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刘邦和项羽结拜之交的“一声叹息”

刘邦和项羽结拜之交的“一声叹息”

后人看来,刘邦、项羽无疑是生死对头。起初,项羽是胜者,刘邦是败者;后来,刘邦反败为胜,项羽败走乌江。但生死对头仅仅是两者关系中的一个方面而已,而绝非全部。他们的关系绝非“对手”二字可以概括得了的。

我们看过了张耳、陈馀的故事,最初时,他们为刎颈之交、忘年之交,但你可能不知道,在同一时期,这层关系在刘、项之间也存在,而其结局也是非要争个你死我活不可。

刘邦的年纪比项羽大了十几岁。起初二人联手击秦,无坚不摧,捷报频传。他们与英布一起,成为楚国的中坚力量。离开了他们几个,楚国根本不可能存在。值得一提的是,项梁正是在这几个人不在身边时,被秦军偷袭而死。

在头领死后,这几位军事天才顿时方寸大乱。虽然重兵在握,但几人相约退守彭城。由此可知,所有人才的成长都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明明几人已是才华盖世,但在项梁麾下献力时,还是以项梁为主心骨的,一旦主心骨不在了,便会不知所措。此时楚怀王成了楚地将领们的名义领袖。也正是此时,刘、项二人成了结拜兄弟。在古时,结拜之情与刎颈之交相差无几,都为情义之托。

值得注意的是,刘邦这个大哥很可能只能照料项羽,并不能借结拜之事托大,更不可能摆架子,因为项羽并不仅仅是他的结拜兄弟,同时他还是楚国贵族的一脉传人。刘邦之所以能够不断壮大,正是因为得到了项梁的资助——他拿下了丰邑,出了一口鸟气,并在此时结束了动荡不安、漫无目的的作战模式,渐渐在项氏集团的庇护下羽翼丰满。可以说,这层关系是项羽与刘邦结拜的基础。但从这一角度来说,刘、项之间的结拜有些畸形,因为两人之间哥不像哥、弟不像弟。但不管刘邦是怎么想的,项羽虽然有些傲慢,但重义气的他肯定是待刘邦不错的。

张耳被困巨鹿,楚怀王派项羽随宋义援赵,此时,项羽为从、宋义为主,项羽之不满自然可想而知。在临行之前,他向怀王请求,让自己随刘邦西行击秦。从这一点我们完全可以看出来,二人的关系是非常亲密的。而且,在这一时期,两人在怀王帐中,一为沛公,一为鲁公,在地位上也是平等的。这种平等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二人人格上的平等。

这种平等一直维系到项羽取得了楚上将军及诸侯上将军为止。随着项羽的职位越来越高、楚军实力越来越强,原来的兄弟关系便不断地淡化。所以,在鸿门宴冲突之中,刘邦根本没好意思提及这层“结拜”之义。

为什么不提?是因为提了太尴尬。当时,二人已因利益之争几近翻脸,提出这层关系只会让项羽难堪,而对项羽这样的大英雄来说,难堪便意味着怒火——到底会有怎样的后果很难说,很可能使刘邦的处境更加凶险。

刘邦逃出鸿门宴以后,正式与项羽对着干,也没有提及此事,是因为这对刘邦来讲并不是一件理直气壮的事——受封汉中巴蜀是怀王之意,你若以分封不公之名出兵,总是不那么理直气壮的。项羽未提此事,是因为此前取消刘邦称王关中的权利也真的非常不够意思,哪里像是一个兄弟应该做的事?

再说了,在古代道德观中,结拜兄弟也是兄弟,兄弟之间大动干戈,对两军领袖来说并不光彩。所以两人在这件事情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默契,他们尽可能地低调、未声张。

若不是项羽抓了刘邦的家人要烹要剐,想来刘邦也不会主动揭开两人之间的这层关系。那么,后人对这一秘密也将无从知晓。而现在知道了这层关系以后,我们对刘邦与项羽之间的冲突也会更多一些理解。

项羽在鸿门宴上放过刘邦,原是比有兄弟关系更深的考虑,但“结拜”之情或多或少地对重义气的项羽产生了一定的心理作用。此时项羽已带兵几年,以他的见识,他不会不知,日后有可能对他造成威胁的只有刘邦。但在当时,项羽的感性终于战胜了理性。他最终给出的、能够安抚自我情理的方法是将刘邦封在巴蜀之地并拦住刘邦的出川之路。

但天不遂人愿,天要成刘邦、亡项羽——戴侯赵衍给刘邦指了一条偏道,刘邦逃出川中,随后占领三秦,继而楚汉相争——历史已非项羽所能逆料。

摘自书籍《老梁数英雄》 梁宏达(著) 出版官方授权发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