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干货丨负强化:抑制孩子不良行为

之前塞卡写有关惩罚的内容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

惩罚和正强化一样都是想要减少孩子不良行为的发生,可是正强化却能使孩子建立一个新的良好行为,而惩罚只能抑制旧的不良行为,无法产生新的良好行为。

有想了解正强化和惩罚的朋友可以点击这儿进行查阅~

干货丨正强化:孩子产生不良行为的原因来自家长!

干货丨惩罚这种教育方法可能让孩子变得更糟糕!

正如大家看到的文字那样,正强化可以给孩子建立一个新的良好行为,惩罚只能抑制旧的不良行为,无法产生新的良好行为。

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既可以消除孩子不良行为,又能帮助孩子建立一个替代性的良好行为呢?

答案是,当然有!

那么今天,塞卡就为大家介绍这个方法——负强化。

干货丨负强化:抑制孩子不良行为

负强化

是指在辨别刺激或情境下,行为者发出一种行为,结果可引起厌恶刺激(或称负强化物)的移去或取消,则以后在同样情境下,该行为的出现率会提高。

可能这样的说法太模糊让人看不懂,不能完全理解,塞卡这就用例子帮助大家来理解。

例如用负强化的方式对一个爱吃手指甲的孩子进行矫正。

如果我们用负强化的方法将爱吃手指甲(不良行为)的孩子受伤涂上胡椒粉(厌恶刺激),这样孩子就不会再咬手指甲,而是把指甲及时剪掉(替代行为)。

父母看到后很高兴,就不再在他手指上涂胡椒粉,这样小孩以后咬指甲的行为就会减少,而用指甲刀修剪指甲的行为则会增多。

这样举例看来是不是就能更好地理解了呢~

干货丨负强化:抑制孩子不良行为

和正强化物与良好行为的多次配对出现一样,负强化过程中,我们也需要多次使用厌恶刺激,待良好行为出现后,再予撤销厌恶刺激,这样反复结合,直到行为者不必亲自承受厌恶刺激就能产生良好行为为止,这也就表明负强化法取得了效果。

其实,负强化的基本过程就是从逃避到回避的过程。

逃避条件反应:厌恶刺激(先)——出现需建立的良好行为(后)——可终止厌恶刺激

回避条件反应:听到信号(先)——出现需建立的良好行为(后)——可免受厌恶刺激

逃避就像是回避的先行部队一样,其目的是为了建立回避反应

逃避和回避两者的结合,能够更好地帮助父母运用负强化对孩子进行行为矫正。

干货丨负强化:抑制孩子不良行为

当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会有父母出现对逃避和回避的误用。

例如,儿童看到糖果店的糖果,回来对着母亲大吵大闹想要吃糖果,使得母亲不能安心工作,母亲为了逃避这一厌恶的吵闹声,只好拿出钱让儿童自己去买糖果。

这样,对于母亲来说,吵闹的厌恶刺激消失了,但是其后果却是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孩子会再次以吵闹的方式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孩子的母亲为了避免吵闹而屈服于儿童的要求,从而不自觉地培养了儿童的不良习惯。

还有一种对逃避和回避的误用,是父母轻信儿童的讨饶和谎言。

例如,孩子打破罐子后为了回避成人的惩罚,便撒了谎。

如果家长不加调查,相信了儿童的谎言或不对孩子施行处罚,则就会不自觉地误用回避反应,助长儿童的撒谎行为。

“又如经常有一些会讨饶的孩子,做错事时就很快地说:“我以后再不做了,我会改的。”父母轻易地饶了他,不予惩罚,以后孩子就会逐渐学会口头讨饶而行动不改的习惯。

所以,在教育孩子这一方面,千万马虎不得,说不定你的一个小马虎,就影响了孩子一生。

干货丨负强化:抑制孩子不良行为

我们有效地运用逃避、回避则需要注意这些原则。

1、若必须依靠逃避和回避条件反应建立良好行为,则优先采用回避反应

2、在进行回避反应前,常常先凭借逃避反应建立目标行为;若逃避反应已塑成,则可使回避反应的建立更加容易。

3、在回避反应过程中,所使用的条件厌恶刺激必须是强力惩罚物的信号,这个信号可加强制约作用,使被矫正者获得“警告”。

4、必须像惩罚原理一样,慎重使用逃避和回避反应,因为这些方式都需要运用厌恶刺激,会令人感到不适并容易产生副作用,使被矫正者对其他刺激也形成逃避和回避反应,从而消除了某些良好行为,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

教育从来都没有正确答案,但是教育又有很多方法。

塞卡说

孩子这张白纸,就看家长你怎么涂画和书写了!

- end -

部分内容来源:

《儿童行为矫正》

图片来源:网络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