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人民的医院,健康的城

——写在西北首座智慧医疗大楼启用之际

国有良医,可庇苍生。

1939年,寇焰正炽,狼烟遍地。中国抗战进入最艰难的相持阶段,正义的战争得到了世界的支持。由中外知名人士发起制造军需、民用工业物资的合作社——“工合运动”,迅速成为支援中国人民抗战的重要力量。

天降大任,地处大后方的凤县双石铺小镇,很快成为拥有几千名会员的“工合运动的天堂”。为解决会员及驻地军民医疗需求,春寒料峭的秦岭山中,新西兰人路易·艾黎在租赁来的12间瓦房中创办了著名的工合医院。

现在看来,这所具有现代意义的西医医院,在当时不仅为驻地军民祛病疗疾、救死扶伤,更是为落后的中国西北地区传入了现代科学诊疗和卫生防疫技术,并成为市第一人民医院贫寒而高贵的血脉之源。

春华秋实。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从秦岭深处的12间瓦房,到巍然矗立于五陵原下的西北首座智慧医疗大楼,历经5次搬迁,8次更名,78年后,又一次站到了一个时代的高度!

回望来路,她的历史,几乎微观地呈现了这块土地和人民半个多世纪以来不屈抗争、艰难奋斗和生机勃发的轨迹。

一身白衣,一路征程。这所诞生于抗日烽火的“天使殿堂”,在战争与和平中不忘初心;这所以“人民”命名的医院,在新生与发展中砥砺前行。

人民,是融入我血脉的名和姓

在我们的阅历中,很少有哪家医院有如此复杂的身世:从1939年路易·艾黎创办工合医院始,到1941年搬迁更名宝鸡工合医院;1949年更名陕西省合作医院;1953年再迁西安,更名陕西省供销社职工医院;1958年更名陕西商业职工医院;1969年入驻礼泉,更名陕西省咸阳地区人民医院,1984年更名咸阳市人民医院;1987年落户咸阳,更名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她诞于国家危难之时,创于国际友人之手,迁移于建设需要,发展于改革开放,壮大于和平盛世。每一次的更名和搬迁,都和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同呼吸共命运。

她辗转5地,延绵78载,始终服务于一线,服务于大众,“工医”“商医”“农医”,分别是老百姓对她不同时期亲切的称呼,而“人民医院”则是她的大名。

硝烟中的战火与困厄,民间的哀痛与疾苦,别样的出身与经历,让她深知百姓罹伤祛病之难。

“人民”,早已是融入她血脉的名与姓。

可以说,在具象的视野下,一家医院的变迁史,就是一部当代中国70多年微缩的社会发展史。

如果说,人民是融入她血脉的姓名,公立与公益就是她不可复制的秉性。从创院之初智救燕京大学教授戴乐仁、勇救爱国艺人常香玉起,这所医院的性格深处,就涌动着一种担当和使命,每有危难,总是冲锋在前。

建国之初,医疗资源和医疗技术积贫积弱,广大农村缺医少药。无论是“工医”“商医”还是“农医”,在共和国每个发展阶段,为国疗疾、为民祛疴,她从未缺位。先后向西安、咸阳、安康、商洛等地的山区和农村,派出29期巡回医疗队,与农民同吃同住,有效缓解了山区农民缺医少药、看病难等问题,一坚持就是几十年。在“乙脑”“出血热”“地甲病”“低血钾软病”等地方病、传染病肆虐之时,医院先后向疫区派遣了8批专业医疗队,有效地防控了疫情的暴发流行。

2003年,“非典”袭来,人们谈“非”色变,如临大敌,一院人迎难逆行,主动请缨。在南郊分院组织起隔离病区,抽调精兵强将,建起“咸阳的小汤山”,承担了全市外来流动人口筛查、高危人群的隔离排查及发烧、疑似病例的防治任务,众志成城,始终战斗在防治“非典”第一线。在全市出现一例外来确诊病例的高压下,有效稳控了疫情的蔓延和扩散,并对全市各县区“非典”筛查防治方案提出指导性意见,确保了在这场世纪之初的疫灾中全市“零发病”。

2010年4月14日,玉树地震,一院在接到命令后第一时间派出医疗队奔赴灾区,5人1车12天时间,昼夜不歇现场施救。在所有赴灾医疗队中,转运救治伤员最多,其中最大的89岁,最小的只有3个月,被誉为“最勇敢、最能吃苦、最能战斗”的救援先锋队。

2015年5月15日下午,地处山区的淳化县发生重特大交通事故。市第一人民医院闻灾而应,“倾巢出动”,调动所有救护车辆和人员,疾驰70余公里,第一时间展开现场抢救、分流伤员。针对伤者均为高龄多发伤且病情重危的特点,医院成立救治工作领导小组,40多天里,倾全院之力,调动各学科力量,逐人根据病情组建救治团队,成立抢救组、护理组、心理疏导组、后勤保障组,由学科主任亲任主管医生,护士长亲任责任护士,24小时施治护理,确保了大难之后收治的伤员转危为安,受到国务院工作组及省市领导的高度肯定。

几十年来,每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一院人都勇为先锋。永寿县重大车祸、长武县水灾、某特种气体市区泄漏、秦都某校食堂学生集体中毒、某学院结核病散发等,处处都有一院人的身影,他们用实际行动彰显了公立医院的责任和本色。

医者仁术。虽然搬到咸阳已近30年,但一院人从来没有忘记自己作为地区医院时与农民兄弟结下的深厚情谊。“义诊下基层为民送健康”活动,就是他们和群众联系的有力纽带。群众缺什么他们就送什么,多年来,由妇科、骨科、儿科、眼科等各学科组成的多支医疗队,踏遍了全市的乡镇村落。

在进行健康卫生知识宣传的同时,就地行医,现场诊治,把医院办在了田间地头、农家院落。解困于基层,扶伤在民间,成为了一支永远搬不走的百姓医院。

2008年,新农合政策在农村实现全覆盖,千百年来中国农民开始享受国家医疗。常常目睹农民“因贫无医、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痛苦的一院人,在为老百姓高兴的同时,更深切地感受到自己肩上的重任。为尽快使农合政策惠及百姓,方便农合患者就诊,一院率先在全市开通了新农合报销直通车,为全市各县区及周边的杨凌、周至、户县、长安县、洛川县以及甘肃省正宁县等广大农民就诊,大开方便之门,并明确提出对所有参合患者实行“三级医院二级收费”,仅此一项,每年就为农民兄弟让利近3000万元。

医者仁心。作为陕西省孤残儿童手术康复定点医院,市一院为近200名孤残儿童进行了先天性兔唇修补、人工晶体植入术、侧脑室-腹腔分流术、脊髓栓系松解、颅内脂肪瘤切除术、腰脊膜膨出切除修补术、先天性心脏病矫治等;作为陕西省防盲办指定医院,医院承担了市域内的白内障复明手术,手术例数多年来在全省排名第一,2014年进入全国前十位。同时,还先后承担了“全国健康扶贫工程”“胡大一先心救助工程”等惠民医疗项目,是“李嘉诚西部疝气儿童手术康复计划”“陕西省白内障复明工程”“唇腭裂修补微笑列车计划” 等扶贫救助项目咸阳唯一定点医院。此外,医院还经常收治“三无病人”(无钱、无姓名、无家属),据不完全统计,医院每年为此垫付的医疗费用达数十万元。

医者仁道。作为公立医院,市一院全力参与“万名医生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先后派遣十余批医疗队入驻彬县医院等对口支援,指导查房和手术。并积极请命,先后派遣4批医护人员“援藏” 医疗,派遣6批骨干医生远赴非洲进行援外医疗,荣获“陕西省援外医疗先进选派单位”荣誉称号。

直到今天,还有一批市一院的白衣天使战斗在青藏高原和遥远的非洲大地上。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医者的誓言,有力诠释了“厚德、精诚、创新、大爱”的医院之魂。

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医患关系紧张,在一院也同样存在。2011年,在经历了一次患者家属惊心动魄的抬棺堵门事件后,很多人都想不明白,为什么医院用尽全力,却落了个这样的结果?患者家属很悲愤,当事医生很委屈,医院领导很棘手。全院上下陷入了深深的反思:是我们的办院宗旨错了?不是。是我们的医疗手段出了问题?好像也不是。那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痛定思痛,举一反三。院党政班子以此事件为契机,在全院上下发起了“人民需要怎样的医院?我们要办怎样的医院?人民医院为人民到底做了多少?”的思想大讨论,就连安保、保洁等行政后勤服务人员也一个不落地参与了进来。院党政班子明确提出:站在医院的角度,我们绝不能一味地把患者和家属的不满,甚至过激行为,都一推了之的归为“医闹”。首先,我们还是要从自身找问题。我们改变不了大环境,但能改变的是自己。医生要有尊严,首先要给予患者尊严,世上有无法治愈的病痛,但没有抚慰不了的人心。当前不能马上解决的,是老百姓对我们更高的医疗技术的需求,但立即能解决的,是每个一院人的作风、态度和服务。

“偶尔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美国医生特鲁多尚能有如此情怀,何况我们共产党人为老百姓开办的医院。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从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做起,一个月的讨论,全院共梳理出存在的大小问题一百多条,并逐一进行研究整改。不收红包、不开大处方、不过度医疗及百项便民惠民措施等一系列系统化改善医患关系的制度相继出台,同时,向全院医护人员提出了“八同八比”( 同样的医德比医风,同样的技术比水平,同样的业务比质量,同样的环境比创新,同样的条件比境界,同样的服务比满意,同样的文化比进步,同样的岗位比奉献)和“六个转”(领导围着员工转、全院围着一线转、一线围着病人转、党员围着纪律转、人人围着文明转、文明围着制度转)的服务理念,不断深化优质服务。很快,一院的医德医风和服务能力在老百姓口中声誉鹊起。医院获得全国百姓放心优质医院、两次荣获陕西省白求恩精神团体奖、健康陕西十佳患者满意医院、陕西省新农合先进工作单位、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

一院人常讲,我们是公立医院,无时无刻,人民的病痛都牵挂在我们心上。

因为,我们是人民的医院。

创业是根本,创造是精神,创新是灵魂

同样,通过医院简史,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这家历史人文深厚久远的医院,一直奔波在创业的路上。78年来,先后深耕凤县、宝鸡、西安、礼泉、咸阳5地,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共和国的各个建设时期,但不变的是她永不止步的创造与创新。

医院创立之初,以诊治感冒、痢疾、斑疹、产前检查、顺产接生、外伤包扎等常见病为主,而以此为起点,创业、创造和创新,就深深地烙印在一院人成长的血脉中。有一些时间节点,我们必须铭记:

1939年,收住第一例外伤骨折引起气胸的患者并治愈;

1941年,可诊治内、外、妇、儿、眼科等常见病,同时做剖腹产、截肢、三大穿刺及肝脏穿刺(阿米巴肝脓疡)等手术;

1946年春,爱国艺人常香玉在宝鸡慰问演出时,因不愿受当地一军政要员凌辱而服毒,院长唐文贺医师在当时整个医疗设备落后、技术手段匮乏、药品品种单一的情况下,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抢救成功;

1957年,医院开始开展胸椎、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术、椎板减压术、纵膈神经纤维瘤切除术、脾胃切除术;

1960年,第一次在医院制造静脉用液体:5%葡萄糖液、10%葡萄糖液、0.9%氯化钠液体及医用蒸馏水;

1962年,妇产科开展了早期宫颈癌根治手术;

1971年,开展针刺麻醉工作,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急腹症、阑尾炎、老慢支;

1976年,唐山市发生大地震,医院组织由21人组成的医疗队,赴咸阳市(原县级市)二院协助救治伤员;

1977年8月,第23期医疗队赴周至县楼观台等地手术治疗单纯性地方性甲状腺囊肿(地甲病),手术治疗病人507例。受到省、地区人民政府表彰和嘉奖,医院被评为“地甲病”防治先进集体……

无论是在深山僻壤,还是都市城乡,这家风雨兼程的医院,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在岁月中刻画轨迹,在跃升中锻造自我,在成长中汲取精华,在创新中奏响乐章。

上世纪80年代初,欣逢改革开放,百废待兴。作为市人民医院,一定要回到咸阳去,再也不能困在一个小县城里耗时光了。当时主持工作的副院长张福祥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几年时间,他背着干粮,骑着自行车,一趟趟从礼泉赶到咸阳,提个小黑包,挨个找部门、蹲机关,办手续,要政策,终于得到了上级支持同意,搬回咸阳。从此,一院人一边在咸阳搞新址基建,一边在礼泉维持老院正常运转。历时7年,直到1992年,才将医院千余口职工和家属从礼泉搬到了咸阳。

这是一院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节点,从此扎根咸阳,结束了不断迁移改隶的命运。可这位令一院人感念不已的老院长直到临终,都在城里没有自己的一间住房,晚年的日子竟是挤在女儿80多平米的房子里度过的,让一院人说起他来就肃然起敬。

当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漂泊,一砖一瓦,用心用力重新建起一座新院,意气风发地准备再次开始新的征程时,一院人站在熟悉而陌生的咸阳原上,这所饱经沧桑的老牌医院痛苦地发现:自己真的落伍了!不但和昔日西安的同行比,已经差得很远,就是和同城的几家兄弟医院比,也落在了后面。

每一次的迁转,都伴随着又一次设备、人才和病患的流失。

每一次的迁转,都元气大伤。

每一次的迁转,都是又一次地重头再来。

每一次的迁转,都是又一次新的集结,新的出发,新的创业!

置身于上世纪末的发展洪流中,一院人又一次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

一切从零开始,好在“人民医院”的牌子还在。

但困难还是迎面而来:环境陌生、保障不济;设备落后、人才流失;地处城郊、公交不通;初来伊始,病患不熟……加之由于特殊的医疗市场竞争环境,1994年,全院所有科室加起来只有100多名病人,有时病人还没医务人员多。

是“初来乍到,多多关照”,还是奋起直追,拯救自己?

“不走弯路”,不走“邪路”,但要走出自己的路。每一次丢掉的不过是躯壳,但昂扬的永远是精神。

“创二甲”!一院人骨子里永不服输的血性,又一次澎湃激荡。在时任院长杨顺华的带领下,全院上下一心投入到创建国家二甲医院的征途。因为他们明白,不进入国家队,既不能救自己,更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两年时间,越创感觉差距越大,越创感觉问题越多,但一院人没有松劲放弃。硬件不够软件补,白天不行晚上干,许多领导和同志带着换洗衣服和洗漱用品常年住在科室、吃在医院,白天上班、晚上加班。最紧张时,一个科室几十个人,只有值班两张床,大家轮换着休息……当终于捧到二甲牌子时,上自院领导下到普通医护人员,许多人相拥而泣。树挪死人挪活,其生也难矣,其创也艰。

1998年,时任党委书记吴学让兼任院长,党政一身,扛起了带领一院人继续创业的重任。这位从大学一毕业就在医院工作,并经历了医院从礼泉迁往咸阳全过程的老一院人,最清楚这所寄托了他一生情怀、理想和抱负的医院所面临的瓶颈和挑战。经过深入调研和广泛讨论,领导班子提出了“扩大外延、细化内涵、延伸领域、注重特色”的发展思路,求贤若渴寻求人才、提升技术,带领广大职工再次创业。10年时间,一院人又一次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医疗环境中站稳了脚跟。

2008年,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干到底。经过“非典”之后的中国,对医疗卫生战线的一系列倾斜政策先后出台,几年时间,医院得到了空前发展。此时,全民医保政策呼之欲出,重大机遇就在眼前,面对发展带来的医疗空间不足,学科发展不均衡,人才缺乏,技术落后等问题,怎么办?

发展中的问题,要在发展中解决。

针对实际情况,医院因地制宜制定了“一年晋三级、三年创品牌、五年大变样”的五年发展战略。全院首先从改善医疗环境入手,大力推树医院医疗品牌,在调整结构、扩展学科中提质量、强素质。特别是第一次引入的患者全流程服务概念,充分发挥大数据优势,成立了医后诊疗服务部,将医疗服务向就诊前和出院后延升,实现了“医前、医中、医后”的患者就诊全过程医疗服务,年回访出院患者29800余人,回访率达到了90% 以上。通过电话访问及上门访诊,及时掌握病人病情变化和康复情况,第一时间提供专业到位的医疗服务。同时,广泛征求患者和家属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发现工作中的不足和问题,一一对标,限期解决。通过3年的努力,医疗技术和服务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医院门诊量、住院人次、手术人次等较前翻了两番还多。

一院人这种不畏艰难,艰苦创业,自强自立的豪情,在几十年的战火硝烟、为国所需中继承发展,已百炼成钢。

2010年,经过全院干部职工的艰苦努力,喜讯接踵而来:国家三级乙等医院挂牌,市眼科医院挂牌,兰州大学研究生培养点挂牌。三块牌子,一个比一个耀眼,一个比一个灿烂。

在辉煌的背后,是医院医疗实力的不断壮大、医疗管理的日趋精细和新业务、新技术屡创佳绩。法乐氏四联症心脏直视手术、心率失常射频消融术、心脑血管造影术、脑动脉、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经寰枢椎椎弓根盲打置钉治疗寰枢椎关节脱位术、全髋关节、踝关节置换术、断指再植术、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术等技术的成功开展为咸阳人民带来了福音,其中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在眼科临床应用研究、新生儿脊膜膨出的手术治疗研究、射频消融治疗脾功能亢进症的临床研究、慢性脑供血不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研究等26项荣获咸阳市科技进步奖。

2012年,学科建设进一步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从最初的内、外、妇产、儿科、五官科等几个综合科室,已发展为包括9个内科病区、10个外科病区、1个眼科医院、4个眼科病区在内的40多个临床科室。放射科已逐步发展成具有高精尖设备的普通放射、CT室、磁共振室与超声医学科形成“影像会诊中心”,满足了咸阳人民的就医需求。各学科共出版和参与编写医学专著14部,内容涵盖急诊医学、肝胆外科、骨科、眼科学、神经外科学、泌尿外科、护理学等10余个专业。

一所现代化的医院,现代化的管理和设备是其标配,而这,正是这所老医院的短板。几年来,以持续改进为中心的一系列管理改革先后推出:优化资源配置、调整学科结构,实施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人事分配制度全面改革;立足质量考核,强化管理与监督,狠抓基础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控制。“三基三严”培训、十五项核心制度考核、病历质量月通报奖罚、抗菌药物专项治理,护理质量督查、考核等,强化医疗质量管理,夯实了发展基础。同时,医院多方筹措资金,先后完成了外科楼装修、眼科楼改造、内科楼租赁装修等基础建设,购进核磁共振、64排128层螺旋CT、眼部OCT、准分子激光近视眼治疗仪、超声乳化玻璃体切割治疗机、瑞士800速度罗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数字减影、四维彩超、高端显微镜、智能化人工呼吸机等万元以上的医疗设备650多台,为医院的全面快速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在服务品牌建设中,医院将“三好一满意”深化为“五好一满意”,从思想理念、服务措施、医疗技术、质量控制、行风建设等方面入手,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医德医风教育和人性化的优质服务,全力打造“优质、高效、廉洁”人民满意的品牌医院。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代带着一代干,一任接着一任干,经过几代人的奋斗,第一人民医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房舍简陋、设备陈旧的后来者,逐步建成了一所雄踞于渭水之滨的集医疗、预防、科研、教学于一体,拥有千余名医护人员的国有大型现代化综合三级医院。2015年, 医院开放床位达到了935张,日住院病人达到1000余人。

生动的实践再次证明:一直在创业,一直在创造,一直在创新。这就是第一人民医院在任何时期,任何环境下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秘密。

大医院,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医之谓也

也许这句借用清华老校长梅贻琦的话,正是对一院实施的人才战略最为形象的描述。医疗,说到底,是科学的事业;医院,说到底,是人才的比拼。没有人才,一切无从谈起。一院党政一班人,对此保持着清醒的认识。

2008年新班子上任时,一个严峻的现实让人记忆犹新:由于医疗市场和医院的快速发展,学科建设和人才储备远远落在后面。作为基础学科,呼吸、消化、神内3大专业挤在一个科室,消化专业只有1名医生,而这种“单打一”的现象在其他学科也同样存在,学科发展现状已远远不能满足群众的就医需求。

人才为立院之本,而人才缺乏,正是多年来制约一院发展的短板。当年,全院大胆开始实施“五百计划”,积极打造“百名研究生队伍、百名外聘教授团队”,推进“百项科研立项及成果、百篇学术论著、百场学术会议及讲座”,通过外聘客座教授、招聘和培养研究生、鼓励科研立项、开展学术论文交流、组织学术论坛等形式,以人才培养为支撑,全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和专业学科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促进医院跨越式发展。

在此基础上,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激励与鞭策并举的方式积极培育人才骨干,营造人尽其用、人尽其才的工作氛围,积极搭建人才成长平台。几年间,先后引进了消化内科专家魏义胜、影像学专家杨保智、泌尿外科专家李兆民、急症医学专家施大为、骨科专家张竹林、雷文黎、重症医学专家焦峰军、心血管内科专家张宏考等十余名学科带头人或技术骨干。同时,努力培养后备人才,先后在医院设立了泰山医学院研究生培养点和兰州大学研究生培养基地,培养研究生100余名,博士8名,形成了强有力的后备人才队伍。

既要请进来,又要走出去。“拜师到名山” ,医院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不惜重金在北京、天津分别建起了“培训公寓”,将全院重点培养的医护人员和管理干部送入北京301医院和天津眼科医院等国内一流名院进行全职培训。与大院名医一一结对,开展为期半年的访学求艺。学技术、学管理,开阔视野,流程再造,追逐最新的医疗科技前沿,掌握先进的医技手段。5年时间,共培训管理干部和医务人员500余人,为一院发展注入全新的文化理念和强大动力。

既要引得进,更要留得下。医院坚持情感留人、事业留人和待遇留人,在人才考核管理和分配制度改革中,始终坚持向专家倾斜、向临床一线倾斜的分配办法,形成了一个动态的有竞争、有约束、规范化、制度化的运行机制,给优秀人才创造了施展才华的良好氛围。

“名医兴名科、名科建名院”。我们清楚地看到:以全国“三八红旗手”眼科专家许淑云;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省劳模神经外科专家刘哈平、咸阳微创第一人、市劳模王华、咸阳著名普外专家王卫民等几十名实力雄厚的专家团队为核心,名科效应呈井喷之势。医院除继续保持并发展在眼科、神经外科、心血管内科、肝胆泌尿外科、影像科、临床检验等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和特色之外,强力推动和发展骨科、消化内科、呼吸内科、妇产科、儿科等一级学科向二、三级学科的专业细化分蘖。坚持每年投资一至二个重点专科,在资金、设备配置、人员编制方面给予倾斜,不断进行学科细分化和特色培育,使强者更优、优者更精、精者更新,平均每年有70多项新业务、新技术应用于临床。

几年时间,通过这样的“高位嫁接”与跨越建设,医院的学科建设实现了裂变式发展。从2008年的 20个发展到了 42个,副高以上医技人员从56个达到了144个,研究生从 8个达到了191个。先后在国际国家及省部级医学期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159篇,取得科技进步奖76项。眼科、神经外科、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影像科、临床检验等8个专业成为咸阳市医学会主委单位;眼科被省卫生厅授予“陕西省特色医疗专科”,肝胆泌尿外科被省卫生厅授予“陕西省优势医疗专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享誉咸阳及周边地区的眼科。作为传统优势专科,近年来,取得了跨越式发展,病床由原来的30张扩张至150多张,形成了4个病区、1个视光学中心、1个独立的眼科手术室(4个手术间),专业技术骨干近100名的优势团队,做到了所有眼病不出咸阳即可得到有效治疗,设备、技术、规模成为陕西省乃至国内地市级医院之最,被授予“咸阳市眼科医院”。

同时,医院以信息化建设为平台,在咸阳市首家开通了远程会诊系统,患者可享受来自北京解放军总院、协和医院、积水潭医院、天坛医院、阜外医院等医疗机构的远程临床、影像会诊服务,实现了国家级专家与我市医疗技术资源的共享。

大医精诚。这一切的努力,不过都是为了满足病患需求,让人民满意。医院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一手抓医疗,一手抓护理,先后推出百余项便民措施,服务于民。全院以优质护理示范工程为切入点,进行全员规范服务语言和行为,提出了服务人性化、操作规范化、语言温馨化、关怀亲情化、健教个性化、沟通技巧化、满意最大化等理念,实行首诊和首问负责、全程温馨导医和全面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眼一科被省卫生厅评为“陕西省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先进病区”。

在一院,一个名叫景晓慧的护士,以她天使般的身影永远把美丽定格了人们的心中。2009年,这个因在秦岭山中勇救落水大学生,而被媒体誉为“一朵美丽康乃馨”的平凡护士,在2011年的一个下午,完成了她人生和职业生涯的最后一跃。当时已经下班走到医院门口的她,为参与抢运一个急诊患儿,在怀抱患儿紧急奔跑至儿科,将孩子稳妥交至护士手上之后猝然倒地……孩子得救了,景晓慧却成了植物人,在病床上躺了3年后永远离开了她一生挚爱的事业。

这就是一家医院和她的员工,在生命和使命面前,无时不在的重量和尊严。

“一城四中心”,引领一座城市的健康方向

时光进入了本世纪的第2个十年,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健康中国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新医改全面进入深水区,公办医院的公立性与公益性地位更加凸显。在这样一场重大而深刻的变革中,医院党政班子经过充分调研,提出了“一城四中心”转型构想。

上医治未病,从来都是医者的最高理想。一院人设想的是在达到三级甲等医院的前提下,实现医教研一体、健康管理、老年养护、医养结合等功能完善的大健康产业集聚。按照大健康理念,全新概念的健康城共设置4个中心,以医疗中心为主,建设服务全市的全科医师培训中心、健康管理中心、老年养护中心。健康城以疾病预防、早期干预、临床诊疗、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群的健康养护、临终关怀为生命链,关注全生命周期,形成医养结合的新的医疗综合体。其中医疗中心按三甲标准设置开放床位1500张以上;健康管理中心日应检能力达到300人次以上;老年养护中心符合养护院规范,接诊能力达到500人次规模;医学培训中心主要面向基层全科医生,有完善的模拟手术、诊查、实训设备,可达到年200人次的培训能力。

这无疑是一个大胆甚至在有些人眼里如天方夜谭般的“神话”。

当时由于学科迅猛发展,医院空间狭窄,已经到处人满为患,一些新的科室不得不租房举办,就连医院办公用房也一搬再搬为医疗让位。而且,医院年收入也才刚刚过亿,在刚开始过上好日子的一些职工中也存在着小富即安的满足情绪。要地方没地方,要钱没钱,甚至要士气没士气,拿什么建一座“健康城”?

又一次为期一个月的大讨论在全院展开。不得不承认,在这所有着光荣创业传统的医院血脉中,始终澎湃着一股英雄气概。统一了思想的一院人说干就干,先从医疗中心干起。思路进一步得到了细化和完善。没有健康,就没有小康。健康咸阳理应是健康中国的有机组成部分。围绕这一发展战略,医院聘请国内著名的4家设计公司,兼顾医疗大楼、已建成新教学楼和现有主体大楼配套设施进行设计,从一个人的预孕开始,直到生老病死,进行全生命周期呵护与管理,着力打造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节能环保、环境舒适、流程合理的现代化健康城。

在完成了各项审批后,2012年5月 9日,西北首座智慧医疗大楼破土动工。

建设初期,由于医院还有500万元的欠款,银行无法放贷。院班子就想方设法融资2000万,拉开了被称为“第三次创业”的序幕。得知一院要建综合大楼,已经离休的老“商医”、原外科主任许培尧,隔段时间就会让子女开车拉着他从西安回医院来看看。从大楼打地基开始,一直看到大楼盖到12层。直到临终时,他还对子女交代:大楼盖成了,一定要在坟前告诉他一声……

一座大楼的兴建,承载了一院几代人对发展的梦想。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在建设医疗中心的同时,医院又抓住西隔壁市卫校搬迁闲置的机遇,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多方沟通,将47亩土地有偿划归,使医院面积达到了83亩,为“一城四中心”规划拉开了充足的空间框架。

金秋十月,经过4年多夜以继日的建设,作为市重点工程的医疗大楼宣告竣工,并装修一新,开始服务群众。

这是一座足以让一院人自豪的丰碑,并值得永远载入史册:

西北地区单体最大的医疗建筑,总面积87440平方米;

全国首家采用箱式物流传输(30-50千克)和气动物流传输(5千克以下)的医院物流传输系统、智能化控制,满足药品、物资、标本及时传输和急诊急救对检查检验、药品的紧急需求;配置的全自动药品耗材物流管理系统,实行全过程可追溯、自动化取药,冷藏、阴凉等安全储存冷链系统,确保药品使用安全有效;

西北首家建设空中120急救的地市级医院,与中飞公司合作,西京医院空中救援队执飞,直线距离48千米,飞行时间10分钟,打开了西咸两地空中急救通道;

西北地区地市级医院最大的手术部,建筑面积4506平方米,净化区域面积3000平方米,设有18个手术室,其中Ⅰ级3间(含数字化手术室1间)、Ⅲ级15间(包括1间正负压切换术间),有3间手术室设有射线防护,可开展包括脏器移植在内的各种全科手术;

省内地市级医院最大的重症医学中心,设有ICU、CCU、CICU、NICU床位共89张,创全省地市级医院之最;西北地区首家智慧医疗系统,利用一个集成平台,三大中心(数据中心、楼宇自控中心、临床信息中心)实现与国家、省、市数据中心机县级医疗机构的互联互通,十八个基础系统、七大专用应用系统,主干万兆光纤,千兆到桌面,可实现HIS、LIS、PACS以及移动查房、移动护理等无线AP服务等,整个系统架构设计先进、应用实用性强、方案经北大信息管理学院专家论证,达到西北一流水平;

充分利用空间结构,改善楼宇室内采光,建设6个空中花园,为病员提供良好的休养环境和活动场所;

独立设置静脉用药配置中心,按GMP标准设计施工,集中配置本院自用的化疗药品、抗生素、营养及普通输液,提高用药精准度,减轻护士工作压力,提高治疗效率;

实现病案、档案一体化管理和全院库房集中管理、集中配送,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工作质效;

实行大后勤保障一站式服务,通过招标遴选国内一流医院后勤服务企业,实行水电供应、各种维保、保洁保安、物流配送一号通一站式服务,为临床一线服务;

大楼建设用材用料以绿色、节能、环保、安全为前提,既节能环保,又安全耐用,如室内防火板、室外保温一体板、双层玻璃门窗等;

高保障的电力供应系统,除10千伏主电源来自文林路变电所外,副电源2500千伏引自民院变电所,还配备了650千伏柴油发电机2台备用,ICU、CCU、手术室等主要设备机房均配有不间断电源UPS,确保维生系统能源供应;

实行了远程会诊、视频监控、会议区、手术示教室背景广播音乐等音频、视频传输系统的互联互通,在紧急状态下,任意主机均可作为应急指挥平台,实现智能化应急指挥……

这是一座人民医院为人民奉献的健康福祉!

健康之城,无限美好。

此时此刻,不由又让人回想起78年前秦岭山中初创时那12间租来的瓦房;不由又让人回想起蜗居在礼泉小县城的日子;不由又让人回想起初来咸阳时那先工作后生活的创业岁月;不由又让人回想起一代又一代一院人艰苦奋斗的身影……

如果时光是一条河流,请向河流致敬!向那些在大河奔流中浪遏飞舟、中流击水的人们致敬!

如果时代是船,人民是帆,请向伟大的时代和人民致敬!是时代成就了梦想,是人民书写了辉煌!

人民的医院,健康的城。“一城四中心”,1个中心已经服务人民,3个中心还在奋斗的路上。

第一人民医院,任重而道远,负重并前行!

本报记者 阎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