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CIT专题」Byrne教授:生物可吸收支架,承认现有问题,方能持续改进

介入治疗的历史就是创新优化的历史

1929年行第一例心脏导管术,1958年完成第一例冠状动脉造影,1986年第一枚冠脉支架置入人体,2001年首次报告药物洗脱支架(DES)随机试验结果(图1),可以说心血管介入治疗的历史就是创新优化的历史。

「CIT专题」Byrne教授:生物可吸收支架,承认现有问题,方能持续改进

图1. 心血管介入治疗历史。

最新出现的发挥了支架功能后可以“功成身退”的生物可吸收支架(BRS),显示出了以往所有支架所不具有的优势,是心血管病介入治疗中的又一次革新。在第十五届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CIT2017)上,来自德国慕尼黑心脏中心的Robert A. Byrne教授对BRS相关研究进行了汇总分析。

「CIT专题」Byrne教授:生物可吸收支架,承认现有问题,方能持续改进

图2. Byrne教授在报告现场。

支架内血栓形成和靶病变重建,BRS劣于金属支架

2016 年,《柳叶刀》(Lancet)杂志发表的一篇纳入ABSORB China、ABSORB Japan、ABSORB II、ABSORB III、TROFI II和EVERBIO II临床试验的荟萃分析表明,BRS组和DES组在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靶病变失败、心肌梗死和死亡等方面无明显差异,但BRS组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更高(1.3% vs. 0.5%,P=0.05),尤其是,早期支架内血栓形成风险升高最明显(图3)。

「CIT专题」Byrne教授:生物可吸收支架,承认现有问题,方能持续改进

图3. 对BRS所有6项RCTs的荟萃分析。

ABSORB II试验3年临床随访结果显示,BRS组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为3%,而DES组未发现支架内血栓形成(P=0.03);BRS组的靶病变重建失败率高于DES组(10.4% vs. 4.9%,P=0.04)。

ABSORB III试验1年随访结果显示,BRS组和DES组的各项临床终点均无统计学差异,但2年随访中BRS组的靶病变重建失败率高于DES组(11.0% vs. 7.9%,P=0.03)(图4)。

「CIT专题」Byrne教授:生物可吸收支架,承认现有问题,方能持续改进

图4. ABSORB III试验2年随访中BRS组靶病变重建失败率更高。

同样,荟萃分析ABSORB China、ABSORB Japan、ABSORB II、TROFI II和EVERBIO II研究的2年随访结果,发现BRS组的支架内血栓形成率(P=0.048)、靶病变重建失败率(P=0.008)皆高于DES组。

不过,ABSORB Japan试验2年随访结果显示,BRS组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与DES组无统计学差异(3.1% vs. 1.5%,P=0.36)。AIDA研究则表明,BRS组靶病变重建率与DES组相当(P=0.43)。

总之,汇总已有的试验数据可以认为,BRS在支架内血栓形成和靶病变重建上劣于金属支架(图5)。

「CIT专题」Byrne教授:生物可吸收支架,承认现有问题,方能持续改进

图5. 汇总现有数据,BRS在支架内血栓形成和靶病变重建上劣于DES。

No pain, No Gain

Byrne教授在报告中总结道,应用BRS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选择合适的病变十分重要;其次,置入支架前要进行充分的病变预处理;第三,强烈推荐采用腔内影像技术评价支架置入情况。

Byrne教授最后强调,目前需要承认第一代BRS存在的问题。不过,相信随着新一代BRS的研发及技术的日趋规范成熟,BRS未来将为我们带来更大的信心。

心在线 专业平台专家打造

编辑 王雪萍┆美编 柴明霞┆制版 潘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