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释读数万年来贵安人类活动的密码

贵安新区考古工作要从1954年羊昌河灌溉工程谈起。

上世纪五十年代,为了农业水利灌溉的需要,羊昌河灌溉工程应运而生,工程队正在紧张的施工,忽然,一坑文物就暴露在了大家面前,随即,当时的贵州省博物馆筹备组开始了清理发掘工作,于是贵安新区的考古工作第一次进入公众视野。

此后,考古专家们又对这一区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古调查,发现大量的古代墓葬,紧接着金家大坪、老鸡场、尹关、夏云、天龙、新新桥、琊珑坝、余家桥、放牛坡、花园等墓地相继被发现,一层层拨开了贵安新区汉代文化的面纱,为我们呈现了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状况。

这些考古发现证明,在汉代,中央王朝已经开始在此地经营开发。

1956-1959年,贵州省博物馆考古组对原清镇、平坝交界处的汉墓群进行了四次较大规模清理,共发掘160多座墓葬,年代自汉代至宋代,出土大量的陶、瓷、漆、铜、金、银器、织物等丰富的遗物。

1965-1966年间,考古者在今贵安新区马场镇附近的万人坟、熊家坡、大松山等地,清理34座年代从汉到明代的古墓葬,出土丰富的陶、瓷、漆、铜、金、银器等珍贵文物。

1981年,贵州省博物馆对平坝县白云镇的飞虎山遗址进行了发掘,第一次在今贵安新区境内发现了史前洞穴遗址。据炭十四测定的最老年代为距今约13000年。此次考古发掘,在飞虎山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石器、骨角器、陶片等,打制石制品532件,磨制石器21件,骨角器79件,陶片2000余片。

2012年以来,对贵安新区的田野考古工作再次启动。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国内多家考古专业机构开始持续关注贵安新区考古工作。

一方面是“贵州中西部洞穴遗址”在国家文物局立项,为解决史前时期相关学术问题的考古工作启动;另一方面是为配合贵安新区项目建设的文物资源普查及发掘,仅在以马场、高峰、湖潮、党武四个乡镇为核心的区域就新发现洞穴遗址百余处、汉晋宋明时期墓葬数百座,对牛坡洞、招果洞等洞穴遗址的发掘取得重要收获。

在牛坡洞遗址发掘取得重大收获后,2016年4月,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联合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和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招果洞遗址进行了试掘。

我们共清理面积约1.5平方米,获得一个文化层剖面,剖面深度达6米,对地层进行了年代测定,下层年代距今约3.8万,中部层位距今约1.7万年,上部层位距今约4000-5000年。

贵安新区高峰镇岩孔村,坐落在一个长条形山间盆坝当中,在盆坝的西侧边缘,岩孔村招果居民组的几户人家,错落有致的分布在山林之间,沿着这几户人家,向后山顺势而登,没多久便可到达招果洞遗址。洞口宽约20米,高约4米,向内延伸约25米,洞内宽敞。

招果洞遗址所处的小环境十分优越,东距麻线河200米左右。洞前为一个南北向的长条形盆坝,麻线河自南向北蜿蜒流经坝子,招果洞东距麻线河仅200m。麻线河发源于长顺县广顺镇来远村“七一”水库,为长江与珠江分水岭的广顺背斜,是猫跳河及红枫湖的上游,最后注入乌江,汇集于长江。麻线河全长70多公里,流域面积约150平方公里,流域分布地势平坦的盆坝是古人类生活的乐园。

招果洞遗址堆积可分为早晚两个阶段,出土遗物反映出一定的时代特征,早期阶段石制品原料主要为岩层燧石条带断块和河漫滩砾石,以岩层断块为主,河漫滩砾石主要用作石锤等打击工具,极少发现使用河滩砾石剥片的情况,这应当和本区域缺少大型河流和磨圆度较好的砾石有关。延续贵州更早阶段的小石器传统,石器坯材以石片为主,石器组合以刮削器为主。出现疑似细石器产品,数量少。骨角器发达。遗址上层磨制石器出现,打制石制品数量仍占绝对优势,石器工业面貌与早期的区别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遗址上层,陶器出现,数量极少,陶器出现的确切年代,还有待进一步的工作。骨角器依然发达。

招果洞遗址由于洞前树林密布,且与洞前盆坝的相对高度较高,少有人为扰乱,保存整体较好,文化堆积面积超过200平方米,在洞口有一个近现代的扰坑,面积约9平方米,除此以外,洞内堆积基本为原生堆积。

通过研究发现,当时的招果洞人主要是以狩猎采集为主,动物资源利用充分,水生动物如螺类、蚌累、鱼类。哺乳动物诸如鹿类(水鹿、梅花鹿、麂、獐)、牛、猪、虎、狼、熊、兔子、猫、獾、豪猪、竹鼠、田鼠,此外还有少量鸟类骨骼的发现,说明当时古人类的食谱较为广泛。植物资源利用方面,通过浮选发现了较多的果壳、猕猴桃属和朴属,少量蓼科,另有较多未知种子,整体来看,植物种子种类单一,大都是可食的野果,说明当时古人类偏爱特定的野果,采摘具有选择性,绝大部分野果很可能在采摘地就地食用,只把少量野果带回洞内。

招果为布依语音译,为等待之意。招果洞遗址层层叠叠的地层,像一本天书,记录了数万年以来贵安人类活动的密码,等待着考古学家的释读。

编辑:刘佳莹 审核:刘钧

相关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