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唐恒元人瑞逢盛世温馨又从容

□晚报记者 张广智 许静/文 晚报记者 许静/图

在位于遂平县城东北角的一个小区里,有一个四世同堂的七口之家。这个家庭中辈分最长、年龄最大的成员唐恒元已经101岁了,比他3岁的曾孙女大了整整98岁。

农历腊月廿九上午,记者慕名来到这个家庭采访时,他们一家人正围坐在客厅里看电视、吃零食、拉家常。阳光透过宽大的窗玻璃照过来,房间里温暖如春。

唐恒元人瑞逢盛世温馨又从容

唐恒元的全家福。

家境贫寒多磨难

唐恒元老人面容清癯、须发皆白,着红底黑纹中式对襟棉袄、黑色棉裤,戴黑框眼镜,看上去温文尔雅、清爽从容。记者不禁猜测:老人家不是教师,便是医生。可他的儿子唐二春、儿媳陈焕芝听了后哈哈大笑:“这下你们可看走了眼,俺爸从没上过学,根本不识字!”

“小时候,家里苦得很,哪里读得起书!”唐恒元老人耳聪目明、思维清晰,他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悲苦身世。

唐恒元于1916年出生于遂平县和兴镇苗庙村唐庄一个农民家庭,幼时,因家中贫困,又逢时局动荡、战乱不止,也就没进过学堂。为了生计,他十几岁开始给一个地主家赶马车,整天天南地北地跑,受的罪、遭的难、吃的苦无法诉说。

据老人讲,有四件事印象深刻,永生不忘。第一件事发生在他随父亲在一家地主家做长工时。一天,父亲在干活时发生意外被马车轧断了腿,血流不止,疼得昏死过去。可是,地主不闻不问,更不体恤。血气方刚的他立即辞了工,并发誓:饿死也不再进这个地主家的门。第二件事是他的哥哥失踪。解放前夕,他的哥哥与同乡一道外出谋生,从此一去不回,至今杳无音讯。据同乡推测,可能被国民党抓了壮丁,死于战乱,也可能因病客死异乡……但这只是推测,哥哥到底身在何处?是死是活?几十年来,这成了老人的一块心病,至今想起,仍潸然泪下。第三件事是他的婚姻。老人结婚比较晚,与小10多岁的妻子生育了两女两男四个孩子。几年前,老伴去世。如今,孩子都已成家立业,儿孙满堂。第四件事是翻身解放。蒋家王朝垮台,新中国成立,穷人翻身,分得了田地,有了盼头,有了奔头,从此扬眉吐气。

“唉,人老了,过去的事儿反而越来越清晰,还总爱向人唠叨,你们可不要烦。”老人讲完了回过神来对记者说,一脸的诚恳。那认真劲儿,让记者感到了他童稚般的幽默和单纯。

勤劳善良心胸宽

唐恒元老人的小儿子叫唐二春,40多岁,正值壮年。他头脑活络,敢想敢干,近几年经营物流公司,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不久前,他在遂平县城购置了一套房子,将父亲接到家中一起生活。

唐二春告诉记者,自己与父亲感情很深,他对父亲不仅爱戴,还有着一种敬重。

“ 父亲的勤劳让我敬佩。”唐二春说,父亲年少时就负起了生活的重担,风雨数十年,劳苦大半生。他一生侍弄庄稼,是闻名乡里的“庄稼把式”。父亲不仅下得了田地,还进得了厨房。比如,父亲炸油条、盘馓子的技术就比较高超。那时候,四乡八村家家户户的油条都是父亲炸制的。每到节日,请父亲帮忙的人排成队。父亲有求必应,总是白天黑夜连轴转,累得腰酸背疼。为乡亲帮忙,全是义务,但有些酬谢是推却不了的。临走时,主家总要拿一串油条或者几把馓子强塞在父亲手里。“我们兄妹几个可没少享用。夜里正睡得香,父亲回来了,喊醒我们,我们吃了以后倒头又睡。油条、馓子的香便弥漫了我们的梦。”回忆从前,唐二春仍一脸的向往。

“父亲的善良让我敬仰。”唐二元讲述,父亲心眼儿好、心肠软,见不得别人受苦。谁家有难,他总要帮忙;谁家遭了灾,他总要接济。“有一年,我的大表哥,也就是父亲的外甥,家里遭了灾,就投奔父亲。父亲二话没说,就把他安置家中,像亲生儿子一样对待。大表哥回去没多久,二表哥也来了,父亲说,一个孩子是养,两个孩子也是养,住下吧!就这样,表哥们和我都是吃一锅饭长大的,变成亲兄弟了。”唐二春回忆往事满是幸福。

“父亲的胸怀让我敬慕。”唐二春说,父亲虽然是一个普通农民,但他在与人交往中做到舍己为人、先人后己,在与集体交往中做到了公而忘私。母亲曾给他讲述一件事儿:40多年前,父亲担任生产队里的饲养员。一天,也就是唐二春出生那天,正赶上队里的牛犊出生,家里人去喊父亲,父亲却说,牛要生了,他回不去!

“你看,父亲就是这样傻!”说着,唐二春看看一旁的父亲,一脸的自豪。

家有老人似珍宝

唐二春的妻子陈焕芝是个热情、爽朗的人,与记者交谈,快人快语,直言无忌。提起公公,她说:“孝敬长辈是晚辈的本分,况且,我公公善良、随和,不仅没有给我增添麻烦,反而给我们带来很多乐趣。”

陈焕芝告诉记者,全家人都很孝敬老人。在家中,老人就是“中心”。傍晚,若天气好,她总会和孩子们一起扶着公公到附近的广场、游园散步,而鹤发童颜的公公总会引来人们的目光。对此,她心中很得意。公公不挑食,尤爱吃鱼。她经常买鱼,变着花样给公公做。丈夫生意忙,平时很少回家,但给父亲洗澡的事儿他记得清。一年四季,都是他帮父亲洗的。丈夫还特意购买了一套理发工具,定期为父亲理发、修面。受他们夫妇的影响,孩子们都很孝敬爷爷或者太爷爷,争着为老人家削苹果、梳头、洗衣服、铺床叠被……

几个月前,老人过101岁生日,唐二春和妻子陈焕芝拿出1万多元钱,请来剧团,为老人家唱了三天大戏。乡亲们一边看,一边夸赞他们孝顺,并表示要向他们学习。他们听了,心里比蜜还甜。

“家有老人似珍宝。”陈焕芝对记者说,“这些年,俺家的生意做得好,就是托老人家的福。这绝非迷信。你想,如果不是老人家身体力行,用自己的勤老、善良、诚信教育我们,影响我们,我们的事业能如此红火吗?”

告别时,记者问唐恒元老人:“如今生活可好?”老人爽朗笑答:“太好了,过去就是地主老财也没有住过这么高的楼房啊!”大家听了,齐声欢笑。

采访札记

晚晴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晚报记者 许静

这是一次温馨、愉快的采访,也是一次感想很多、收获很大的采访。

唐恒元老人从旧时代的饥寒交迫、饱受战乱,到新社会的翻身解放、当家作主,再到如今欣逢盛世、安享晚年,风风雨雨一个多世纪,可谓阅历丰富、洞悉人生。然而,不论饥苦安逸,不论顺利坎坷,老人始终保持着普通百姓的本色:勤老踏实、善良温和、诚信厚道、淡泊从容。他用粗糙的双手搭建未来,编制五彩的梦。唐恒元老人极其普通,极其平凡,但值得尊敬。

唐恒元老人的家人后代尊老孝亲,对老人给予了无微不至的照顾。唐恒元老人之所以逾百岁仍然神清气爽、耳聪目明,与他们的悉心照顾关系密切。尊老孝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人类延续的纽带,在人情、亲情逐渐淡漠的今天,仍然显得难能可贵。而且,他们在自己尊老孝亲的同时,还能自觉地利用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方式,向社会弘扬这种美德,传播正能量,尤其值得点赞。

采访中,记者面对唐恒元老人,突然想起李商隐的两首诗中的诗句。一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一曰:“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同一个人,面对同一种风景,为何感受如此不同?答案很简单:心境不同。其实,朝阳也好、夕阳也罢,早晨也好、晚晴也罢,都是人世间的一种风景。

欣逢盛事,让我们伸开双臂,拥抱朝阳和晚霞,开创美好的生活,享受快乐的人生。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