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保护消费者才能倒逼企业提升产品质量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促进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增加“中国制造”有效供给满足消费升级需求。会议指出,以先进标准引领消费品质量提升,倒逼装备制造业升级,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动“中国制造”迈向中高端、夯实工业发展根基的关键所在,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

根据统计,2015年,中国海外旅游消费合计达2.5万亿元,该数据不包含医疗、体育等新兴消费。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境外或者通过海淘的方式购买外国产品,并且由富人购买奢侈品转向大众化的购买日用品,如奶粉、服装、药品和电器等。除了这些产品比在中国卖的便宜之外,主要是境外的产品安全性与质量让消费者放心。

国内消费品与境外相比之所以缺乏竞争力,主要是质量、价格与安全性存在一些问题,长期积累下来,打击了消费者的信心。造成如此后果的原因,一个是中国市场产品检验与监督体系有缺陷,很多不合格产品在市场上以次充好,也有很多山寨产品,尤其是涉及人身安全的农产品、奶粉等暴露出的问题让消费者缺乏安全感;其次,中国消费品质量标准体系还比较落后,比如最近麦当劳、宜家等产品在全球其他国家下架,但都不涉及中国区域,因为产品符合中国标准,这很让人尴尬。

因此,本次会议提出,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家用电器、消费类电子、装饰装修、服装服饰、化妆品和日用化学品、妇幼老年及残疾人用品、文教体育休闲用品等一般消费品领域,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企业主体作用,建立政府主导制定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

建立更高的产品标准体系以满足消费升级需求,并且倒逼制造业升级,这完全符合逻辑,可以提高有效供给,促进消费。但是,中国消费品市场存在的质量主要问题并非标准落后,而是缺乏标准的执行。市场上有许多不合格产品存在,而且他们根本不符合国家的质量标准,主要是市场准入的门槛太低,而不是标准定的低。制定了更高标准后,如果这些产品依然不遵守新的标准,那升级标准的目的就难以实现。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中国更注重生产端,即企业生产带来更多的GDP、就业与税收,因此,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在生产与消费之间偏向生产部门。在一些地区有大量企业生产假冒伪劣产品,但常常因地方保护会生存得很好,如果在流通和销售环节把关不严的话,那么,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就会大行其道。

因此,这不仅仅是企业生产技术与工艺落后的问题,也不主要是标准低的原因。中国已经是世界工厂,为全球生产了大部分消费品,但中国制造在境外物美价廉。而在国内却越来越不受欢迎。这说明问题不是出在生产端,而是市场端,不一样的市场体系,对消费品质量把关的程度不一样,才造成这样的结果。

当然,长期以来还有一种说法,即用于出口的东西因为要求质量好而成本高,中国人将好的东西出口换外汇,国人缺乏消费能力因此才只能消费质量差一些的东西。这种现象在改革开放初期应该存在,但是,现在让人困惑的是,同样一件产品在国内的价格要远远高于境外。也就是说,境外的“中国制造”价格比国内低、质量比国内好。中国人要花比西方消费者更多的钱才能买到相同的东西,其中的秘密在于,中国产品在国内流通销售环节成本太高,包括物流、税收、房租、人工等。

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消费品市场,政府缺乏从生产到销售过程的严格监管,但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增加行政成本,比如税收、由过路费与过高的燃油造成的高物流成本等。最终出现了质量差但价格贵的现象,迫使一些人到海外大肆采购。如果不解决国内市场监管缺失的问题,如果不尽快降低商业部门的流通和税务成本,中国人“海外购”的热潮就不会停息。

我们认为,在制定更高的标准体系之后,应该由市场的力量倒逼企业产品升级换代,遵守质量标准,即建立和完善消费者维权体系,鼓励消费者对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进行起诉和索赔,政府的主要工作从重视GDP的生产端偏好转向以人为本的消费端,守好市场的准入大门,对那些违法违规的企业进行严惩,才能建立起一个具有信用的高质量的国内消费品市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