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味道并非食物的决定因素 情绪也起重要作用

参考消息网10月13日报道西媒称,人类学家很久以来一直在就一个问题争论不休,一派认为食品向来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另一派则认为食物是为了让我们进行思考,帮助我们理解世界。

据西班牙《世界报》10月10日报道,美国最近的一项研究对我们在进食时食物对我们的观点造成怎样的影响的各种有趣结论进行了汇总,发现味道并不是食物的决定性因素。我们在进食时都是会利用情绪作为武器的“独裁者”。

报道称,波士顿东北大学的研究人员对146所大学进行的肉食品评实验结果进行了汇总,发现我们的潜意识比我们走得更远。

参与实验者品尝了多种肉类,其中一些被标明来自一家虐待牲畜的工业农场,剩下的则被标注为来自一家善待牲畜的农场。事实上,这些食品都是一样的,标签上的内容都是假的。

然而,多数参与品尝者都对后一种肉食的色、香、味做出了更为积极的评价,甚至认为前一种肉食过于“油腻”和“咸”。

这项研究的负责人之一埃里克·安德森教授表示:“我们的大脑构建我们的经验,它并不完全由进食时的物理体验支配。我们的信仰、情感体验和食物本身的感官特性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食品业者应当明白,农场或饭店的形象有可能决定着他们所提供的食物的滋味。”

因此,我们的看法可能会被所谓的“情绪现实主义”所影响。这是一种意识层面的体验,可能会使得一锅炖牛尾或一盘炒凤尾鱼变得无比可口或难以下咽,就像我们去参观博物馆时,一幅抽象画会让我们觉得美妙无比或丑陋不堪。西班牙国立远程教育大学人类学教授胡利安·洛佩斯认为:“传媒、食品业的说客以及活动分子们可以主导整个社会的口味。这是一种文化施压,并且在多年间会发生很多变化。”

毫无疑问的一点是,我们是情感动物,食物的起源和结果影响着我们。如果我们发现眼前的三明治里的鸡肉实际上来自被囚禁在暗无天日的养鸡场中的鸡身上,生蛋的母鸡则在人造光线欺骗下产蛋,我们是否还会无动于衷地咀嚼。“在我们进行的另外一项研究中,有志愿者在看到虐待牲畜的标签后拒绝食用这些食物。”安德森表示。

报道称,在一个饥饿已经成为遥远回忆的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人们对食物的印象不只来自味蕾,味道也已经不再那么重要。

2012年,西班牙巴伦西亚大学曾与牛津大学和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合作进行了一项实验,对外部因素如何影响盘中餐的滋味进行了研究。在实验中,同一份酸奶被分别置于一个金属勺子和一个有金属质感的塑料勺子中。结果表明,品尝者对金属勺中酸奶的评价比塑料勺中的要高。多数品尝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认为金属勺中的酸奶品质较高。

在另一项实验中,同样的一块草莓慕斯被分别放置在一个白色餐盘和一个黑色餐盘中,结果前者得到的评价更好。实际上,草莓的颜色在浅色背景的映衬下效果更好。进食已不仅仅是对菜单上内容的吞咽,而是成为了一项辩证的活动。(编译/韩超)

味道并非食物的决定因素 情绪也起重要作用

资料图片:一名厨师在煎制墨西哥卷饼上面的肉料时撒盐。新华社记者张加扬摄

对美食味道的想像越生动,越容易发胖

国际先驱导报7月21日报道在衣衫清凉的夏天,最热门的话题似乎总与体重相关:许久不见的朋友,再见的寒暄会从体重开始,在彼此胖了瘦了的嬉笑中,仿佛那些不曾谋面的时间从未流逝过;某一从大众视线消失太久的歌星,因突然暴增的体重又在瞬间成为社交媒体上被疯传的热点。

每一个忙着虚度消磨的夏日季节,也似乎都少不了无数个与体重博弈故事的点缀。无论是真胖还是真瘦,人们津津乐道的永远都是如何成为那个比现在的自己再瘦一点的人。关于人会产生胖与瘦的差别,确有各种各样的解释,除却天生的、基因元素外,管不住自己的嘴是公认的最佳理由之一。据说,这一理由也被科学家们严谨细致的研究所证实:患有肥胖症的人一般都超爱美食。

那么问题又来了:人为什么分超爱美食的和拒绝爱上美食的呢?对于这一问题能勇敢站出来做解答的,依然只有科学家。先前的科学研究表明,那些对美食画面有超强想像能力的人,往往会吃得比较多。这个很好解释,对于那些突然想到某种美食就能带出丰富画面感的“馋虫们”来说,接下来的冲动常常是速速找到这一美食并大快朵颐,而这样的冲动总是发生在并不饿的时刻,体重不涨才叫怪。

对于科学孜孜不倦的探索与追求,永不会有停止的那一天。近日,美国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又做了几项问卷调查。他们邀请一批参与者,去想像不同食物或者非食物类物品的味道,并将这样的身心体验描述出来。在对结果进行研究后,他们发现那些身体质量指数BMI高的人,即体重重的人,对食品和非食品味道的想像能力都很强,这一关联度尤其体现在对食品味道的想像力上。不同的人在冥想刚出炉的面包、饼干、爆米花时,对这些味道的感知能力是不一样的,自然也就会产生在享受美食时不一样的愉悦感受。换句话说,对美食味道的想像能力越形象越生动,就越有可能陷入美食布下的情网,从而导致体重增加的“恶果”。

当然科学家们做任何研究都有目的,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希望找到让人们抵抗不了美食诱惑的真正原因后,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被肥胖症困扰的宿命。而我从这一最新研究成果中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种宿命:原来人类连吃这样最基本的行为方式,都在无意中被想像力控制左右着。

我们常感慨身处世界的辽阔与无边。其实世界这么大,无外乎我们看过看到的以及我们想像中的。当世界还不是一个地球村时,想像力曾经是促成人们实现互联互通的桥梁;当世界真的变成一座人们可以随时联络沟通的地球村时,想像力却成了横亘在人们之间无法跨越的巨大沟壑,连跨越一下的意愿都丧失了。

所以在对世界的认知过程中,我们从来未曾放弃过想像力,也从不缺乏想像力。只是插上想像的翅膀后,我们究竟应该飞多高、飞多远,是由那根牵扯着我们不越界的线决定的,在这一点上,拒绝任性!

【延伸阅读】英男子自制“人肉汉堡” 称味道浓郁很好吃(图)

味道并非食物的决定因素 情绪也起重要作用

他切下腿肉制作“人肉汉堡”(图片来源网络)

参考消息网3月24日报道台媒称,英国BBC记者傅特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从自己的大腿上切下一小块组织烹熟,科学家分析它的气味后,发现味道后非常浓郁,介于猪肉和羊肉之间。

据台湾东森新闻云3月23日报道,傅特后来模拟这股味道,制作了一份“人肉汉堡”,他觉得品尝起来就像牛肉配上啤酒炖菜,还满好吃的。

因为在英国吃人肉是违法的,所以科学家只能重建它的味道。傅特先是切下自己腿上的一块肌肉,然后送往实验室分析,全程记录拍摄。科学家经由切片样本,仿制出人肉的味道,相似度约8成。

傅特指出,“比起猪肉和鸡肉,它闻起来更香浓”。而科学仪器分析,它的肉质比较偏向猪肉和羊肉之间。混合两者味道,傅特尝试做了一份“人肉汉堡”,刚开始还有点畏惧,想不到却相当好吃,他说,滋味类似牛肉搭配啤酒炖菜。

上海首家美式中餐馆受追捧 英媒:在中国没这种味道

味道并非食物的决定因素 情绪也起重要作用

图片源于网络

参考消息网11月28日报道英媒称,Fortune Cookie(英文翻译是幸运签饼干,但是这家餐馆一直都用英文名字——本网注)是冯·拉姆和戴维·罗西两个人合开的餐馆。冯·拉姆出生在纽约的唐人街。

据英国广播公司11月22日报道称,冯·拉姆回忆说:“我是在我爷爷奶奶和爸妈餐馆的厨房里长大的。”“我人生最初的记忆都是这些厨房里的事情,以及我爸爸带着中餐的味道走进家门。”

报道称,冯·拉姆在读硕士的时候认识戴维·罗西。在课余,他们很快发现彼此都喜欢去美国的中餐馆。

戴维说:“在我家,周五晚上是中餐之夜。在美国有超过四万家美式中餐馆,来自不同民族的人都是吃着新式中餐长大的。”

在冯·拉姆和戴维·罗西到上海旅游的时候,他们两个想念自己平时吃的面条和经典炒菜,他们觉得其他人可能也会有同样的感受。

他们决定开一家美式中餐馆(他们认为这是上海第一家),其招牌菜是冯·拉姆家在美国的餐馆里的招牌菜:陈皮鸡、宫保鸡丁和芝麻虾。戴维觉得他们的菜肴是“纯正美国味”的中餐。

报道称,这确实是美国味,虽然这些菜在全球的中餐厅都有供应,从马德里到墨尔本。

但是在中国大陆却没有这种味道。

冯·拉姆和戴维·罗西让冯·拉姆的父亲飞抵上海来教厨师们怎么做菜,所以,这家餐馆提供的菜肴与冯·拉姆家在美国的餐馆里的菜肴是一个味道。

报道称,最大的难题是找到菜肴的合适调料。

冯·拉姆说:“这听起来挺奇怪,事实上我们进口一些调料来打造在中国的纯正美式中餐。”

进口的东西包括卡夫菲力奶油芝士、四季宝花生酱、脆玉米片、英式芥末粉。甚至连酱油都是香港的,因为那是最早一批到美国的中国移民在他们的菜肴中使用的酱油。

中国的年轻人经常光临Fortune Cookie,他们觉得在这里能吃到所谓的“美式中餐”。

再辛苦也值得。每天晚上和周末全天该餐厅通常客人爆满,还要排长队等位子。

冯·拉姆和戴维·罗西知道第一次进店的客人对菜肴的印象。

报道称,冯·拉姆说:“如果是一个老外,那99%的可能性你对菜肴很满意,如果你是当地的一个年轻中国人,70%的几率你可能会觉得满意。”(编译/李伟杰)

科学家:人造肉将掀肉食界革命 味道媲美真肉(图)

味道并非食物的决定因素 情绪也起重要作用

资料图:人造肉。

中新网11月2日电 不少人无肉不欢,不能接受以素肉代替。不过据外媒报道,这种情况有望改变,随着科技及人造肉产业发展,专家指业界已制造出味道媲美真肉的顶级鸡柳及牛肉碎,形容肉食界正“发生革命”。此外,人造肉将来有望较真肉更便宜,届时不仅素食人士,连原本吃肉的人也可能基于价格及健康等其他因素而购买。

报道称,近年各机构争相研制人造肉,美国斯坦福大学结构生物学教授普利西指出,未来数年的发展将“令人振奋”,以多种植物蛋白质制成的猪肉、牛肉干、肉肠等产品将相继诞生,他还预测制成美味牛排只是时间问题。

据悉,人造肉公司“Beyond Meat”早在2013年初已在360家店铺中推出产品,现已增至7500家,并很快会在大型零售连锁店沃尔玛推出,对主流食品业敲响警钟。此外,美国蛋类委员会近日还指出一款无蛋蛋黄酱是“重大威胁”。

新媒:国际空间站生菜丰收 宇航员称赞“味道好”

参考消息网8月11日报道新媒称,生活在国际空间站内的宇航员们8月10日首次品尝了他们在太空种植出来的生菜。科学家们把这一口舌尖上的味道,看作是载人飞船前往火星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8月11日援引BBC报道,能吃到在空间站里长出的生菜,让美国宇航局的宇航员林德格林感到“不一般”。宇航员们把生菜放在一种特殊的盒子里种植,另一名在空间站从事了一年研究工作的美国宇航员凯利也说“味道好极了”。

凯利说,这味道有些“像芝麻菜”。他一边说着,一边拿起小瓶的浓橄榄油和香醋倒在生菜叶子上调味,就像平常人们把番茄酱和芥末倒在热狗上一样。

美国宇航局表示,如果探索太空的宇航员能在飞离地球后自己种菜吃的话,他们可能就会更好地应对严酷的太空探险,而这些探险任务将耗时数月、甚至数年。

报道说,想要给火星定期提供补给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凯利说,宇航员想要在航行中生存下来,就必须自己种出吃的来。

他说:“这种有效负荷、以及能自己种吃的,是往既定方向迈出的一大步。”

在佛罗里达的肯尼迪太空中心工作的维勒,是美国宇航局研究未来生活支持活动的首席科学家。他说,西红柿、蓝莓和红生菜这类含有抗氧化剂的食物,“将有可能改善人们的情绪,也将有效地抵御太空辐射”。

这次长出来的红生菜是此前“龙”号宇宙货运飞船送入空间站的。这些蔬菜生长在一个特殊“蔬菜盒子”里,而这个盒子是由位于美国威斯康星的麦迪逊轨道技术中心设计出来的。

生菜的种子被撒放在用于生根发芽的垫层上,垫层是由土壤和化肥组成的。

由于在太空不能给蔬菜浇水,所以在垫层的底部设计有特殊的灌溉系统。

每一个“蔬菜盒子”重大约七公斤,可以折叠、也可以拉伸。这个盒子还安装了红绿蓝三色的LED灯来促进蔬菜成长。

维勒说,早在九十年代,人们就考虑用LED光在太空里种菜了。这些种子在7月8日被空间站上的凯利“激活”后,共生长了33天。

味道并非食物的决定因素 情绪也起重要作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