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总局发布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这些用药误区你犯过吗?

总局发布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这些用药误区你犯过吗?

四川省广元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食品|药品|保健品|医疗器械|化妆品|养生|要闻

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2016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报告显示,去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收到143万份报告,较2015年增长了2.3%,平均每天有近400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其中,14岁以下儿童患者的报告占9.9%,与2015年持平;65岁以上老年患者的报告占23.5%,较2015年升高2个百分点。按怀疑药品类别统计,化学药仍超过八成。

总局提醒,抗感染药、中西药复方制剂、解热镇痛抗炎药等药物的严重不良反应较多,在使用方面仍有多种误区,需要引起公众注意。

总局发布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这些用药误区你犯过吗?

误区一

抗菌药随便用?

氟喹诺酮类可能致残

总局发布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这些用药误区你犯过吗?

抗感染药系指具有杀灭或抑制各种病原微生物作用的药品,包括抗生素、合成抗菌素、抗真菌药、抗病毒药、抗分支杆菌药等。2016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共收到抗感染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51.8万例,其中严重报告3.3万例,占6.5%。也就是说,去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近四成都跟抗感染药物有关。

总局特别指出,抗感染药物中,喹诺酮类的不良反应报告一直仅次于头孢菌素类药品。

氟喹诺酮类类药物的严重不良反应也较多。总局指出,通过口服和注射给药的氟喹诺酮类药物可发生肌腱炎、肌腱病变、重症肌无力恶化、周围神经病变、严重心律失常、超敏反应、肝脏毒性、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血糖紊乱、光敏感性/光毒性等严重不良反应,有些严重不良反应可导致残疾。

总局提醒临床医生给患者处方氟喹诺酮类药品时应权衡利弊,严格掌握适应症,尽量减少用药的风险。患者在使用氟喹诺酮类药品时应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关注此类药品的警告、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安全性信息,如果用药过程中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尽快就医。

误区二

中西医结合?

中西药复方制剂风险大

总局发布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这些用药误区你犯过吗?

2016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共收到中西药复方制剂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1.3万例,虽然总体占比不算高,但其中新的、严重报告病例超过三成,也引起了总局的关注。而从监测数据显示,中西药复方制剂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65岁及以上患者的构成比高于其在整体药品不良反报告中的构成比,提示老年人尤其要注意中西药复方制剂的用药风险。

总局指出,中西药复方制剂成分复杂,除中药外尚含有一种或多种化药成分。部分中西药复方制剂在临床较为常用,当与其他含有相同成分或功效类似的药品联合使用时,由于剂量或效应的叠加,有可能导致药物过量或毒性协同作用的发生。监测数据显示,与单独用药比较,中西药复方制剂合并用药涉及胃肠系统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构成占了1/5,远高于前者的13%。

如何安全使用中西药复方制剂?总局提醒,一要注意中西药组分的安全性;二是避免药物过量;三是减少药物相互作用。日常生活中市民使用该类药物时,要注意功能类似的复方制剂原则上只吃1种,不要盲目合用。多种药物合用时,最好咨询专业药师。

误区三

发烧快用退烧药?

退热针剂不可盲目用

总局发布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这些用药误区你犯过吗?

解热镇痛抗炎药又称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无菌性炎症)、抗风湿作用的药品。2016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共收到解热镇痛抗炎药(含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单方和复方制剂)的不良反应报告6万多例。

数据显示,解热镇痛抗炎药不良反应的突出特点是胃肠损害,占比高达44.8%,较数据库总体胃肠损害高出19.4个百分点。尤其是长期或较大剂量应用,可能导致胃肠溃疡、穿孔和出血,其中尤以阿司匹林引起的胃肠道出血病例居多,应引起关注。

总局指出,退热药只是对症治疗,发热时使用退热药,可以使体温降低或恢复至正常水平。成人感冒发热,如非高热(38.5℃以上),一般不主张用退热药;儿童发热应及时就诊,在医师或药师的指导下使用退热药。一些用于退热的解热镇痛药,尤其是注射剂(退热针剂),可能引起严重过敏反应,如重症皮疹、过敏性休克等,因此不要因为追求退热效果和速度,而盲目使用退热针剂。

胃肠道出血是解热镇痛抗炎药较常见的严重不良反应。以阿司匹林为例,该药可以影响血小板的功能,使血液不易凝固,引起出血。餐后使用可减少阿司匹林对胃肠道的刺激,必要时可遵医嘱联合应用质子泵抑制剂(抗酸药)或胃粘膜保护剂,减少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患者如果出现胃不适、柏油样便、牙龈出血、鼻腔出血等症状,应及时就诊。

总局发布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这些用药误区你犯过吗?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