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先后败于蚌埠、合肥和淮南,芜湖难改安徽“千年老二”命运

先后败于蚌埠、合肥和淮南,芜湖难改安徽“千年老二”命运


说芜湖,是安徽的“千年老二”之城,真是再形象不过。民国以来,芜湖一直是安徽省重镇,颇具影响力。但仿佛命中注定,无数次的发展机遇总是与之擦肩而过,总也摆脱不了“老二”的命运:民国之初,芜湖完全被安庆的光彩所掩盖,无奈只能甘居人后;抗战胜利后的“设市之争”;解放初期的“省会之争”;改革初期竞争“较大城市”,芜湖最终都屈居“老二”。而如今,芜湖依然是安徽经济第二强市、地铁第二城、“双核”中的第二“核心”……

先后败于蚌埠、合肥和淮南,芜湖难改安徽“千年老二”命运

惜败于蚌埠的省辖市之争

1945年10月,抗战结束,百废待兴,国民政府安徽省政府正在筹备着一件大事:成立蚌埠、芜湖二市政筹备处,筹建蚌埠、芜湖两个省辖市。

当时,省辖市,属于省政府直接管理,当时只有省内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地理位置重要的城市,才能成为省辖市。到抗战结束,全国35个省总共只有20多个省辖市。也就是每个省数一数二的城市才有可能成为省辖市。1947年前,安徽还没有一个省辖市,当时的安徽几大重镇:蚌埠、安庆、芜湖、合肥,都卷入了这场设立省辖市之争。

安徽省政府为了争取到省辖市名额做了大量的准备。最终,决定将蚌埠、芜湖两地定为省辖市的候选对象,报请行政院批准,并成立蚌埠、芜湖两市政筹备处。

芜湖经济、文化等方面都略占优势,相较于“火车拉来的城市”——蚌埠,芜湖自然是信心满满。

1945年10月30日,安徽省政府起草了一份报请行政院申请电文,发给了时任行政院院长的宋子文。1946年4月4日,安徽省政府收到宋子文签署的批复电文,电文如下:“蚌埠可于三十六年再度设市,芜湖有县政府,设市应从缓议。”至此,此次 “设市之争”,芜湖的撤县建市梦想最终未能实现,蚌埠成为当时安徽唯一的省辖市,成为当时法定的安徽省第一大城市。

据分析,芜湖遗憾出局的原因,不仅在于蚌埠具备地理、交通优势,还因为在北洋政府统治时代,蚌埠曾经作为短时期的安徽省会,早在1929年初,蚌埠就成立了市政筹备处申请设市,这次算是二度申请。先后败于蚌埠、合肥和淮南,芜湖难改安徽“千年老二”命运

再败于合肥的省会之争

建国初期的安徽“省会之争”,很多人都比较熟悉。这场合肥和芜湖之间的竞争,相比较解放时合肥仅仅不过是一个拥有5万人口的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小县城,芜湖早已以“江南四大米市”之首、长江开放通商口岸、“长江巨埠、皖之中坚”(孙中山语)等享誉华夏。1952年“政治立市”,把合肥定为省会,可一段时间以后,当时安徽省很多官员日益感到省会定在合肥的种种局限性,希望搬迁到经济、交通等条件更好的芜湖,并在省内赢得了绝对多数的赞成票。

于是曾希圣等时任安徽省领导准备借毛主席视察安徽,当面请示。毛主席用委婉、探讨的语气给曾希圣写了一封书信:“合肥不错,为皖之中,是否要搬芜湖呢?从长考虑,比较适宜,以为如何?”,同时,他还将 “合肥大学”改成“安徽大学”,并题写了校名。这其实就是一种表态:省会不要搬到芜湖,此事不需再商议了,你们都安心搞合肥建设吧。

于是,“省会之争”也就告一段落,芜湖再次未能如愿。先后败于蚌埠、合肥和淮南,芜湖难改安徽“千年老二”命运

三败于淮南的“较大城市”之争

“较大城市”,是国务院为了解决地级市立法权而创设的。一个不设特区城市的省,只有省会城市和“较大的市”才有地方立法权。一旦成为“较大的市”,就拥有了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的立法权。

同时 “较大的市”其党委书记都能按惯例进入所在省常委班子,获得副省级的身份,能在省内获得更大的话语权。所以当时很多发展快的城市都积极申请成为“较大的市”。

自1984年12月起,国务院共四次审批了共19个“较大的市”。

1984年首批13个“较大的市”安徽省淮南在列,也成为安徽目前唯一的“较大的市”(至今还有不少人称淮南为安徽第二大城市)。

本来芜湖市是很有希望获此身份的。其时,邓小平先后在一些重要场合多次提到芜湖“傻子瓜子”,为芜湖赢得了很高的知名度。但也在同一时期,芜湖和宣城忙于分家,无暇他顾。

1980年1月29日,国务院批准:芜湖地区行政公署驻地由芜湖市迁至宣城县,并更名为宣城地区。1980年2月正式改名宣城地区,1982年4月行署机关移驻宣城,到1983年基本才算搬结束。

在芜湖忙于搬家之时,而名不见经传的淮南市,凭借着其良好的煤炭、化工等工业基础,经济发展迅速,最终获批国务院首批“较大的市”,并长期占据安徽第二经济强市的地位。

城市的发展需要机遇,3次机会芜湖只要抓住一个,以其自身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地理交通条件,短时间内完全可能一飞冲天,在安徽一枝独秀。

赢得存在感,摆脱“老二”地位

有人说,要是把安徽和江苏各城市的地位做类比,合肥像南京,芜湖、马鞍山像苏锡常,但我觉得苏锡常经济超过南京,有底气与南京叫板。而芜湖等城市正缺少这种底气和运气,如今如果总是一味抱怨,至多成为一个“怨妇”,惟有认识差距、迎头赶上,才能赢得存在感,早日摆脱“千年老二”的尴尬地位。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转载请注明:今日头条号/花钱月下)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