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什么是破除食品谣言的“正确姿势”?

■本报评论员刘晓钧新闻媒体刚对“塑料紫菜”传言进行了辟谣,近日,又有传言称,龙口粉丝也是塑料做成的。这种说法源于网上流传的一段视频,视频中,一女子从某品牌龙口粉丝中抓出一把,随后用火点燃,在粉丝燃烧的过程中,女子表示“烧起来这么快,并且还有难闻的味道,一定是塑料做的。”

发现粉丝可以燃烧,便在网上发布“塑料粉丝”的谣言,是一种盲目、无知的表现。因为任何稍有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能燃烧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何止塑料一种,就连儿童吃的薯片都是可燃的。倘若实在不知道为何粉丝能燃烧起来,便应该先向懂的人请教一二,无奈的是,有些人偏偏把偏见和怀疑当成真知灼见,以宣扬真理的态度造谣生事,不仅造成舆论恐慌,也给食品生产企业带来严重伤害。

不管造谣者是无心还是有意,笔者都支持被谣言中伤的企业拿起法律武器进行维权,要求造谣者承担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法律责任,以此来震慑其他的造谣者,同时也提醒广大网民,即便是网上发言,也应当有理有据,不可信口开河、污蔑诽谤。

从最近几例“塑料食品”的谣言看,食品安全谣言依然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生事的造谣者固然可恶,但无论多么可疑的信息,老百姓也是“宁可信其有”,总有很多人传播、转发,甚至在相关部门辟谣之后,有些人依然将信将疑,其实这也是基于当下的食品安全环境。

近几年来,假鸡蛋、假牛肉、合成豆腐、化学火锅等奇怪的食品名词屡屡冲击人们的眼球,以往在百姓看来根本不可能有假有害的食物,如今都可能多打几个问号,同时也让人感叹食品造假工艺的“精湛”。这样的制假环境,让人们在食品问题上变得敏感、焦虑,更容易成为食品谣言的“传播快车”。前两年,即便荒唐如“一只鸡长六只翅膀四条腿”的谣言,也有不少人信以为真。

应对各种食品谣言,消除民间恐慌心理,其实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当谣言出现时,不仅要用法律手段对造谣者进行处罚,且相关企业和专业人士更要在第一时间给予公开回应,绝不能“捂着盖着”,选择错误的危机公关。这种回应不应当是简单的否认,而是要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公开食品生产信息,并借机向大众普及相关常识,让人们在一次次案例中逐步增加辨别真假食品和信息的能力,尤其是对于那些仅凭简单生活常识无法做出判断的信息,更要有足够的耐心和诚意接受公众和媒体的问询。

更要紧的是,无论什么时候,无论用多么长的时间,国内食品生产企业和官方监管部门都应当持之以恒地修复百姓对国内食品的信心,用优质的产品、完善的服务以及对不法商家的严厉问责来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生产销售环境,当人们对国内食品的信任指数提升了,谣言的传播速度和范围自然会大幅下降。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