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邓小平祖籍源流初探:系江西吉安府庐陵县?(图)

邓小平祖籍源流初探:系江西吉安府庐陵县?(图)

江西吉安邓光荐墓。

广安旧志和邓氏家谱明确记载,邓小平家族入川一世祖邓鹤轩系江西吉安府庐陵县人。2015年12月,我们从南昌赶到吉安市后,立即在20多部(卷、册)古今地方志、邓氏族谱、地情资料中,查阅复制了有关邓鹤轩的史料,深入3个区、县和相关镇、村,实地察看遗址遗迹,走访知情人士,并与吉安市和相关区、县的党史、方志、档案等单位的专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讨,对邓鹤轩及其父辈有了一定的了解。

庐陵县建制脉络

公元前221年始置的庐陵县,是今江西省历史上设置最早、境域最大的县,有“江西第一县”之称。直到1914年改名为吉安县,历经2100多年的庐陵县县名才退出历史舞台。2003年6月,在青原区富田镇发掘的一座古墓中,首次发现地下残砖上有邓光荐、邓鹤轩之名。

在历史的长河中,“吉安府”“庐陵县”的建制变化非常复杂。夏、商时代,庐陵县地域处于扬州西境。至周代,地属吴、越、楚。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时,于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始设庐陵县,县名因《水经注》记载有泸水(赣江)而来,距今2200多年。始设庐陵县隶属九江郡,该郡为秦始皇分天下三十六郡之一,郡初管辖范围大致为今安徽、河南淮河以南,湖北黄冈以东和江西全省。其郡治遗址并非今江西九江市,而在今安徽六安市寿春县城关镇。

到汉高祖元年(前206),秦亡,楚、汉争霸时,英布为九江王,庐陵县属九江王国。汉高祖五年(前202),颍阴侯灌婴渡江平定楚地后,析九江郡地,设立豫章郡(流经江西省会南昌的赣江原名为豫章江,郡名因之得名,江西故简称赣,时南昌称洪城),郡领18县,庐陵县属豫章郡。至新始建国元年(9),改豫章郡为九江郡(郡治仍在今南昌),改庐陵县为桓亭县。东汉建武元年(25),桓亭县复名庐陵县。初平二年(191),析豫章郡地始设庐陵郡,庐陵县改名西昌县,县属庐陵郡(郡、县同治)。

至魏晋,庐陵郡、西昌县属“三国鼎立”的吴国领地。晋太康元年(280),司马炎灭吴国,庐陵郡治迁石阳,县属沿旧。咸康八年(342),庐陵太守孔伦移庐陵治于今吉安市区,石阳县随徙。到南朝梁天监元年(502),梁武帝灭齐后,西昌县并入石阳县,隶属庐陵郡,郡、县同治。

至隋、唐时,隋开皇十年(590),改庐陵郡为吉州,改石阳县为庐陵县。次年,撤销吉阳(今吉水)、兴平(今永丰部分)、阳丰(今永丰部分)三县,其地并入庐陵县,隶属吉州。隋大业三年(607),改吉州为庐陵郡,庐陵县隶属不变。唐武德五年(622),复置吉州,庐陵仍为附郭县。开元二十一年(733),江南道分东、西二道,庐陵县属江南西道吉州。天宝元年(742),改吉州为庐陵郡。乾元元年(758),复改庐陵郡为吉州,县属不变。

至五代十国,吴天祐六年(909),庐陵县属杨吴领地。到南唐保大八年(950),析庐陵县水东11乡地,置吉水县,庐陵县仍为吉州附郭县。

至南宋景炎元年(1276),元至元十三年(1276),忽必烈设立江西宣慰司,改吉州为吉州路,庐陵县隶属仍旧。至元朝元贞元年(1295),改吉州路为吉安路,吉安之名始于此,意为“吉泰平安”,庐陵县仍属之。至正二十二年(1362),朱元璋起事兵取江西后,改吉安路为吉安府,庐陵县属吉安府。

至明朝,洪武九年(1376),改江西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庐陵县属江西布政使司湖西道吉安府。崇祯十六年(1643)十一月,张献忠克吉安,改吉安府为亲安府,改庐陵县为顺民县。次月,复称吉安府、庐陵县。

至清代,清初沿明制,康熙二十一年(1682),湖西道废,吉安府直属省。雍正九年(1731),庐陵县隶属吉南赣道吉安府。乾隆十九年(1754),庐陵县隶属吉南赣宁道吉安府。

民国元年(1912),废府,撤道。民国三年(1914),改庐陵县为吉安县,历时2100多年的庐陵县名从此消失。随之设江西省庐陵道于宜春,吉安县属庐陵道。十五年,废庐陵道,吉安县直属江西省。二十一年,江西省划分13个行政区,吉安县隶属第九行政区。二十四年,江西省缩编为8个行政区,吉安县隶属第三行政区。

1949年7月16,吉安县解放。7月28日,奉令析吉安县石阳镇置吉安市,同属吉安分区。1949年9月,吉安分区改为吉安专区。1958年11月,吉安县并入吉安市,次年6月,县、市仍分设。1968年,吉安专区改名井冈山地区,吉安县属井冈山地区。1979年,改井冈山地区为吉安地区,吉安县仍属吉安地区,同年11月,县驻地从吉安市五岳观迁至新县城敦厚镇。2000年,吉安地区改为吉安市,至2015年末,吉安市辖13个县(市、区),总人口489万。

据吉安市地志办工作人员介绍,关于庐陵郡和庐陵县治地遗址,一直是历史谜团。2001年,在泰和县城西南3公里处的白口,发现一座面积达23万平方米的古城遗址,2006年确定始设庐陵县和庐陵郡的治地均在此地,被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自庐陵郡设立后,今吉安市所辖的县(市、区)都是围绕庐陵而演变的。实际上,古今设置的庐陵郡、吉安府、吉安市,都来自于庐陵县这一悠久的历史渊源。庐陵县在古时被称为“江西第一县”。

吉安市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陈小平,向我们介绍了寻找邓鹤轩祖籍地的情况。1992年,小平之女邓榕专程来吉安寻根问祖,当地才知道邓小平的先祖邓鹤轩是古庐陵县人。1993年12月至次年3月,吉安地委党史研究室派出工作组,对古庐陵县所辖的吉安、吉水县境内8个乡镇邓姓比较集中的村展开寻访,查阅《邓氏家谱》和地方志等,未发现有关邓鹤轩的线索。1996年1至8月,吉安地委党史研究室再次组织力量展开寻访,把范围扩大至9个县、市,对凡有姓邓的村开展普查,仍无结果。到2003年6月,在青原区富田镇考古发掘一座古墓时,才发现地下残砖上有邓光荐、邓鹤轩之名。

我们从史籍中考证发现,公元前221年始置的庐陵县,是今江西省历史上设置最早、境域最大的县,与广安历史上的宕渠县相当。随着漫长的历史岁月,虽然县名多次变化,直至1914年改名为吉安县后,历经2100多年的庐陵县县名才退出历史舞台,载入浩瀚的史册之中。像这种行政建置数十次变化的县,是比较罕见的,要考证600多年前邓鹤轩的出生地,无疑困难重重。

邓鹤轩父辈情况考证

关于邓氏家族入川一世祖邓鹤轩出生地及其父辈情况考证的兴起,最早是在1979年,邓小平的家人首次回老家探亲时,广安县赠送邓榕一套志书,邓榕发现了广安一世祖邓鹤轩是江西吉安府庐陵县人的记载。到1992年,她专程去江西吉安地区寻根问祖时,江西人才知道邓小平父辈祖籍的情况。尤其是1997年,邓榕撰著《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公开出版发行时,首次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邓小平祖籍源流及家族史,从此引起了全国各地邓姓族人和专家学者们的广泛关注。20年来,对邓小平家族入川一世祖邓鹤轩的生平及家族史,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也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邓氏后裔,探索和研讨一直未曾停止,但至今尚未有权威性的定论。

我们将20年来全国各地发表的关于邓鹤轩祖籍地及父辈情况的数十篇专论、出版的不同版本图书和不同时间的邓氏家谱,以及邓鹤轩及父辈所处时代后来编修的国史和方志等,进行反复的阅读、整理、归类后,发现有三种结论:江西省吉安市通过考古发掘考证后,认为邓鹤轩是邓光荐之孙(父亲情况不详);以广安区和冕宁县为代表的四川省邓氏后裔,以及安徽等省的学者考证后,断定邓鹤轩之父是邓愈;湖北省(主要是麻城市)邓氏研究会考证后,认为邓鹤轩之父是邓子涤。此外,广东省连州市邓氏后裔,从老谱中向广安邓氏后裔提供线索,说他们那支的鹤林公与广安的邓鹤轩是亲兄弟。

根据掌握的资料,我们试着对这些情况进行初探和考证。

A.关于邓光荐是邓鹤轩爷爷的考证

吉安市青原区有一个富田镇(古时属庐陵县地),距场镇不远有一虎形山,文天祥的墓就在这虎形山中。这里有一条穿流而过的小溪,古时曾修建有一座桥和陂(江西人称的“陂”,就是四川人说的拦河坝或围堰)造福百姓,或许是为了纪念邓家人,那陂便取名“邓陂”。虎形山对面有座山,两山之间是一片平坝,邓光荐就出生在这里,小地名叫“邓家坪”。

史料记载,邓光荐生于1232年,卒于1303年,初名剡,又名景禄,字光荐,号中甫,又号中斋,庐陵人。《吉州庐陵蓝溪邓氏族谱世系图》载:“邓以友第九世,绍定五年(1232)中进士。长子景禄,字光荐,号中甫,又号中斋。承义方之训,故掇高科,豋显位,而名振一世。次子荐新,三子则明……”邓光荐有6个儿子。《广州人物传》载:“南宋末,邓光荐携带家人避难广州,在香山(古香山县,辖今中山市、珠海市、澳门特区等)遇土贼,一妻、四儿、四女、三妾,十二口皆焚死,光荐脱走……”查阅清代编纂的《江西通志》,有邓光荐科举考试、为官、诗文和生平等详尽记载。

据当地90多岁的凌育洪老人介绍,古时有一支邓家大姓居住在这里,邓家坪这个地名也因此沿袭至今。邓光荐就出生在这里,后来他外出读书中了进士,官至礼部侍郎(相当于今教育部副部长,正三品)。他与邻村的文天祥是好友,南宋末抗击元兵时,与文天祥一起被元军俘虏,文天祥慷慨殉国,邓光荐因病被放,几经周折回到老家。几百年了,邓家坪没有他的后人,他的房子也早就不在了。传说邓陂旁边有个钓鱼台,因邓光荐常到那里钓鱼而得名。后来,当地人在富田镇建了“名贤祠”来纪念文天祥、邓光荐,两人的画像如今仍挂在文家村文天祥故居,供人们缅怀和凭吊。我们听后无不叹惜,赣水汤汤,群山茫茫,这支邓姓人家,在历史的尘烟中,仅给人们留下零碎而模糊的传说与记忆。

探访邓家坪后,我们又乘车约5公里,来到埋葬邓光荐的横坑村。刚下过雨,寒气袭人。我们将车停在公路边,艰难地走了一段泥泞的机耕道,再曲折穿过一片水田后,开始上山。上山的小路荆棘密布,加之下雨路滑,当地同仁好意劝我们放弃,但一想到我们此行的目的,我们就不愿半途而废。于是,在杂草、乱石丛中小心地往上攀爬。途中,我们从带路的村民口中得知,20多年前,一个叫钱其针的村民,为了砌田埂上山寻找石头,发现了一座“文革”时期被毁坏的古墓,有残缺的墓碑和文字,但不知是谁的墓,只是在闲聊时跟村民们提起过。后来听说邓小平家人来寻根问祖,大家才觉得山上那座古墓的主人或许是邓家人的先袓。

一个多小时后,我们终于登上了邓光荐的墓地,举目环视,此地层峦叠峰,山清水秀,十分静谧。墓选于此,很可能是按照丧葬习俗,请了地理先生寻找的风水佳地吧。墓地坐东南向西北,似有驾鹤西去之意。据青原区委报道组的钱其昭介绍,邓光荐墓地所在地的小地名叫吊钟形,因为在远处看,这个小山包酷似一座老式呈弧形的壁挂大钟。1992年,邓榕到吉安寻根问祖之后,地(市)有关部门先后几次组织人员展开调查,并发动群众提供线索。根据横坑村村民提供的信息,吉安地区博物馆首次发掘此墓时,仅发现墓前一块碎裂的青石板外碑,复原辨认,有“嘉庆元年丙辰冬月吉旦,宋礼部侍郎邓忠甫大人之墓,重修”等字样。2003年6月,考古人员进行了再次探掘,在原墓地的暖土中发现两块残碑砖,一块刻有“……墓,……鹤轩立石”字样,另一块印有朱红赤符和三个竖排的墨写文字,经辨认,系古墓中买地(或借地)而葬的地券,另发现一枚棺材铁钉。此次发掘,初步发现了邓中甫与鹤轩的关系。9月8日,考古队又发现了一块残碑砖,与此前的一块残碑砖拼成后,显示文字为:“……厶、讳中甫大人墓;……孙鹤轩立石。”这一发现,证明了邓鹤轩是邓光荐之孙确切无疑。

我们扒开荆棘和残叶,看见墓前是一个带弧形的小平台,平台左右有残留的砖头围着。在考古挖掘留下的松土中,我们还发现了两小块青石碎片上有“名”“司或同”的阴刻小字。平台里面裸露的墓室高约2米,宽约1米,长约3米,全是砖砌的拱形墓室,墓底部被泥沙覆盖。

现场考察后,我们将四川学者和邓氏族人提出的一些疑问,与当地同仁交换了意见。关于邓光荐与邓鹤轩代际年龄的问题,我们认为,虽然查找不到邓鹤轩之父的史料,但从邓光荐的生卒年和邓鹤轩的入川时间(1380年)来推断,这三代人年龄相差太悬殊,因而存疑。吉安同仁认为,古今都有六、七十岁生育子女的例子,年龄相差太大,不能成为否定邓光荐与邓鹤轩祖孙关系的证据。吉安同仁还认为,四川广安邓氏家谱和旧志确凿记载,邓鹤轩是吉安府庐陵县人,而今江西吉安考古之地在青原区,这正是历史上庐陵县境地,并且发掘出土的距今200年前的地下之物,上面刻有邓鹤轩之名,到目前为止,在江西还没有发现另一个名邓鹤轩的,所以,广安记载的、青原发掘的这两个“邓鹤轩”应是同一个人。但我们坚持认为,这座清代修建的墓,其碑上刻的“邓鹤轩”,是否出自邓氏家谱,还有待考证;而墓碑上为何没有邓鹤轩父亲之名、为何要重修墓地、谁主持重修的等,考订其二者关系真伪的关键问题,尚未进一步确认,现在下结论还不够严谨。

至于此墓是否系邓光荐真墓,我们也有一些存疑。在古代,有权有势的富裕之家,怕人盗墓,有一人多墓的丧葬习俗,而且往往是真墓不显眼、假墓很气派。在邻水县御临镇,明初监察御史(建文帝师傅)杜景贤,死后真墓无人知晓,后人祭拜的是一座衣冠冢。到上世纪80年代,杜姓族人重修时,才新立墓碑并刻文字。另外,有的后代隔了几十年,乃至几百年重修先人之墓,或在旧墓前立碑刻字等都是存在的。广安邓鹤轩的墓碑也是明万历十五年(1587)才立的,距他入川已逾200年,但这些都不影响后人祭祖,也不影响谱书家史的传承。

但大家最后也形成了两点共识,一是邓鹤轩出生地在历史上的庐陵县无疑,二是邓鹤轩及其父辈是南阳邓氏后裔,系迁徙江西之后,繁衍的一支后裔落业在庐陵县境内。对于存在的疑问,双方都表示继续努力,寻找更多的证据,早日还原历史真相。

相关报道:

  • 邓小平自我“批评”称自己有哪个三个坏习惯?
  • 邓小平女儿:毛泽东去世人们的忧虑远大于悲痛
  • 邓小平在张国焘被批时如何为红四军仗义执言?
  • 卓琳得知毛泽东病危后给邓小平写了什么字条?
  • 亲历者:说邓小平打桥牌输了钻桌子是胡编乱造
  • 治军又反腐:改革路上习近平在向邓小平看齐?

更多阅读:

男子挟持妻子与警方对峙:没买到火车票情绪失控(图)

钱仁风的国庆节:请假回家等赔偿 想去旅游但没钱

X光?辐射?成都机场“人体安检仪”到底安全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