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沿着劳模的足迹前行

本报记者 范武平

4月29日,是“五一”小长假的第一天,全国劳模王银吉早早起来,叫上妻子金玉秀和从新疆部队回来休假的儿子,驱车来到沙漠腹地——王家治沙区。住在治沙区的父亲王天昌和母亲已在准备这天要栽植的花棒,王银吉和儿子把大大小小的塑料桶都装满水,准备好铁锹、耙子等工具。上午9点多钟,民建武威市委会的工作人员以及会员企业——武威正元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的员工赶到,在王银吉的带领下,40多人徒步向沙漠腹地挺进。

到达栽植点后,王银吉先做示范,大家随后开洞穴、栽花棒、浇灌水、踩瓷实,很快,一大片光秃秃的沙漠上栽植了植被,也栽上了绿色的希望。民建武威市委会主委南德祥告诉记者:“自2009年以来,民建武威市委会把凉州区长城乡王家治沙区作为治沙造林联系点,倡议广大会员捐款捐物,累计捐款达12万多元,捐物资价值达6万多元,今后还将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帮助王银吉一家治沙造林的事业。”

当天中午,由网友自发组成的旅游团队一行90人来到王家治沙区,他们和全国劳模王银吉一家人座谈。听劳模讲述:自1999年开始,一家人吃住在沙漠里,铺草垫,睡地窝,点油灯,喝窖水,与沙子斗争的故事。尤其是沙漠厉害的“抹脖子”风,有时候头天种下的树苗,第二天不是被吹得根部裸露,就是干脆连根拔起,一场大风能吹走一月的辛苦。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十八载起早贪黑的“鏖战”,累计投资上百万元,一家人终于在风沙口营造了一道南北长3700米,东西长4000米的大型防风固沙林带,栽植各类乔灌木600多万株,成活率达到85%以上,集中治理沙漠面积达8000多亩……

听完治沙的故事,旅游团队发起人孙永斌挥手说:“让我们沿着劳模的足迹前行。”随后,大家跟随王天昌老人向沙漠腹地挺进,在压沙播绿中继续倾听劳模一家人战天斗地的治沙故事。“在长期的压沙造林劳动中,王天昌、王银吉父子经过多年的摸索,探索出了用木棍打穴,然后将沙生苗木直接放入穴中,再用脚踩实的定植方法。这样既消除了因挑树沟造成的沙土层松软容易受大风侵袭的弊端,又节省了挑沟的劳力,从根本上保证了植树的质量。”一位游客说,当亲眼目睹了沙漠中绿树成荫,沙丘间乔灌木郁郁葱葱,蝶飞蜂舞的喜人景象时,我们完全被劳模一家人的精神感染了。

王银吉一家人在沙漠里“战天斗地”的精神被广泛宣传,前来治沙区观摩、学习、取经、压沙、栽树的人一拨又一拨。4月30日一大早,武威明德传统文化推广中心组织学生及家长70多人来到王家治沙区,许多孩子是第一次走进沙漠。通过朗读《誓让沙漠变绿洲》宣传全国劳模王银吉的报道,不少孩子知晓了武威地处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交汇地带,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的现实。当聆听到王银吉一家为治沙耽搁了儿子的病情时,特别是王天昌老人讲述时泪流满面的场景,令不少孩子眼眶湿润,他们理解了王银吉一家“只有把荒沙治住,子孙后代才有饭吃”的誓言。在沙漠腹地,孩子们认识了梭梭、红柳、花棒等沙生灌木,参观了一家人当年压沙时住的地窝子,亲眼目睹了驮水的骆驼……“组织这样的活动太有必要了,不仅让孩子们了解了劳模的事迹,更给我们家长上了一堂传统的教育课,对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意义深远。”一位家长如是说。

5月1日,是国际劳动节,天气晴好,王银吉和家人在经改装的吉普车上装好耙子、打穴的铁杵、花棒等工具和栽植物后,开着吉普车驶进莽莽大漠。在高低起伏的沙漠中,车子上下颠波着到达压沙栽植点,很快,一家人投入到了紧张的栽植工作中。远远望去,起伏的沙丘上遍布着梭梭、胡杨等沙生植物,一块块沙障网格中,新栽植的苗木已经吐出绿芽。歇工的时候,一家人坐在沙丘上,啃着干粮、喝着矿泉水,王天昌老人带来了三弦,自弹自唱起自编的《压沙歌》,粗狂的声音回荡在空旷的四野,雄浑、苍凉、古朴。王银吉给儿子及邻舍家的孩子们讲道:其实沙漠并不可怕,只要把它制服、治理以后,它就可以造福百姓了。这些年治沙到底图个啥,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一条,不能让流沙吞噬了可爱的家园!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