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古风丨剪不断的乡愁:中国人难以纾解的情结

“人是故乡情,月是故乡明”。中国人有着浓浓的乡土情结。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赋诗作词,泪透纸背。又有多少游子离人羁旅他乡,梦归故里。那份深沉浓郁,刻骨铭心的思乡之情,“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滔滔不绝。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是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所作,仅5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穿过时空,我们仿佛看见一个孤独的游子正行走在路上,夕阳西下,陪伴他的只有一匹瘦马,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萧瑟秋景,何时才能回到故乡?

古风丨剪不断的乡愁:中国人难以纾解的情结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渔家傲》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市)时写的一首抒怀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西边塞外,自是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全体将士虽然思念故乡,但更知道自己肩上保家卫国的重任,忧国之情跃然纸上。在悲凉、伤感中,有悲壮的英雄气在回荡着。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登高时的情景。可惜今年自己不能陪他们一起过了。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即使洒脱如苏东坡,也会时时生出怀乡之情,因为官职调动频繁,离乡愈远、愈久,他对故乡的眷念之情也愈深。杭州任上有“此生飘荡何时歇?家在西南,长向东南别。”(《醉落魄·轻云微月》),密州任上有“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望江南·明月如霜》),汝州任上有“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八声甘州·有清风》)......贬谪期间,因政治生活上愈加艰难,对故乡的思念更是魂牵梦绕、深入骨髓。

元丰七年(1084),作有《满庭芳·归去来兮》:“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即便是高龄被贬海南,诗人仍充满了对归家的热切向往,“此生当安归?四顾真途穷。”(《行琼儋间》)。


从《诗经》、《楚辞》开始,中国古代诗歌就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思乡主题。缠绵温馨而又忧伤心痛的思乡之歌,被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性格的诗人不断地吟唱了几千年。思乡诗在文学史上体现出的连续性和传承性,使之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古风丨剪不断的乡愁:中国人难以纾解的情结

为什么一离开故乡,思乡情怀就变得如此沉重?从心理学的角度说,乡愁是人类羁旅异域的一种普遍心理状态。一个人到了一个新的群体和环境中去生活,要融入其中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思念以前的人和情景也是情理之中。

然而,为什么在西方国家这种对乡土的眷恋之情相比而言要淡漠的多?究其原因,西方文化更强调自我,奉行的是个人主义,从小就注重培养独立意识,家庭结构比较松散,家庭意识比较淡漠,而且,为了寻找更合适的发展机会,一个家庭往往迁徙频繁,地域变动很大,这使得乡土观念也相对淡薄。而在古老的中国,一个以农业社会为主的国家,奉行的是封闭式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决定了人们必须非常重视“家”这个最基本的生产单位。任何个人都无法脱离家庭而生活,家庭是人们物质生活的保证,家庭的命运也就是个人的命运。更为重要的是,建立在农业文明之上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和宗法精神,使关于家庭、宗族、国家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早就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形成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

诚然,在古代的中国,家实际上就是整个社会伦理的发生点。正是因为有了家的存在,才有了对家乡的依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离家便是“游子”,离家便多了一种牵挂,缺少了生活的根基。游子思归,落叶归根,衣锦还乡,永远是中国人骨子里最深切,最浓郁,最执着的心理情结。无论走多远,家永远都是我们心中的明月。

文字原创:唐500说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注中国民俗、民风、古典文学、手工艺品......

我们等你来。

微信号:tang500shuo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