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功德故事|穿着芦花做成的棉衣,他这样做

上期功德君给大家讲了24孝之百里负米的故事,你还记得吗?今天功德君要继续给大家讲讲24孝中芦衣顺母的故事!一起来吧!

阅读这些功德故事,能让我们明白很多的事理,做一个对社会、对家庭有贡献的功德人物!

芦衣顺母

原文:

周闵损,字子骞,早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损,衣以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失镇。父查知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闻,悔改。

功德故事|穿着芦花做成的棉衣,他这样做

功德故事|穿着芦花做成的棉衣,他这样做

闵损画像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

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

功德故事|穿着芦花做成的棉衣,他这样做

芦衣顺母

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功德故事|穿着芦花做成的棉衣,他这样做

闵子骞卒于何时,史无记载。北宋时,在济南华山脚下发现了闵子骞衣冠冢。据明崇祯《历城县志》记载:“在华山前,黄郡守浚河,掘出闵子石棺,盛其首,移至高原。今华山下,石椁尚存。”济南当地百姓也有传说:北宋年间治理黄河时,人们在华山脚下挖到闵子骞石棺。为了石棺不至于被水湮没,人们便欲将闵子骞墓迁往济南城南高阜之处。当人们抬着石棺路过城东五里之处时,绳子断了。按照当时习俗,棺材落到哪儿,就要埋在哪儿,于是就有了现在的闵子骞墓。

据苏辙《闵子祠记》记载:在北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以前,“历城之东五里,有丘焉,曰闵子之墓。”只是当时“坟而不庙,秩祀不至”而已。熙宁七年,河南濮阳人李肃之来到济南当“父母官”,遂于第二年在墓前修建了闵子祠,才使得闵子骞墓“百年之废,一日而举”。

闵子骞的卓著孝行,也受到了后世人们的赞扬和传颂。

看完这个故事,功德君想说,这是一种宽广的胸怀、一种高尚的品质。
人生在世难免遇到对自己不好的人,记仇、报复那都是胸怀狭窄的表现,我们除了要学习闵子骞的孝顺、更要学习他以德报怨的高尚品格。我也相信,只要我们有这样的高尚品德,一定能和闵子骞一样感动“后妈”,赢得所有人的尊敬和尊重。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