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孩子们还好吗 将爱心传承下去了吗

孩子们还好吗 将爱心传承下去了吗

“孩子们,你们现在好吗?当年播撒在你们心中的爱心种子发芽了吗?”又是一年开学季,当屈晓建再次出资14.3万元资助第7批贫困大学生时,他心中最大的愿望是,想知道当年那些受他资助的已毕业的贫困大学生,如今过得怎么样,他们有没有将爱心传承下去……

从不以个人名义进行捐助

今年44岁的屈晓建是铜川市王益区黄堡镇人,早年从事煤炭生意成为当地的知名企业家。2008年汶川地震时,看到周围人纷纷向灾区捐资,屈晓建也拿出2万元资助灾区,并萌生了帮助周围需要帮助的困难人群这一想法。

经过慎重考虑,屈晓建最终将资助对象锁定为贫困大学生,从此便开始了他长达9年的公益助学之路。“2008年、2009年我都是通过街道办小范围资助,2010年黄堡工业园区成立后,我便通过工业园区团委,正式开始成批资助贫困学生。”屈晓建说。

黄堡工业园区团委书记刘刚表示,屈晓建为人低调,每次都是以黄堡工业园区的名义进行捐助,每年的捐助活动他都不参加,通过团委将钱捐给贫困学生。“咱就想实实在在做些善事,只要学生们有钱上学就行,见不见面并不重要,我不想因此出名。”屈晓建说。

据了解,9年来,屈晓建共出资130余万,资助了77名贫困大学生,不仅承担了他们4年的学费,还承担了那些特别困难学生4年的生活费。

“2010年,我资助的第一批贫困大学生都已经毕业了,不知道他们现在过得好不好,有没有将爱心传递下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事业,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屈晓建说,这是他目前最想知道的,他想看看当年播撒在这些受助学生心中的那颗爱心种子,有没有生根发芽。

受助学生不知学费、生活费来自个人捐助

据了解,屈晓建所资助的贫困大学生中,已有24人大学毕业。近日,华商报记者带着屈晓建的心愿,走访了这24名受助大学生。

郭伟东,屈晓建2010年资助的贫困大学生,目前在复旦大学读研究生。他说,“我感谢这些年园区给予的帮助,现在我的能力有限,暂时还不能回馈社会,但是等研究生毕业后,有能力了,我一定会将爱心传递下去”。了解到郭伟东的近况后,屈晓建希望继续资助他上研究生,可是被郭伟东婉拒,“我现在会做一些兼职,而且学校也会发奖学金,可以维持生活,还是把钱给更需要帮助的人吧!”

在走访中,记者发现这些受助的学生似乎并不知道自己大学4年的学费、生活费是私人出资。今年刚从延安大学毕业的赵丹,一直以为自己大学所需的费用是政府出资。在了解了真实情况后,她希望通过媒体对屈晓建表达谢意。赵丹告诉记者,虽然自己才大学毕业,但并没有忘记自己还担负着爱心传递的重担,参加工作后,她一定会将屈晓建的爱心传递下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当就职于河南省三门峡一家央企的郜建超知道自己大学4年的学费、生活费是由私人捐助后,他专程从三门峡赶回铜川,想当面感谢屈晓建。大学期间郜建超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到甘肃山区支教,也会抽出时间做义工,“我希望用我的行动来回馈社会。”郜建超说,支教时看到有很多小孩没学上,他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可以在屈晓建的帮助下顺利完成学业,“我受过别人恩惠,所以有责任将这份爱心传递下去。”

虽然这24名大学生很多人并不知道是屈晓建资助他们完成的学业,但他们均向华商报记者表示,他们一定会将这份爱心传递下去。而且已有人正通过自己的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企业可以发展得慢但是资助不能停”

昨日,记者将走访的情况反馈给屈晓建,当得知自己资助的那些孩子现在均已通过努力走出困境,屈晓建很欣慰,“看来我当年种在他们心中的爱心种子,确实发芽了,这我就放心了”。

屈晓建说,社会上不时会传出一些受资助的贫困生是“白眼狼”,不懂感恩的消息,现在看到自己资助的这些孩子们过得不错,并且还在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回馈社会,传递爱心帮助别人,这让他觉得他的资助没白费。

“近几年煤炭行业不景气,我的生意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企业可以发展得慢一些,但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却不能停止。”屈晓建说,即将开学了,他还会继续资助一批贫困大学生,帮他们实现大学梦,让爱心的种子遍地开花。

华商报记者张波 实习生王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