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香港书展经济学:从一本书到一条产业链

生活> | Time Weekly - 2016-07-26 03:37:55

香港书展经济学:从一本书到一条产业链

顾文豪

2016香港书展闭幕,首周内参观人数破百万。

每年盛夏,香港书展已经成为华语文化阅读界的一大盛事,就我几次观展的经验来说,人潮汹涌,阖家出动是对香港书展最直观的形容。在今天这个人们纷纷慨叹阅读危机的时代,香港书展的成功经营,带来更深刻的思考和启示:商业和文化并非天然仇家,相反恰恰商业经营的良好保障,确保了书展的运营品质和财务基础。

相较国内书展主办方大多为地区文化主管机构,香港书展则由偏于商业贸易的香港贸发局打理操持。这家成立于1966年的机构,“是专责推广香港对外贸易的法定机构,服务对象包括以香港为基地的贸易商、制造商及服务供货商。”每年举办国际珠宝展、家用纺织品展、建筑装饰材料等不下几十个展览。因缘际会,1990年,贸发局接手主办香港书展,从此使香港书展带上了天然的商业基因。较之国内书展,它有明确的商业意识和运作策略,不求曲高和寡,坚持亲民路线,近年来更努力在商业与文化间取得平衡。

香港书展首先采取“本地家庭+访港游客”双管齐下的办展策略。由于书展在暑期,孩童和中小学生成了重要和主要的客群。书展为此积极辟出专门的“儿童天地”展厅,让小读者拉动大读者。同时对特定领域细分读者群,“大学坊”展区、“佛教坊”展区、“语文学习天地”展区、“英语世界”展区等,都为尽量满足不同的读者需求。

“自由行”开通之后,内地市场成为香港书展布局扩张的首选。近几年,香港书展频频在上海、北京、杭州、广州等地相继举办巡回路演活动,此外还与旅行社合作,推出“香港书展特色游”,承诺内地游客票价优惠等等……多方举措下,内地游客前往书展的比例明显上升。

此外,胜在细节的管理品质与长线思维的全盘考量,则使香港书展的成功从一本书延展到了一整条产业链。

为避免人潮过度集中,香港书展延长了办展时间。展期最初是4天,2007年起延长到7天。为适应港人生活作息和上班族需求,7天展期中,不仅有5天均于每晚10点闭展,更在周末增设“周六午夜书市”,开放时间至午夜12时。作为配套,主办方与相关部门、企业协调,延长了公交的运营时间。同时,利用门票价格的经济杠杆,只要中午12时前进场,门票就可优惠15元。

较之内地书展经常出现的叫卖声、讲座音相互交杂,香港书展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动静分离,互不干扰。会展中心有四个楼面,主办方将售书区安排在两个楼面,讲座则集中安排在另两个楼面,购书者与听讲座者各得其所。

书展相关的配套措施也极尽完善。从湾仔附近的地铁站和道路,一直到内部场馆,处处可见醒目的指引标志,志愿者也随处可见;所有讲座均实行网络预订,开场前读者分成两队,预约者优先入场;而各种自助查询机、速递服务、医疗服务也颇为齐备。

香港书展的主要收入来源为参展单位的“参展费”和观众“门票”两大块。主办方透露,基本经营情况是收支相抵或略有盈余,并强调香港书展“不以盈利为目的”,意在“提升文化内涵,带动阅读风气”,因此即便亏损,贸发局也会通过其他商业项目加以平衡。

因为书展,每年暑期,香港都是书香城市。香港地铁站、巴士、路牌等户外展位,书展广告无处不见;包括《亚洲周刊》、《明报》等在内的各大媒体不仅推出专版特刊,为书展鼓噪造势,更凭借其在全球华语文化圈的丰沛人脉与专业判断,邀请兼具“重量级”和“话题性”的华语作家、学者亲临书展现场开讲。这几年,诸如龙应台、李敖、陈丹青等皆被请来,文化名人开始取代原本的演艺明星,成为书展掷地有声的新符号。

书展的真正旗帜始终是文化。身处图书购买方式愈加便捷的时代,今时今日,书展的最大价值已非卖书,而是文化交流与发声平台,在“共享经济”的趋势下,文化更该扮演交流分享的角色,让更多读者、更多好书聚集在书展大平台上,最终释放出最大的文化创意能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