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为你写封“家书”

10月30日中午,杭州何女士买菜时接到丈夫电话:“我回来了,钥匙没带,等你开门。”

他外出好几天,打电话不接、发短信也不回,何女士又急又怨,这下放心了,数落几句,一挂电话 还特意去买了鲫鱼和猪肉——平时,她每次只舍得买一样荤菜。

兴冲冲拎着鱼肉回家,等着她的却是采荷派出所便衣,丈夫一脸愧色。

警察说:10月29日晚上,他在江干区贩毒时被抓,我们来搜查。

何女士哭着开门——

这是老小区的一套群租房,夫妻俩租了一个10平方米的小隔间,家具只有一个破旧的衣柜和一张小小的单人床。

警察们有点唏嘘:三口之家怎么睡?

他黯然回答:女儿睡床,我跟老婆打地铺。

何女士在超市打工,女儿读小学4年级。这对夫妻曾经短暂分手过,女儿一直跟着爸爸生活,父女关系非常亲密,母女关系则有些僵硬。经历过波折,何女士对丈夫相当依赖。

他瞒着妻女沾上了毒品,偷偷干了大半年。晚上“出货”,他会支开妻子:“你等一下,我找朋友处理个事。”白天,妻子上班,女儿上学,他有大把时间对付毒瘾。

搜查结束,他交待妻子:“别让女儿知道。”

何哭得说不出话。

11月1日,何买了一堆冬衣被褥和当季水果,到江干区看守所看望丈夫。但因为案件还处于侦查阶段 ,嫌疑人和家属不能会面。她失望而归。

11月3日,她跟单位请了假,赶到采荷派出所,除了衣物吃食,还给了民警闫勃两封信,一封是她自己写的,一封是11岁女儿圆圆写的。她问:“不能见面,那递个信总可以吧?”

闫勃摇头说,案件尚在侦查,通信也是不允许的。

何哭了:“那怎么办?我跟女儿说,爸爸去很远的地方打工了,她还等着回信啊……”

闫勃安慰道:“我去看守所提审时会读给他听的。”

何恳求:“你能不能帮忙回一封信?”

看完了小女孩写给的信,闫勃答应了何女士的请求。

你好!

你还好吗,你不在的这7天里,你知道我有想你吗?我现在每天早上都是妈妈亲自送我去学校的,放学也一样!我们现在不会在外面吃了,都在自己家里做着吃了,每天一荤一素总有鱼和肉换来吃。偷偷 告诉你,妈妈说她永远都不吃鱼和肉了。

可自从你走后,到每次吃饭的时候,我的心里就感觉有什么东西深深地扎在了心头,泪水全都堆积在了眼角,然后我转头看了一下妈妈,她已经是泪流满面了,已经变成了一个“泪人”。我发现,自从你走后,妈妈的口味变了,她不爱吃鱼和肉了,只吃素菜和米饭了,有时候烧个素菜都要吃个两三餐, 还不舍得倒。我从来没有见妈妈这么省过。

现在我也不问妈妈要零花钱了,因为我发现妈妈不仅当了爸爸还当妈妈,等于说两个人的事情要她一个人来承担,她实在太累了,累了休息就是准备什么东西,也说明了妈妈对我的用心良苦。我的感冒一直没好,妈妈怕我吃药苦,给我买了香梨、柚子、香蕉,还有无糖八宝粥、牛奶。妈妈买给我新鞋子和老师给的苹果。

爸爸,我和妈妈不会再见面就吵架了,因为我知道妈妈是为了我好,白天她四处奔波,晚上又要去洗好多衣服,今天我看到妈妈衣服都没脱就睡着了,我帮忙盖被子,却发现妈妈的手是冰凉冰凉的。现在她除了白天去给你买衣服之类的生活用品之外,晚上都在陪我。偶尔发现妈妈盯着角落发呆,似乎在想什么问题,时常偷偷抹眼泪。爸爸我送给你一个超级大的正宗红心柚和六个中等的新疆香梨。

爸爸你安心工作吧,我会做个好宝宝的,在你打工回来的那一天,会发现一个全新的我。

爸爸拜拜,下次聊,我要睡觉了!晚安!

你的女儿:圆圆

2014年11月2日晚22时47分

写完了日期,小女孩还特意加了一句:祝爸爸,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青春永驻。

为你写封“家书”

为你写封“家书”

“就当是给情人写信,会有爱的感觉”

这封信怎么回?闫勃斟酌再三,刚开了个头——

为你写封“家书”

为你写封“家书”

闫勃,29岁,山东汉子,才刚和女友领证,还未办喜宴。

记者蛮好奇:“你没有孩子,在行文口气的拿捏上,如何揣摩为人父的心思?万一小孩认出笔迹不是爸爸的,善意的谎言戳穿了,怎么办?”

他笑得腼腆:“在心理上,就当作是给情人写信,这样字里行间会有‘爱’的感觉;但对女朋友的爱和对小女孩的关爱又不一样,写的时候多想想小侄女、小动物,寻找那种萌的感觉。至于笔迹,我写了几个字给那位母亲看,她说孩子应该是认不出来的。”

这位北方爷们,心思非常慎密,还有几个关键节点,他一直在琢磨:

1、既然说“去远方打工”了,那这封回信还不能太早让小女孩看到,起码得隔个10天半月,在时间上营造出“家书跨越千山万水”的心理体验。

2、既然是“回信”,就得有邮戳,这可怎么对付呢? ……

一封“家书”,颇费思量。恐怕当年给女朋友写情书那会儿,都没这般费劲呢。

相信,这封饱含着关爱的回信,一定能给懂事的圆圆,带去别样的温暖。

(为保护当事人,文内均为化名)

闫勃很低调,代笔写回信的事,所里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我也是偶然听说,才前去刨根问底。他再三问:“能不能别报道?我怕伤害了那孩子。”

有同事跟闫勃打趣说:“你真是‘千’啊,婚都没结,就冒出个女儿,写信讲究一个来往,你写一封回信过去,小女孩肯定还会再来信,到时候问你,爸爸为啥不给我打电话?能不能给我寄一张你的照片?你怎么办?估计这信你得写一年。”

闫勃有他的考虑:“爸爸犯了大错,肯定瞒不了一辈子,小孩总有一天会知道;但她绝对没法立刻接受现实,我写这个信,是给孩子的成长留一个时间量,让这事有个缓冲。而且,这孩子很敏感细腻,你觉得她完全猜不到吗?还是来点鼓励,给她一个安慰吧!”

今年5月,我采写过闫勃参与经办的另一起案子:一江苏籍女子在四季青市场行窃被抓,恳求警方不要告诉儿子真相,而是假称“妈妈出了车祸,暂时住院治疗不能回来陪你”——当时,孩子正备战高考 。

闫勃和同事们同意了。(详情可见本报5月21日B2热线版面)

最近,这位母亲刑满释放,家人来电报喜:“多谢关照,孩子考上了一本!”

警察每天都要接触大量负面信息。泥沙俱下的“恶”里,还能结出“善”的果子吗?西谚有云:爱是持久忍耐又有恩慈。闫勃以他的坚持,给出了最实在的答案。

一封“家书”,抵万金!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