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移动:“互联网+”的加速度与“溢出效应”

移动互联网的阶层意识与价值洼地

不可否认,移动互联网在进一步递进“数字公平”与释放“数字红利”,让处于世界每个角落的人都享有获取信息服务的权利。虽然移动互联网打破了文化、阶层和经济差距的服务获取能力,但是其获取方式与内容却深深地打上“阶层”的文化烙印。

首先,智能手机作为移动互联网的入口,手机品牌是对用户阶层的第一次筛选,以苹果、华为、三星、小米、中兴、联想为代表的手机品牌,其背后代表的是用户的工作环境、购买能力与消费观念,虽然苹果已被赋予“街机”的称号,但二三线品牌手机的覆盖人群仍然可以区分出用户的特征;

其次,搭载于智能手机的移动App是对用户阶层的第二次筛选,创业者、白领、普通打工者安装的移动App基本可以看出三个人群的网络行为特征,因为对个人事业发展的重视,一线城市用户对商业资讯、工作软件与职场充电类应用等更为关注,因为无线网络与流量的敏感度不同,边缘地区的手机用户都对快牙、Wi-Fi万能钥匙等颇为喜爱。因此,将《凤凰传奇》《爱情买卖》和《我的滑板鞋》设为手机来电铃声,其本身就有清晰的用户阶层标识。

在为用户打上的“阶层”烙印的同时,移动互联网对消费人群的穿透力也是极为惊人的,一线城市的创业者或职场人士与三线城市的底层劳动者观看同一期《罗辑思维》的视频,出入各种高端场所的商业领导者与菜市场的大妈使用同一款苹果手机,其本质是由现象级的产品带来符号化的消费,你消费什么即代表你是什么或你渴望成为什么。并且,这种消费似乎已经与购买能力无关,并带来了消费观念的革新,每个新款的苹果手机发布前甚嚣于社交媒体的“卖肾说”也是确有所指的,京东白条以及各种分期付款的销售模式也可见一般。

移动互联网成为“懒人经济”与“无聊经济”的温床,集中于衣食住行领域的O2O与场景化服务成为“懒人经济”的代表,其本质是用智能手机满足人的惰性,实现一键上门服务,这一点已经在一线城市成为一种消费时尚;取材于三四线城市甚至于城乡结合部与边远乡村的小视频或直播秀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无聊经济”的代表,用户已不再满足于对“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这样网络用语的戏仿与追随的快感,而是将网络段子、日常生活等为素材进行自编自导自演,充满戏谑、调侃、自嘲性的视频内容汇成“无聊经济”的主要形态,流传于微信群、朋友圈的大量视频均来自于此。

由此可见,移动互联网在发达区域已经开始以解决用户体验为宗旨,满足人对更高生活目标与舒适度的追求,而在次发达地区和边缘地带还处在自我娱乐为主的初级阶段。

然后“懒人经济”与“无聊经济”并不能完全概括城市与农村的移动互联网发展特征,智能手机的普及不仅通过对社交关系的强化,形成无垠的网络圈层,各个圈层之间以不同人群汇聚成主题社群,比如读书、创业、餐饮、汽车等社群层出不穷。

首先,移动互联网正在加速新的社会分工时代的到来,宿主于O2O产业链的物流快递人员、依托微信公众平台、今日头条及其他新媒体平台的自媒体从业者以及进驻映客、斗鱼以及YY等直播平台的演艺人士,在“一切工作业余化”的趋势背后,资本正在使新的从业岗位专业化,推动新的从业者从单打独斗走向团队化运作。

其次,随着网民增数的放缓,移动互联网在城市的竞争壁垒和成本迅速上升,农村正在成为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价值洼地,相比于城市用户用智能手机进行智能办公和智能生活,农村用户则使用智能手机服务于农业生产与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据2016年腾讯研究院与国脉研究院联合推出的《互联网+赋能于农》报告显示,中国目前在三农领域存在生产效率低、科技含量少;供需匹配效率低,农民把握市场与进入市场的能力不足;农村传统文化沉睡,农民精神信仰缺失;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短缺,均等化“碰壁”;农民金融需求与服务错位,筹资困难;政府管理手段单一,信息上传下达困难等问题,而依托于移动互联网的智能手机和微信在解决此类问题上已产生了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成效。

微信在农村应用加速发展,据微信在四五线城市27%~28%的渗透率推算,使用微信的农村网民已超过5400万。另外,农民工把微信当作是一种通信工具和连接器,通过微信连接和留守人员之间的感情,也让自己更快地融入城市生活。在农村基层治理方面,政务民生微信应用的普及和渗透,在一定程度上修复了城乡之间在政务上的数字鸿沟。微信为地处偏远的农村提供了与发达先进地区同等的创新条件,增加村务的知晓率、透明化和村民参与度,即赋权“最后一公里”。2015年,乡级部门开设的政务民生微信增幅超过70%[1]。

互联网在生产、流通、服务领域显著地提升了现代农业的生产效率,移动互联网使智能生产、农业电商与营销、农村金融等成为便捷易用触手可及的服务,极大地降低了学习成本与应用成本。移动互联网与农业的深度融合促进了智能生产的发展,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在农田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通过物联网技术对土壤和农作物的生长情况进行探测与智能分析,农民可随时通过智能手机应用了解农作物生长情况,并做出相应对策。

移动互联网与农业的深度融合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极大地盘活和繁荣了农村市场。近年来,蓬勃兴起的农产品电商平台,为涉农领域的经营主体尤其是农产品经销商提供了信息共享平台,不但帮其拓展销售渠道,而且提供了丰富的支付手段、货物追踪途径和客户关系管理服务。

移动互联网不仅可以利用微店进行低成本的“微商”化运营,还可以与消费者进一步固化关系,形成会员制、定制化的商业关系。移动互联网与农业的深度融合盘活了农业资本市场,为传统金融机构触及不到的群体尤其是农民个体解决了实质性问题。移动金融的兴起极大地减少了金融交易的中间环节、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众筹模式的兴起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服务途径,为农村的创业创新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融资渠道,有效地解决了很多农业初创项目的资金问题。

移动互联网通过基础教育、医疗等资源的数字化开发与应用,有效地缓解了城乡公共服务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推动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进程。另外,互联网为深化村务公开、政民互动提供了强力支撑,极大地提高了基层治理能力,让农村真正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移动的权力与“手机思维”的驯化

据研究机构We are Social在2015年8月发布的《2015年数字、社交媒体以及移动报告》中显示,2015年1月,在全球社会化平台的活跃用户数方面,排名前三的分别为Facebook、QQ、QZONE,其中微信排名第六。对于中国而言,“最活跃的社会化平台”数据监测显示,前三名为微信、新浪微博和QZONE,其中微信的活跃率高达30%。中国用户平均每天花费在手机和社交媒体上的时间分别为2小时35分钟和1小时42分钟。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占总人口数达41%。通过手机分享和浏览Web网页的比率达21%,同比增长121%。活跃的社会化媒体账户达6.29亿,其中来自手机的活跃账户达5.06亿,占中国总人口数37%(见图1-1)。

移动:“互联网+”的加速度与“溢出效应”

图1-1 2015年1月中国社会化媒体用户使用率

图片来源:We are Social

据CNNIC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951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0.3%,较2014年年底提升了2.4个百分点(见图1-2)。

移动:“互联网+”的加速度与“溢出效应”

图1-2 中国网民规模

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在中国互联网发展过程中,新网民的不断增长,互联网与社会深度融合的基础更加坚实,移动互联网的崛起使手机网民的规模持续快速扩大(见图1-3)。

移动:“互联网+”的加速度与“溢出效应”

图1-3 手机网民规模

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截至2015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将达6.20亿,较2014年年底增加6303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人群的占比由2014年的85.8%提升到90.1%,手机依然是拉动网民规模增长的首要设备。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基础设施的改善与用户需求习惯的养成,催生了移动互联网领域的诸多应用模式,用户的上网行为从基础的娱乐、浏览、查询等需求,逐步转向支付、教育、交通、医疗等关乎切身利益的服务,激发了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潜力,移动互联网不仅在重塑信息社会的基本生活形态,也在重构用户的日常生活内容。

据“互联网女皇”玛丽·米克发布的《2016互联网趋势报告》中显示,腾讯、阿里、百度已成为中国移动互联网使用量的领导者,占据了71%的移动互联网花费时长。2016年4月移动互联网花费时长,每日移动互联网花费时长平均每个用户为200分钟,其中微信占35%,QQ占10%(见图1-4)。

移动:“互联网+”的加速度与“溢出效应”

图1-4 BAT移动互联网布局阵型

图片来源:《2016互联网趋势报告》

全球市场研究机构TrendForce最新报告显示,2015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2.93亿部,年增长10.3%,其中来自中国地区的手机品牌合计出货量高达5.39亿部,占全球比重超过四成,基于智能手机的娱乐、生活、工作场景逐渐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常态。

久邦数码、700Bike的创始人张向东先生曾在2014年的一次演讲中提出“手机思维”,他认为“手机思维”主要表现在六大方面。

第一是“生活”从局部数字化走向全面数字化,从资讯、娱乐的数字化迈向生活空间的数字化,移动网络同时存在于时间与空间,它在卧室、客厅、厨房、洗手间、慢跑路上、通勤途中,甚至睡觉时。数字化信息也从图文视频这些信息向地理位置、温度湿度、环境监测等一切信息蔓延。

第二是“通道”从集中走向分散,原来依靠几个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把持的流量和渠道,已被移动互联网丛林下的各类App不断突破。在移动互联网的阶段中,流量分散而不可控,社交网络、分工更细的App,用户的行为随机和不可预测,通道彼此纵横交错,编织成多维度的复杂网络,信息通道变得无序和失控。这种分散化的通道网络也蕴含着传播和服务的巨大不确定性。

第三是“信息”从单一走向立体,网络世界和现实逐渐成映射关系。PC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均是单一维度的信息,且具有线性链接的特点。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改变,是对信息全面性的要求,更加接近真实,而真实要求的是全面、多维、即时。PC互联网时代网站为用户提供的是信息本身,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App为用户提供的是“助力用户行动的服务”,如地图、打车等,从线上信息获取直接切换到线下服务获取(见图1-5)。

移动:“互联网+”的加速度与“溢出效应”

图1-5 “数据人”的进化

图片来源:国脉研究院

第四是“价值”从群体用户价值转向个人用户价值。PC 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更多是基于巨大流量获得的群体用户,针对群体用户服务。同时也受到数字化规模、数据收集与分析能力的限制,用户也只能以群体存在。单个用户的面目是模糊的,还是更加接近传统的媒体,族群、比例概念来分析。手机思维模式下,是网络越来越理解用户的个体,原来由注册账号、IP地址等单一维度的数据来定义的用户画像,目前已经走向由人的职业背景、个人偏好与运动轨迹来定义,互联网对用户个性化的服务能力也随之增强。

第五是“产品”从功能导向转向情景模式导向。原有的互联网产品思路,或者说PC阶段产品思路,服务都是功能导向:为“寻找”“通信”“图片处理”“阅读”“视频播放”等。手机思维模式,在情境模式下设计产品。如街头打车:需要考虑的是位置、确认、联系。视频播放:要考虑客厅模式,路上下载等。和具体的生活场景结合,用户才可能直接触发。智能手机的普及,因其便携性、交互性与用户黏性,鼓励的功能已无法满足用户的体验需求,手机思维下的互联网服务要求满足用户具有更多的心理感应与情感诉求。

第六是“交互”从非自然交互转向自然交互,现实生活和虚拟世界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甚至不存在。PC 的互联网思考模式,是鼠标交互,比之工业时代当然是简单很多,但这仍然是非自然的交互方式。基于触屏、语音及人工智能的智能手机,使互联网原住民在无师自通的情况下完全习惯于智能手机和PAD的服务操作,极大地降低了学习成本,这种自然交互的趋势还正在从接触式交互走向非接触式交互,比如体感游戏、虚拟现实等。

从张向东先生所述的六大“手机思维”可以看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手机思维”对个体价值的彰显、信息通道的散点化与交互的场景化与情感化,这导致了整个移动互联网生态从产品设计到商业模式的变革。

作为唯一一个在手机上开始并以手机为主的移动应用,微信已不单单是一个聊天工具,已成为中国信息技术革命的代表。截至2016年一季度,微信和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达到7.61亿。最近两年来,微信活跃用户数每个季度都会增加至少5000万,而且丝毫没有减缓的迹象,2016年头三个月的同比增幅依然保持在39%的惊人速度,而且这一个季度居然增加了超过6000万用户,反而还提速了。微信已成为移动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并朝着用户生活方式进化。微信已实现大部分城市的本地社会公共服务,包括休闲娱乐、公共交通、生活设施缴费、医疗、市政等服务。

总体而言,被“手机思维”驯化的新生代用户,他们的习惯与偏好正在影响着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发展热点与投资版图,他们消费能力与体验需求正在影响着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与产品形态,他们在在线生活领域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创造能力,即将和正在向与他们的生活半径产生连接的领域蔓延,而汽车、出行、出入境、创业等领域成为应用重点,与之相关的政务服务需求也呈现出爆发式增长,这应该也是政务微信与微信城市服务备受用户关注的背后原因。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详情~~

传送门

电子政务智库∣come2egov

客服QQ:3312614261

客服微信:echinagov-GM

合作咨询:13875718370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