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漳州市“十三五”文化改革发展专项规划评审通过

  • 漳州市“十三五”文化改革发展专项规划

    (评审通过)

    前 言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加快转型升级,建设文化强市的关键时期,制定《漳州市“十三五”文化改革发展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于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漳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建设全面协调发展,具有积极和重要的意义。

    《规划》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福建省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及《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回顾总结了“十二五”时期全市文化建设成就,阐述了“十三五”时期我市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并提出一批建设项目,是“十三五”时期推进我市文化改革发展和安排重大项目建设与投资的基本依据。规划基期为2015年,规划期为2016~2020年。

    第一章“十三五”时期我市文化改革发展的基础与机遇

    一、“十二五”时期我市文化改革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二五”期间,漳州市各级文改办、市文化改革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和广大从业人员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打造“闽南文化之都”为目标,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实施文化产业“610行动计划(重点培育十家重点文化企业、十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十个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十个特色文化产品市场、十类百名工艺美术大师、十家重点文化中介机构)”为抓手,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全力打造漳州文化品牌,推进文化产业稳步发展,使漳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呈现出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全市“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文化产业规模发展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公布,漳州市文化产业增加值2010年48.16亿元, 2011年61.09亿元, 2012年79.26亿元, 2013年84.85亿元(国家统计局调整文化产业统计口径,全省减扣300亿元);2014年增速17.2%,居全省第3位;2015年,全市文化产业单位总资产315.22亿元,主营业务收入326.57亿元(国家统计局尚未公布2014、2015年漳州市文化产业增加值数据)。截止2015年底,全市从事文化产业活动的各类经营单位达3364家,从业人员6.88万人,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15家,产值超亿元的有30家。长泰龙人古琴文化村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万利达获评全省十强文化企业,南靖土楼获评国家级最具价值文化旅游景观,雅歌乐器、恩扬工艺获评全国重点文化出口企业。文化产业逐步成为漳州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园区效益不断提升。创建园区基地。按照“一县一园区”的思路,推进园区基地开发建设。截止2015年底,全市12个文化产业园区、27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已获得省委宣传部、省文改办、发改委、文化厅正式命名认定,全市文化产业框架结构基本形成。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2012年以来,市委宣传部、市文改办、市文广新局在各园区基地筛选确定129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参加全市“比投资、赛龙头”、 “项目建设年”、“大干六个月”等竞赛活动,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9.54亿元,极大地改善了园区基础设施条件,完善了招商环境,提高了服务能力。园区效益不断提升。12个文化产业园区已入驻文化企业200多家,总资产350多亿元。其中,省十大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南靖海峡印刷产业园,落户项目26个,总投资24亿元;投产项目6个,年创产值约15.5亿元。长泰马洋溪文化创意产业园,落户文化旅游项目23个,计划总投资370亿元,现已开工建设20个。牛庄文化创意产业园,总投资2.5亿元,建成后将成为一个集文化、创意、旅游为一体的文创园区。

    产业融合不断创新。文创产业新业态基本形成。“十二五”以来,我市积极推动文化、旅游、科技、创意设计融合发展,基本形成“文化+旅游”、“文化+科技”、“文化+创意”、“文化+互联网”等新兴业态。龙人古琴文化村成为省级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工程,该项目包括网上万琴堂、网上琴学院、古琴网络图书馆、网上虚拟斫琴坊、智能网络文化村、网上米兰世博会等六大“互联网+”文创工程建设;万利达科技有限公司打造“互联网+”产品矩阵,从流水线生产向机器人时代迈进,实现战略新兴产业的二次腾飞;青蛙王子、恩扬工艺的动漫形象搭上动车,走出国门;牛庄文创园、创客龙商学院、墨卡动漫、迪安动漫文创活动持续开展。文创设计水平不断提高。组织推动文创团队、文创企业、高校文创专业师生参加全省第二届(2015)“最具创意文化产品评选”活动。全省共有436件入围,漳州占有79件;我市获奖作品共计11件,有两件作品喜获全省一等奖(占全省五分之一),充分显示漳州文创实力。当前,漳州文创热潮涌动,呈现出文创成果多、人才多、平台多、活动多等特点。

    文化市场不断拓展。建设亿元市场。加强特色文化市场建设,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交易量。漳州收藏文化城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内有店面250间,年交易额上亿元;收藏文化步行街每周日上午固定开展文化市集活动,成为漳州市首条奇石古玩收藏文化步行街和交易一条街。漳州文化城现有从业人员1200多人,经常举办交易会、拍卖会、书画展、奇石展、陶艺展和民俗展演,市场知名度日益增强。古城府埕形成木偶雕刻、木偶表演、木版年画、剪纸、漳绣等“非遗”产品一条街,交易频繁,人气旺盛。华安玉特色文化市场集聚店面289家,年销售额超亿元。诏安书画展示交易中心现有画廊100多家,从业人员3000多人,形成“书画展览热、书画培训热、收藏经营热”的书香翰墨氛围。做大展会市场。充分利用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会、深圳文化产业博览会及香港“福建文化精品展”等平台,推动漳州文化企业走出去。五年来,共组织推荐165家企业参展、推介、招商,共设展位275个,招引龙人古琴、土楼旅游、乌山文化旅游综合体、林语堂文化博览园、谊辉光电、华达玩具等文化产业项目86个,累计合同金额650.24亿元。开拓海外市场。长泰龙人古琴作为中国古琴音乐及传统文化的代表进军米兰世博会、入驻中国国家馆,展示“百世龙琴”,传播中国文化。诏安电动玩具挺进巴西足球世界杯、索契冬奥会赛场,扩大漳州对外文化影响力。雅歌乐器、钰丰乐器、恩扬工艺品出口日增。文化出口已成为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新的增长点。

    (二)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扎实推进市“五馆一歌”(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科技馆、规划展示馆和歌剧院)和县(市、区)文体中心等项目建设,有序推进“漳州电视台设备高清化改造”和4个高山广播电视转播台基础设施改造建设,超额完成乡镇文化站信息共享工程设备配送任务,实现村村通、村村响、农家书屋、文化室全覆盖。在省对市指标考评中,我市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示范乡镇创建工作居全省第一。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积极开展“闽南风漳州味”文化周、激情文化广场、艺术扶贫、百姓大舞台、社区演出、送戏下乡、电影入村等群众文化活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在省对市指标考评中,我市“三下乡”指标居全省第一。

    文艺精品创作进一步繁荣。芗剧《保婴记》喜获中宣部2014年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创造了成立漳州市芗剧团以来获得的最高荣誉,填补了漳州市13年来未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的空白。市芗剧团新编芗剧现代戏《谷文昌》、漳州人民广播电台新编广播剧《谷文昌》顺利展演、开播;市木偶剧团新编木偶神话剧《孙悟空决战灵山》荣获第四届全国木偶皮影“金狮奖”比赛最高奖,同时还获得4个单项奖;漳州锦歌《凌波情》、云霄县潮剧《巾帼英豪唐魏妈》均荣获“2015年福建省首届‘丹桂奖’电视曲艺大赛”一等奖;微电影《乡情》荣获首届全国微视频大赛邀约组一等奖。成功举办漳州市百名书画名家名作晋京展。共有150多件作品亮相国家美术馆,充分展示漳州书画家的创作成果和艺术魅力,受到首都书画界的关注和赞誉,进一步提升漳州书画艺术影响力。

    文化遗产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大力实施闽南文化生态保护计划。编制漳州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及实施方案,协助推进闽南文化生态博览城、闽南文化生态产业走廊等重大项目建设。大力实施历史文化街区和古村落保护计划。编制《“五古丰登”行动计划》,加快首批12个古镇古村保护和整治,出版《漳州市古镇古村保护与整治》和《记得住的乡愁——走进漳州古村落》等图书,展示我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古村落的独特魅力和保护成果。大力实施漳州地方戏曲振兴计划。组织完成对十多个门类、近2000册濒危传统戏剧剧本的抢救性记录和数字化保存工作。大力实施漳州历史文化名人研究计划。开展漳州书院文化调研,推进研究整理开漳文化、朱子文化、道周文化、语堂文化等。大力推进“海丝”申遗工作。成功举办全国“海丝”文化遗产精品九城市漳州站联展,完成海丝申遗立法;加强对“海丝”文化遗址的保护和修缮,在原有龙海、华安、平和3个县基础上,增补南靖、诏安2个县海上丝绸之路潜力遗产点,已上报国家文物局审定;开展市级第六批非遗项目的申报审核评定工作,共有7大类18个项目入选名录。当前,我市县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共有195项,市级非遗传承人136人,数量实现“双过百”。

    对台对外文化交流进一步深入。持续举办海峡两岸开漳圣王、关帝、保生大帝、三平祖师、南靖土楼、海峡两岸木偶、歌仔戏等对台民俗节庆交流活动,率先开设漳台族谱对接网,增强漳台民俗文化认同感。大力实施漳台乡情文化工程,深化民间文化、祖地文化、信俗文化等双向交流。组织开展“创业漳州台商大会”、“东山-金门-澎湖”三岛合作论坛、“纪念邵江海诞辰100周年”等系列活动,促进两岸文化艺术交流,提升漳州祖地文化对台影响力,打造祖地文化品牌。组织潮剧、芗剧等一批文艺剧团赴香港、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开展巡演,弘扬漳州传统文化,扩大对外影响力。

    (三)文化改革创新发展

    成立文化改革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成立漳州市文化改革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市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市委分管领导担任常务副组长,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市委宣传部分管领导担任办公室主任。在市委宣传部增设文化发展改革科,承担市文化改革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各县(市、区)、开发区也相应成立相关机构,合力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工作。

    理顺文化行政管理职能。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整合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行政职能,成立文化综合管理部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加强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行业管理,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推动基层文化工作。成立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和各县(市、区)执法大队,进一步提高文化市场执法效率和依法行政能力,进一步加大文化市场监管力度,进一步激发文化市场活力,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制定实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大力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完成24个文化事业单位分类。完成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将11个国有文艺院团划转为公益性传承保护机构,成立了芗剧、木偶戏和潮剧传承保护中心,创新芗剧、木偶、潮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制定转企改制方案。完善文艺人才激励办法,出台《漳州市文艺人才奖励补贴办法》,激发文艺团体活力。

    政策推动形成强劲动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市委十届二次全会制定实施《中共漳州市委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提出建设文化强市,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我市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市政府出台《漳州市“十二五”文化发展改革专项规划》,为全市文化发展改革指明方向;市财政每年拨出1000万元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为全市文化发展改革提供保障。近年来,市文改办结合实际,制定实施《关于进一步推动漳州市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漳州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漳州市加快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和《漳州市加快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从财政投入、融资服务、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人才培养等方面,为全市文化改革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1] [2][3]下一页尾页

  • 二、“十三五”时期我市文化改革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十三五”时期,我市文化改革发展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风险与成功同在;机遇可把握,风险可战胜。

    (一)发展机遇

    机遇一:政府采购公共文化服务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四部门《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加快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从微观层面来讲,政府采购公共文化服务为文化企业提供了机遇,各类文化企业,都可以通过投标的方式获取成为政府采购对象的机会。从宏观层面讲,可以依托财政资金投向与节奏,引导文化资源的流向、流量、流速与流程,从而在更大范畴、更深层次上优化文化资金配置,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多层次、多领域、全方位的支持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机遇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鼓励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在文化提升价值的时代,文化无处不在。PPP项目中不乏涉及文化旅游开发、文化产业园区等项目。因此,“十三五”期间,文化企业完全可以积极参与到文化类的PPP项目中去。

    机遇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文化企业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中大有可为:众多文化企业可以抓住旅游产业发展机遇,凭借文化创意优势,开发旅游文创产品,破解旅游纪念品同质化现状,甚至成长为旅游文创产品龙头企业;一些创意设计类文化企业还可以借《博物馆条例》的东风,与各级博物馆合作,推出具有特色的文创产品,让馆藏文物走进寻常百姓家;在影视方面,影视衍生品的发展还远远落后于电影市场的发展,文化企业机会多多。

    机遇四:“互联网+”

    “互联网+”的“+”是融合,是“融合发展”。2014年,《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要为装备业、轻工业、信息服务业、旅游业、农业、体育产业服务,而互联网就是文化产业与这些产业最好的“融合剂”。在“互联网+”趋势下,文化产业的产业链将不断延伸、扩张。文化企业要把握住这种机遇,明确自己在产业链中的定位,找好自己的合作伙伴,抓住机遇,共同发展,促进形成形式多样的新型业态。

    机遇五:旅游扶贫

    今年5月,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旅游局启动贫困村旅游扶贫试点工作。国家旅游局表示,要利用旅游+美丽乡村建设,开展旅游精准扶贫。到2020年,全国将建成15万个乡村旅游特色村,300万家乡村旅游经营户,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过20亿人次,收入将超过1万亿元,受益农民5000万人,每年通过乡村旅游带动20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由此看来,“十三五”期间,文化企业可以利用国家大力发展扶贫事业的契机,策划开发贫困地区的特色文化旅游、演艺项目等,真正做到“授之以渔”,带动贫困地区人民奔小康。

    机遇六:供给侧改革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为解放和发展文化产业生产力,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改善供给结构,扩大文化消费,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契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与文化产业发展息息相关,为解决新时期我市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创新能力较弱、产品不适应消费升级需求等深层次问题提供重要的思想指引和理论武器。

    机遇七:漳州自身优势

    近年来,中央支持漳州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赋予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城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历史文化名城等重大使命。特别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改革发展工作,提出建设“文化强市”目标,打造“闽南文化之都”文化品牌。所有这些都为文化改革发展工作、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及对外交流合作带来新的政策红利。

    (二)面临挑战

    近年来,漳州文化改革发展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也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总体上看,漳州市文化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文化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着较多的瓶颈制约,主要表现为:

    重大文化企业、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缺乏。我市文化产业总体规模偏小,资源分散,优势行业、优势企业和优势品牌比较缺乏。产业化、专业化、集约化程度不高,市场综合竞争力不强。

    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较为薄弱。从我市文化建设自身情况看,文化建设投入不平衡,文化设施欠账较多,布局较为分散,基础比较薄弱。

    金融财税扶持力度不大。政府扶持、政策倾斜的力度还远远不够,许多小微文化企业面临融资难、财税扶持少等问题,企业发展面临困境。

    文化市场培育有待加强。不能有效形成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消费循环,上下游各个环节尚未形成产业链式发展;文化中介机构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

    文化创意人才紧缺。由于受周边城市发展环境的影响,出现文化产业人才和文化产业项目外流的现象;目前我市文化创意、动漫设计、影视制作、文化经纪、营销策划等方面的人才紧缺,难以适应文化改革发展需要。

    首页上一页[1][2][3][4]下一页尾页

  • 第二章“十三五”时期我市文化改革发展的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系列重要部署,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谷文昌精神,充分挖掘和利用全市文化资源,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升级,培育完善市场体系,打造文化产业品牌,促进我市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加快漳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正确导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充分认识文化的经济属性,提高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坚持内容创新与科技创新相融合。注重运用高新技术成果,改造传统文化产业生产、传播模式,提高传统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培育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推动相协调。切实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和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跨越发展。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要初步建立结构合理、有较强竞争力、政策体系健全、规模效益逐步显现的文化产业运行体系;文化产业整体实力不断增强,知名文化品牌不断增加,形成一批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产业园区(基地)和骨干企业;到2020年全市文化企业法人单位力争超过5000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80家以上,产值超亿元的有50家以上,形成一批在全国全省具有规模优势和影响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力争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或超过22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或超过5%。同时,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和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文化发展主要指标、文化事业整体水平进入全省前列。

    第三章“十三五”时期我市文化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

    “十三五”时期,全市文化改革发展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文化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化文化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培育文化品牌,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建立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对外开放,开创全市文化改革发展新局面。

    一、大力推进文化产业规模发展

    (一)加快建立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重点发展六大文化产业,基本形成以印刷出版、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演艺娱乐、工艺美术、书画古玩等产业为主导,文化与科技、旅游、互联网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提升传统文化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文化产业,加快建立富有特色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印刷出版

    努力形成以报纸、期刊、图书、印刷、复制和发行销售为主体的多元产业。报刊业稳健发展,支持办出一批深受读者欢迎、有影响力的报刊和优秀内部资料。不断健全出版物发行网络体系,发挥新华书店主渠道作用,建立健全民营企业市县乡三级发行网络,促进网络发行、连锁经营、集团化发展。大力促进印刷行业发展,加快印刷行业结构优化,产业升级,总量增长,后劲增强的发展态势。推进以台商投资区、蓝田开发区、金峰开发区为龙头,以南靖海峡印刷产业园、漳州理工职业学院为支撑的印刷产业链建设。

    文化旅游

    推动文化旅游业发展。计划投入近千亿元建设近百个省、市级重点旅游项目,包括建设一批示范引领类龙头项目,积极争取纳入国家层面的发展重点。同时,建设一批整合提升类重点项目,创建生态旅游示范区、旅游度假区、旅游综合体、文化创意产业基地、闽台旅游合作示范基地等项目。优化“一心、三带、五区”产业布局。以“海峡西岸最具世遗品质和原乡情怀的国际旅游目的地”为定位,凸显对台旅游优势,构建以漳州城区、土楼世界文化遗产、环东山岛为主体,以遗产旅游、海上旅游、温泉旅游、乡村旅游、养生旅游等为特色的漳州旅游产品体系,力争到2020年,实现旅游接待人次数4600万人次,旅游收入500亿元,旅游购物消费比重占总消费额25%,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漳州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文化创意

    以工业设计、工艺美术设计、广告策划、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时尚设计、软件设计和动漫制作、网络游戏、影视制作、娱乐策划、众创空间等为发展重点,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规划、建设和培育。出台创业创新政策,建设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打造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链;推动漳州牛庄、墨卡动漫等一批项目建设,推动漳州开发区闽台合作影视基地、天福茶博物院、南靖南坑咖啡园等若干个漳台文化创意产业交流合作示范基地建设;推进工业设计与现代制造业融合发展,促进现代制造业整体发展水平提升;推动工艺美术设计产品向文化、旅游、城市建设等多领域市场拓展,培育特色工艺品交易市场;鼓励民间手工艺传统技艺和品种创新,弘扬优秀传统设计;鼓励设计创意作品投资交易,提高产品产业化转化程度;培育文化新业态技术,加强虚拟现实技术的集成应用,促进虚拟会展、在线体验等新业态发展;构建新型演艺文化传播服务平台,提升文化演出院线、票务网络、文化场馆、文化设施等文化流通环节效率。

    演艺娱乐

    充分发挥人民剧场等现有演出场所功能,挖掘单位内部有条件的演出场所面向社会开放,加快漳州歌剧院等演艺场馆建设,精心打造特色演出场所。重点完善和发展漳州演艺为主体的演艺娱乐基地,扶持木偶、芗剧、潮剧等特色艺术演出;扶持发展时尚演出。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兴建演出场所。推动上网服务场所创新经营业态,使之成为适合不同人群的社区信息服务平台和多功能文化活动场所。繁荣文艺创作,积极发展各种艺术门类的剧目创作,推出一批优秀舞台剧目。着力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演出品牌,办好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文化节日活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满足人们文化需求。

    工艺美术

    发挥我市工艺门类广、品种多优势,注重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研发工艺品,提高工艺水平,打造工艺美术研发、生产、销售产业链,打造产品品牌,培育龙头企业,建设专业市场,推进连锁经营,扩大我市工艺美术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大力发展古琴、玉石雕、木偶、木雕、贝雕、海柳雕、剪纸等地方文化特色工艺品。结合海丝申遗,扶持发展克拉克瓷、漳窑、番银等海丝特色工艺品。建设漳州收藏文化城、东山岛艺术城等一批工艺美术品交易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推动海峡两岸工艺美术产业的交流与合作,吸引台湾工艺美术业知名企业、艺术家落户漳州。加强知识版权的管理力度,确保艺术家合法权益,保护民间传统工艺品牌。积极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坚持创意优先,创新发展思路,鼓励民间资本进入传统工艺品生产领域。

    书画古玩

    以漳州文化城、漳州收藏文化城、诏安书画城为依托,举办具有一定影响的民间文物收藏品博览会和古玩书画艺术品拍卖会,发展古玩艺术品经营实体和交易市场,建设1—2个全国性的工艺品集散批发市场,全力打造漳州历史古街文化市场、漳州书画拍卖交易市场、台商投资区蓑笠翁博物馆等特色文化市场。打造在省内乃至国内具有重大影响的书画古玩交易中心。

    (二)加快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基地)

    积极抓好全市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和示范基地建设,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积极推进龙海骑龙山文化创意园、东山文化艺术走廊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区建设。积极推进龙人古琴、万利达、国辉工贸、徐竹初木偶产业、华玉石业、土楼景观、天福茶艺、华亚工艺、钰丰乐器等示范基地建设。力争到2020年,培育和建设一批在全国、全省有规模、有影响的文化产业园区和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三)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主体

    做大做强闽南日报社、漳州电视台、漳州人民广播电台等一批国有文化单位和企业。积极培育和发展民营文化企业,支持万利达、谊辉光电、华发包装、龙人古琴、吉马集团等一批重点民营文化企业加快发展。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加快培育资本、产权、人才、信息、技术等文化要素市场。重点培育古玩收藏、书画艺术、玉石文化、印刷包装、剪纸雕刻等特色文化市场。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广泛进入国家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通过联合重组、股份制等多种形式,推动社会资本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参与重大产业项目实施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创新融资模式,搭建和培育文化产权交易所等新型融资平台,解决融资难题。

    (四)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外向发展

    发挥我市台侨和对外开放优势,打造一批文化走出去的品牌和项目,提升我市文化对外开放水平。培育重点出口文化企业和品牌发展:支持企业从事文化对外贸易,支持一批重点出口文化企业和品牌拓宽经营渠道,组织参评全国、全省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加强外向发展平台和渠道建设:组织我市文化科技、文化旅游、工艺美术、动漫游戏等企业赴港赴外参加国际文化会展活动,拓展漳州文化产品和服务迈向国际市场的途径和渠道。建设文化“走出去”新平台:积极参与国家文化交流与产业合作,打造文化产业进出口基地和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为文化企业“走出去”创造机会提供服务。策划开展文化产业三维项目对接活动:鼓励港澳台企业来漳兴办、合办文化企业,吸引港澳台资金参与我市文化企业重组改造。积极做好深圳文博会、海峡两岸(厦门)文博会组展参展工作。

    (五)推进漳台文化产业交流合作

    搭建漳台两地文化产业交流平台。扩大两地间文化产业交流合作的内容和范围,为两地在深入合作的过程中共谋对策及经验分享提供良好机会。做好文创项目选择工作。通过交流选择合作项目,实现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的突破,如影视制作、印刷、广告、演艺、娱乐、会展等项目;民俗旅游与历史文化旅游业的合作项目;文化休闲养生热点项目;博物馆美术馆的衍生产业及古玩市场的开发;八宝印泥、华安玉石、雅歌乐器市场拓展;综艺舞台表演业的互相引进等等。重点选择联合开发文化创意、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项目。培育发展两地共享的文化市场。合作开发外向型产品和拓宽海外市场,共创新的文化资源与文化产品,提升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鼓励双方企业共同开拓国际市场,培育国际化品牌,促进国际市场的发展与共用。

    (六)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快建设一批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重点建设项目有:

    产业园区(基地)项目:漳州古城文化产业园、漳州牛庄文化创意产业园、芗城语堂世界文化产业园、平和林语堂文化博览园、平和克拉克瓷文化创意产业园、龙文区文化创意园、云霄光电创意产业园、南靖海峡印刷产业园、漳浦动漫玩具产业园、诏安书画艺术产业园、诏安沈福文文化园。

    文化旅游项目:闽南文化生态走廊、乌山天池红色文化旅游区、谷文昌红色旅游区、长泰龙人古琴文化村、长泰马洋溪文化产业园、土楼文化旅游区、云霄大山海景文化旅游区、龙海龙江文化园、平和高峰生态谷文化旅游景区、常山天窗坪仙境山庄文化旅游区。

    特色文化市场项目:漳州古玩收藏市场、东山岛工艺艺术城、华安玉石市场、诏安书画艺术市场、台商投资区万达文化旅游商业街区等。

    公共文化建设项目:漳州“五馆一歌”、闽南文化生态产业走廊及“五景工程”项目等。

    首页上一页[1][2][3][4][5]下一页尾页

  • 二、大力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一)加快建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快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市级“五馆一歌”(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科技馆、规划展示馆和歌剧院)、县级“三馆两院”(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数字电影院、剧院)和乡镇“两站一室”(乡镇综合文化站、广播站和村级活动室)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整合基层宣传文化设施,建立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继续实施文化馆和图书馆免费开放、文化信息共享、电影免费放映等惠民工程。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协调机制。

    (二)大力实施文艺精品工程

    推动市级重点文艺项目创作生产,打造一批体现漳州特色、在全省全国有较大影响的优秀作品。提高芗剧《保婴记》市场化运作水平。积极推进“一县一品”创作示范基地建设,发挥地方文艺创作优势。持续举办书画名家作品展,提升漳州书画艺术影响力。建立文艺评论员队伍,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

    (三)大力推进媒体融合发展

    加快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推进移动新媒体平台、互联网全媒体采编系统、媒体资源管理系统、IPTV集成播控平台、高清电视互动云平台、漳州新闻网、漳州文化产业网等重点项目建设,提升报社、电视台、电台的品牌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

    (四)大力打造漳州文化品牌

    加强研究、挖掘漳州文化,提升漳台文化研究水平和实效。重点加强开漳文化、祖地文化、朱子文化、黄道周文化、林语堂文化、关帝文化、三平祖师信仰文化等文化研究,挖掘漳州特色文化资源,培育和打响漳州“闽南文化之都”文化品牌。

    (五)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加快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深入挖掘我市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多元文化内涵,实施闽南文化生态保护计划。围绕建设“田园都市、生态之城”的目标定位,推进18个整体性保护重点区域和“东西南北中”五大文化景观区域建设。实施古街区古村镇保护计划。开展古厝、古树、古桥、古街、古庙“五古丰登”行动,进一步把漳州古村镇打造成为“记住乡愁·根在漳州”的文化品牌。实施漳州地方戏曲振兴计划。编排创作芗剧《谷文昌》、木偶剧《英雄李林传》等优秀地方戏曲。实施中央苏区红色文化宣传计划。加强对革命文化、红色文化的挖掘、阐发和弘扬,创建谷文昌干部学院。实施漳州“海丝文化”研究宣传计划,扩大漳州海丝文化影响。

    (六)深化漳台文化交流合作

    积极办好海峡两岸农博会·花博会、开漳圣王文化节、关帝文化节、三平祖师文化节等品牌活动,加强对台文化交流基地建设,深化漳台民间文化、祖地文化、信俗文化等文化交流,举办闽南文化寻根之旅、漳台文创产业研讨会、漳台姓氏文化研讨会等交流活动。深入实施文化入岛工程,举办漳州传统文化周活动,组织民间艺术、姓氏族谱等入岛展览展演。参加福建文化宝岛行等活动,增进两岸同胞情谊,强化文化认同。

    首页上一页[1][2][3][4][5]下一页尾页

  • 第四章“十三五”时期我市文化改革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把文化改革发展工作作为全面推进文化强市战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抓手,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文化改革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能作用,建立文化改革发展工作组织领导长效机制,制定文化改革发展工作目标考评细则,把文化改革发展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体系;要借助干部教育培训平台,加强对各级党政领导的培训,提高他们对文化改革发展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充实完善组织管理职能,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统计制度,切实做好促进文化改革发展的各项基础性工作,建立健全有利于文化改革发展的组织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二、强化政策扶持

    加大文化产业财政金融扶持力度,出台更多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以投资、财税、金融、土地和价格政策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体系,重点支持产业园区、基地、骨干企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扩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合理确定支持方向,提高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鼓励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把文化产品服务纳入对外贸易的工作重点予以扶持。大力发展文化经纪、咨询、评估、代理等中介服务机构,发挥协会、行业组织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提高行业自律意识和服务水平。依托智慧城市建设等平台,不断建立完善小微文化企业孵化、公共技术支撑、投融资服务等文化产业综合服务体系,降低创业成本和创业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率。加强文化创意、设计知识产权保护,健全激励机制,推进产学研结合,活跃知识产权交易,为创意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三、扩大文化消费

    创新商业模式,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适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开发特色文化消费,努力提供价格合理、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完善和优化文化消费的基础设施和消费环境,并通过发放居民文化消费卡等措施,增强消费者购买意愿和能力,提升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内生动力。大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加快采用政府购买、社会供给的形式提供公共服务。进一步加大政府对新兴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采购力度,培育与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

    四、加强人才培养

    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重视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工作,完善文化产业人才引进、任用、流动和奖励机制,为各类文化产业创意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加强国内知名高校和培训机构合作,通过邀请专家讲学、授课或委托培养等不同形式培养急需的文化产业专门人才,重点培养一批懂经营、会管理,具有广阔国际文化视野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市场营销人才,造就高素质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

    五、深化文化改革

    通过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进一步深化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巩固转企改制单位改革成果,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培育合格市场主体。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明确服务规范,加强绩效评估考核,探索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促进文化资源流动。降低社会资本进入门槛,允许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参与对外出版、网络出版,允许以控股形式参与国有影视制作机构、文艺院团改制经营。支持各种形式的小微文化企业发展。(执笔:市文改办施炎坤等)

    首页上一页[1][2][3][4][5]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