并不为过。在今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上,特别设有一个分论坛,主题就是安顺黄果树人居环境,并举行了世界著名瀑布城市联盟启动仪式。

据黄果树旅游区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曾琨介绍,黄果树旅游区的空气、水等环境质量均是全国领先,全年环境空气优良率达100%。去年还获得了全球人居环境论坛、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低碳生态景区”殊荣。

然而,黄果树瀑布现在所展现出的美丽,并不是没经历过波折。几年前,黄果树瀑布核心区的“半边街”居住着近千户村民。村民楼房层次不齐,餐馆随处可见,密密麻麻的水泥房屋,生活污水在地上横流,与旁边举世闻名的大瀑布极不协调。2011年,当地政府启动了生态移民搬迁工程,投入近10亿元对923户群众实施搬迁,投入5000余万元对搬迁区域进行覆土绿化建设及文化、休闲景观打造。

搬迁后,景区一路沿线修建了观瀑栈道,两侧布满了绿色植物。俯瞰河谷,大瀑布的水珠穿过竹林,映入眼帘。随着水声渐响,水汽渐浓,大瀑布渐行渐近,游客能更好地体会到自然之美。

为了更好衬托出瀑布的美,景区在绿化工作的细节上也越来越下功夫。过去,瀑布顶部林带多为落叶乔木,秋季落叶后,显得背景不完整,被“镂空”了。为修补这片绿色,景区投入400万元,种植了胸径超过50厘米的榕树、栾树等观叶观花树种,形成绿化、美化、彩化相结合的景观林带,丰富了大瀑布背景。现在,瀑布景区的森林覆盖率从1999年的30.35%提高到了2015年的53%,平均每年增长1.4个百分点,核心景区森林覆盖率达到了74%以上。这也保证了在未来,黄果树瀑布将能向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其更美丽的风采。

赤水凤凰治理新方

“四渡赤水出奇兵”,是中国革命史上的红色经典。时光穿梭,赤水河还在继续滋养着黔地儿女。

赤水河是长江的一级支流,川、黔、滇的省界河。其中贵州段长268.4公里,占全赤水河干流的61.5%,流域面积11412.3平方公里,占全赤水河流域面积的55.8%。赤水河流域共划分为573条小流域,在赤水市境内,就有大小河流352条,总长为1254.2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面积,有河道0.696公里。

《人民日报海外版》关注赤水凤凰湿地赤水凤凰湿地公园(王茂祥 摄)

然而,长时间以来,赤水河流域的水土流失严重。截至2014年底,贵州段赤水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3336.02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29.23%。针对水土流失、土壤侵蚀的问题,近年来赤水市下大力气进行了治理。从2010年3月至2016年6月,赤水市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91.5平方公里。赤水河流域治理的经验,开辟了水土保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的“W·E·H”模式。其中,凤凰沟就是一个代表。

在凤凰村,一座依凤凰沟而建的湿地公园已成为吸引周边游客的新景点。这个公园,作用可大了:它实现了工程景观化、生态景区化和农旅一体化,同时也是小流域治理的典型。

《人民日报海外版》关注赤水凤凰湿地赤水凤凰湿地公园(王茂祥 摄)

据赤水市水土保持工作站站长付铭浩介绍,小流域治理的“W·E·H”模式中,“W”是指水系整治,治理原生态的河沟、河流。比如,从源头控制水源污染,在人居集中的地方新建生态污水厂;以及在湿地公园中通过种植水生植物,来将生活污水废水净化,使其变为湿地。“E”是指生态修复,配合河流治理,根据地貌特色,禁止开发、砍伐山林,使小流域内水土流失为零。“H”是人居改善,让当地居民参与到环境治理的工作中来。凤凰沟进行水域治理后,年均土壤侵蚀量得到了大幅下降。

除此之外,天台镇镇长陈强还向本报记者介绍了更多凤凰村治“水”的具体方法。比如把从前狭窄、利用率不高的溢洪道做成叠水景观,平时种着水生植物,保持常年不断的流水。再比如多种方式结合治理农村污水:散户居住区,农家的生活污水量不大,就可以让废水通过水渠,流入固定水域,用水生植物来降解;而在污水量比较大的聚集区,则能通过管网收集,用新建的污水处理厂来处理。这座在今年上半年开始试运行污水处理厂的每日处理量能达到50吨。

良好湖泊国际合作

除了河流、瀑布,贵州还是一个湖泊和水库较多的省份,其天然湖泊大多属于构造湖或喀斯特湖泊。保护好湖泊水质,也是贵州生态议题中的重要一项内容。

距贵州万里之遥的欧洲,有一个国家多山地、多降水,被称为“欧洲屋脊”,这就是瑞士。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的平台上,中国和瑞士已经连续4年进行对话交流。其中,在水治理与开发领域的合作,不仅为贵州提供了新的经验,也为全球的水环境治理提供了借鉴。

今年,中瑞对话就特别举办“生态决策创新,良好湖泊合作”的分论坛,来关注贵州的湖泊保护。论坛上,瑞士水务CEO磊托·舒尔泰斯介绍,湖泊的污染源主要来自于农业肥料中的磷污染、城市的生活污水。因此建议贵州要增加污水处理厂本身的容量和效率,同时增加污水网络的有效性。只有减少污水排入湖泊,才能有效改善水质。

对此,贵州省环保厅厅长熊德威表示,贵州目前正在按照既要发展又要保护的理念进行探索。比如保护优先,划定生态红线,把湖泊、饮用水这些对人类生存最重要的东西划定红线,保护起来。还要依靠产业升级、创新驱动,来更好地开发。

作为中国著名三大高原湖泊之一、贵州湖泊中的代表——草海的治理也走在前列。草海管委会党政办主任臧宁波表示,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草海的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去年下半年《贵州草海高原喀斯特湖泊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已经通过了国家发改委的批复。这一规划包含了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面源污染控制、生态保护与修复、重金属污染、资源管理与利用、城乡布局统筹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环境能力建设,涵盖了多个方面。总共规划的项目有43个,规划的资金在100亿元人民币左右,“草海保护与综合治理迎来了一个春天”,臧宁波说。

另外,今年的中瑞合作,在水资源开发上也有新的进展。比如贵州水利投资集团与瑞士水务合作签署的水处理项目,未来也会给贵州水资源的利用带来更多效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