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我为动车做“体检”

468米长的距离上排列着4条铁轨,从空中到地下划分为上中下3个工作区域,淡绿色的地面一尘不染,这就是“动车医院”——乌鲁木齐铁路局乌鲁木齐车辆段动车运用所(下称动车运用所)。

3月3日,记者在这里见到探伤工阿孜古丽·吐尼牙孜,一米六高的她头戴安全帽、身穿灰色工作服,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说起话来轻声细语。

“我们所有职工160多人,80%都是90后,女性职工只有20多人,80后的阿孜古丽是我们这里唯一一名女探伤工。”动车运用所党支部书记王智汝向我们这样介绍阿孜古丽。

我为动车做“体检”

3月3日,阿孜古丽·吐尼牙孜在为动车做“体检”。

新疆日报讯(记者姚刚 通讯员王康乐 王禹摄影报道)

成为“动车医生”很自豪

按规定,动车运行时间满48小时或者行程达到5000公里,就需要对车轮及车轴进行一次“体检”。

探伤检测从清晨开始。迎着朝阳,阿孜古丽和同事们首先要用样本轮对探伤设备进行校验,“探伤设备上有24个探头,124条通道,校验就是要检查探头是否松动,喷水嘴是否堵塞等,如果一切正常,校验大概需要半个小时。”阿孜古丽说。

动车车轴是空心的,探伤设备可以深入其中,这样的车轴在8节动车车厢上有32条。探伤就是要对这些车轴和车轮进行仔细全面的检测,整个过程需要两天时间。

拖动上百公斤的检测车,打着手电弯腰查看检测设备是否与车轮紧密贴合,查看检测数据是否有异常,弯腰穿过地沟查看另一侧车轮情况……一次检测下来,阿孜古丽记不清要弯多少次腰。“一天下来腰疼是不可避免的。干我们这行,多多少少腰都有些毛病。”

2002年,阿孜古丽走上探伤岗位,因为在探伤工作中经验丰富,2014年5月动车运用所一成立,阿孜古丽就被调到动车所,从事探伤工作。

为了尽快熟悉动车检测工作,阿孜古丽和同事们在北京交通大学进行了40天的理论学习,然后又前往沈阳铁路局动车段,在动车设计人员和检测专家带领下,详细了解动车结构,并且实地操作了检测设备。

2014年11月16日新疆首列动车开行,新疆终于有了自己的动车,这让阿孜古丽和同事们激动的同时深感责任重大。“被称为‘动车医生’让我很自豪。我们的工作就是保证动车安全、旅客平安。”阿孜古丽说。

“清脆的叮当声一下吸引了我”

火车与轨道撞击发出的哐当声,对童年的阿孜古丽来说并不陌生。1973年乌鲁木齐铁路局到莎车县招工,阿孜古丽的父亲从此成为一名铁路工人。

“装卸工、连接员这些活父亲都干过,我们全家住的集体宿舍附近就有铁轨,每天都能听到火车的声音。”阿孜古丽回忆起童年。

14岁那年,阿孜古丽来到父亲工作的地方,她看到一位检车员正拿着一把检点锤,在火车车轮不同部位敲击着,小小的榔头与车轮碰撞发出悦耳的声音。“清脆的叮当声一下吸引了我,当时感觉这个声音真好听。”初中毕业后阿孜古丽报考了铁路技校车辆专业。

中专毕业后,阿孜古丽被分配到乌鲁木齐铁路局乌鲁木齐车辆段检修车间综合班,负责检查列车车厢压条、窗户玻璃和桌板等。

2002年,阿孜古丽被推荐进入了探伤班。“探伤班师傅告诉我,如果因为探伤没有发现问题,会造成运行事故,我觉得探伤这个工作责任太大,我干不了。”阿孜古丽说。

“逃跑”三次被送回三次,在探伤班师傅耐心教导下,阿孜古丽逐渐喜欢上这个工作。2011年,她到内地又学了超声波探伤,并取得了资格证书。

在动车运用所,阿孜古丽的同事80%是大学毕业生,他们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阿孜古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工作中阿孜古丽和同事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和她一个班组的大学生武海斌,刚取得

岗位资格证,对作业流程和故障处理掌握得不够熟练,经常向阿孜古丽求教。阿孜古丽都会认真讲解。对于阿孜古丽不理解的动车新知识,武海斌也会耐心解答。

想坐一回自己检测的动车

阿孜古丽经常向女儿讲自己的工作。“现在女儿只要看到动车,就会大声对同学说:‘看!这就是我妈妈检测的动车。’”这让阿孜古丽很欣慰。

除了探伤工作,阿孜古丽还要在工具室上班,工具室是存放动车检修工具的地方,24小时都需要有人值班。

在工具室上夜班时,阿孜古丽要为当天的检修员准备工具箱,每个工具箱有七八公斤重,这样的工具箱有6个。“每天都要把这些工具箱从架子上搬下来拿给检修人员,检修结束后,清点清楚再放回架子。动车检修工作大部分在夜间,每天晚上,来领取工具的人次有四五十之多。“动车检修这个工作把我变成‘女汉子’了。”阿孜古丽笑着说。

“我的妈妈特别辛苦,我特别理解她的工作,我会好好学习……”女儿作文里的一句话让阿孜古丽很感动。每天阿孜古丽下班回家,女儿会主动为她按摩腰。“虽然她的小手没有多大劲,但是我心里暖暖的,女儿长大了懂事了。”阿孜古丽开心地说。

她今年有个小小愿望:“虽然我检测了很多动车,但是一次都没有坐过,今年我的愿望就是和女儿一起坐一回自己检测的动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