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婺城好家风——石门:乐善好施 忠孝传家

从倪氏一世祖倪龢自睦州迁徙长山乡石门村,至清光绪年间,历经700多年,有倪氏族人考取功名、入仕为官者,据有史可查的就有不下六七十人,其中有进士七人,举子贡士二十多人。据考证,倪氏第七世倪普的二儿子倪祥出继给戚姓,是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之先祖。石门倪氏除了世代家学渊远与官宦世家外,还传承了乐善好施的古朴遗风。石门倪德升捐资救助灾民更是受到了朝廷的嘉奖。数百年来,该村传承了乐善好施、敬老爱老的好家风。该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每年需要运行经费7万多元,资金主要来自上级和村集体补助,同时得到了社会慈善人士的捐助,仅村民童春女女士一人就捐助了100万元。

婺城好家风——石门:乐善好施 忠孝传家

来到婺城区长山乡石门村,放眼望去,只见石门溪从村中“哗哗”流过,街道整洁,风景秀丽,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石门村党支部副书记张荣汉说,村中有个民谣:石门大村庄,远望小地方;走过龙门桥,街道在两旁;村长一里八,中央十字街……说的就是在外看去,石门村不显山显水,只有几幢房屋,走到村中才发现这里是个大村庄。

据村支书胡小荣和村主任倪善春介绍,石门村下辖石门、横路、后宋三个自然村,拥有良田3600亩,山林6000亩。在全村2700多人中,倪姓村民就有1500余人,占了55%。这就是历史上颇有名气的石门倪氏。在石门村上溪,一个叫盘龙咬尾的地方,尚存有一处坟冢,民间传说为抗倭名将戚继光的衣冠冢,据说,当年石门倪氏还为之举行过盛大的葬礼。

婺城好家风——石门:乐善好施 忠孝传家

倪氏世代家学渊远,出了许多名人

据《龙门倪氏宗谱》记载,石门倪氏的始祖为倪龢。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年),倪龢从睦州迁到石门附近的泗道垄,后迁居到石门村。

从倪氏一世祖倪龢自睦州迁徙石门村,至清光绪年间,历经700多年,有倪氏族人考取功名、入仕为官者,据有史可查的就有不下六七十人,其中有进士七人,举子贡士二十多人。

倪允才为石门倪氏第三代,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的进士,初授福建龙岩丞(从五品),后迁京师为国学助教、太学博士,晚年辞官归乡,创办了“季原书堂”。据说书堂先后出了8名进士,其中最有名的学生是何基。何基是罗店后溪河人,南宋理学家,儒学大师。他去世以后,葬在了他求学所在石门附近的“油塘”。2010年,何基的墓地被迁回后溪河。

石门倪氏繁衍到第七世,出了个叫倪普的官员。倪普,字君泽,生于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年),于淳祐庚戌年(1250年)考取进士,官至同签书枢密院事。此时南宋江山不稳,倪普回到石门以后,不忘君王安危,经常上山北望临安,听说临安被蒙古骑兵攻下,倪普也忧郁而终。那座山后来就叫“望君山”,今天被称为“望山”。

据《婺城古树名花》一书记载,石门村的梓树是一级古树,当地俗称紫荆树。当地村民相传,宋咸淳年间(1264~1274年),倪普在石门老家兴建家宅,在府中天井中植有紫荆树一株,传说紫荆树只有在紫禁城中可以栽种,平民百姓不能随便种这种树。只因倪普官至同签书枢密院事,才可以在老家种一棵。

据考证,倪普的二儿子倪祥出继给戚姓,是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之先祖。由此推断,戚继光是石门倪氏的后人。1588年,戚继光病死后,在石门造了衣冠冢。据说,戚继光衣冠入葬时,婺州地方官还为之主持了葬礼。

婺城好家风——石门:乐善好施 忠孝传家

倪德升捐资救助灾民,受到朝廷嘉奖

石门倪氏除了世代家学渊远与官宦世家外,还传承了乐善好施的古朴遗风。

倪氏二世祖倪昂,当年他随父由睦迁婺,来到石门泗道垄,因其父年已“逾艾”,立志勤奋,孤身创业。不几年便渐为“殷富”。发家之后,他体谅与感恩四方乡邻几年来的怜爱和关照,后几年,恰逢灾年荒月,于是他不惜拿出家粮“施粥以食饿者”,灾民多时竟达数百人。为了保一方平安,他遵照“敦行善事”之家传祖制,召练义勇,保蔽乡闾。

石门倪氏十二世倪番,宗谱说其“性温敦厚,崇尚礼仪”,里中凡有祠宇、道路、桥梁等有朽、坏、倾圮的各种情况,需要修缮,虽然此等之事,费用较大,但他总能尽力而为,倾其所有,遇事从不推辞,因长年需要捐粮筹款,为民救急解难,故也不免得罪家人眷属,然他都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为家人所接受。因其一生乐善好施,故为世人所称颂:“真乃善人也。”

石门倪氏十四世祖倪永端富甲一方后,经常接济灾民。金华通济桥三次被冲塌,他三次出钱捐修。第一次为嘉靖丙申年(1516年),助金三百两(白银),郡守姚虚谷书辞“旌善”,继守陈爱泉亲题“尚义”匾其门。第二次为1540年,“助金不减当年”,时有太守汪公为之嘉奖。第三次是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桥复修缺资,世人皆说:“勿去烦翁”(翁指倪永端),但倪公却说“无事也”,仍续前助金数。倪永端除三次出银捐修通济桥外,还曾于嘉靖甲午年(1534年)出资重建龙门桥和石门龙华庵,以及捐修石门塘坎等利民工程,并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出资倡建倪氏宗祠等。

而石门倪德升捐资救助灾民更是受到了朝廷的嘉奖。在家谱中有着关于嘉奖的记载,即旌表义民敕:浙江金华府金华县民倪德升,出稻谷一千二十石(一作二百)(注:明代一百五十市斤为一石)用助赈济,有司以闻,朕(皇帝自称)用嘉之,谕劳以羊酒,族为义民,仍免本户杂汛差役三年。时间为明正统七年(1442年)四月初十。

据倪氏宗谱记载,倪典二,官名倪梦申,又称“倪光禄”,大明年间任光禄寺大官署署丞。天启年间,国库空虚,军情危急,倪梦申为此捐出私银一千两,白米二千石,用于补充军需。庚午年二月,正值青黄不接时,灾民断炊,死人无数,倪梦申又捐出租谷四千石,白银二千两。至后每遇灾荒之年,他一概连连捐粮捐钱,多少不计,最终原本一个富裕财东,最终沦为一个百姓人家,为彰表倪典二的无私善行,皇上特赐“清虚输忠”匾一块,并于金华市区西市街敕建牌坊一座,以奖励他变卖家产解决兵饷的义举。

张荣汉说,石门村呈船形,龙门桥就在村口,原为倪典二所建造,后因年久失修,1931年,石门的大富户倪宝仁出资重新修造。在张荣汉的带领下,记者来到石桥前,看到石桥上还刻有“民国廿年,倪宝仁修造”几个大字。张荣汉说,倪宝仁是以前出金华南门的大财主。听他爷爷说,倪宝仁虽是大富人家,但乐善好施,经常修桥铺路,租户如果家中没有粮食,他还会免去租户的田租。

婺城好家风——石门:乐善好施 忠孝传家

传承乐善好施、敬老爱老的好家风

数百年来,该村传承了乐善好施、忠孝传家、敬老爱老的好家风。

倪善春说,由于石门村是个大村,6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528人,80岁以上的老人有120多人。2012年底,该村将闲置的700多平方米校舍改建成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设立了餐厅、食堂、娱乐室、日托室、阅览室、健身室等场所,为村里的40多名85岁以上的老人提供养老服务,每天免费提供中、晚两餐。

除了就餐,老人还可以在这里娱乐、健身,享受居家养老服务,有效解决了高龄留守、空巢老人的日常照料问题。自从有了养老中心,石门村的老人不用担心吃饭问题,大家在一起聊聊天、打打牌。

据介绍,该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每年需要运行经费7万多元,资金主要来自上级和村集体补助,同时得到了社会慈善人士的捐助,仅村民童春女女士一人就捐助了100万元。全国劳动模范倪长生非常关心村里的建设,先后为村里的水渠修建、康庄工程、文化礼堂和邻村的建设捐助了40多万元。为了丰富村里的文体活动,在外创办企业的倪金波、倪颜叔分别捐款4万多元和2.5万元,用于文体娱乐活动和提供活动奖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