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礼物不可承受之轻

礼物不可承受之轻

拆开圣诞树下的礼物,有些人会闷闷不乐。圣诞节收到了什么礼物?回赠什么礼物给对方?赠送礼物是节日的一个主题,但对于很多人来说,互赠礼物让人倍感压力。花大笔钱送礼,加大了一些人的经济压力,而一些人又不得不送礼,而一些人收到礼物会心生不安,甚至担心自己无力回赠。

或许我们可以因人而异地设立应对机制——比如,家里只有小孩才可以收礼物,或者同时交换礼物,就只需考虑收礼人对方,而无需考虑礼物的轻重贵廉,或者规定礼物花销上限。礼物表示感谢、爱、友谊或者歉意。同时礼物也是力量与人际关系的象征。所有的礼物,无论大小,都承载着责任与义务。尽管我们可能会运用自发的社会礼仪来缓解这种责任与义务,但我们并不能完全逃脱它的束缚。

互赠礼物带给人们的压力在节日期间体现得最明显,但其实任何时候互赠礼物都会给人带来压力。过生日的时候,别人向自己祝贺,自己是唯一一个收礼物的人,但一年下来,当别人生日时还得向别人回赠礼物。别人请自己外出吃一顿午饭或者喝一次酒,通常总会在以后某个时间以某种方式回请别人。社会学家马塞尔•茅斯(Marcel Mauss)指出,尽管人们送礼应出于自由自愿,但他们同样也有送礼和收礼的义务。社会强加给我们这样的义务——赠与。在《礼物》一文中,茅斯说,

在寻常的生活体系的经济和法制体系之外,人与人之间很难有单纯的物质财富交换。首先,彼此间礼尚往来、契约协定的义务是社会强加于我们的,而并非个人;而且,互换的东西不单是财产、财富、可动产、不可动产以及有经济效益的东西,还包括服务类,比如服兵役、礼貌行为、宴会、仪式、节日以及舞会等等。

应该送礼,必须送礼,因为这有助于建立、保持人际关系,而且收礼人和送礼人之间的还形成一种等级关系。这在收礼义务中体现得最明显。茅斯说拒绝收礼意味着担心自己无力偿还,而且这种担心更意味着一种害怕,害怕自己回赠的礼物不够好,会有失自己颜面。据茅斯说,名誉和信用也与互赠礼物有关,赠送礼物关乎自身的名誉以及对对方的敬重。这就是互赠礼物成为建立和维持人际关系的有力媒介的主要原因。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互赠礼物又是怎样的呢?比如你去亲戚家吃饭,你会带上点东西吗?一瓶酒或者一种甜点?很大可能你会带上点礼物。或许有人告诉过你这是一种礼貌,但你这样做同时也是在补偿主人此次款待的花销(物质上的或者其他方面的)。请吃一顿饭需要花钱,从理论上来讲,请得起的人才能做东请别人吃饭。一旦出席,即表示你欠主人的,你带上礼物即表示你对主人的付出表示感谢,表示你愿意给以回报,以及希望补偿你欠主人的——因为你出席了。

在圣诞节期间,更多的人彼此间互换礼物,送礼人所送礼物的质量象征着收礼人的地位。¬也许我们不会承认在进行这样的比较,但是如果收礼人与送礼人之间没有达成共识,而且收礼人知道对方有能力送更好的礼物,那么像杂货店的一双拖鞋这样的礼物就太差了。这样的礼物是欠考虑的——不能仅因为需要送礼物就送礼物,而应该考虑到礼物与收礼人相关或者对于收礼人来说,该礼物有实用价值。照这样看来,小朋友手工制作的礼物或者有手艺(比如,织毛衣)的人制作的礼物更受欢迎,因为这些礼物是送礼人个人的劳动成果。

可能你会觉得这很反常。毕竟不应该对礼物有所要求,但是礼物本身就充斥着一种责任——即一种原则或本质,这种原则使回赠礼物成为一种必然。该原则的目的就是向送礼人回赠礼物,以加强送礼人与收礼人之间的关系。礼物包括送礼人的责任,在接受礼物的同时,也承担了这份责任,直到回赠了礼物才卸下了那份责任。但作为收礼人,同样也想回赠对方。记住一点:通过互送礼物,送礼人与收礼人之间建立了一种等级制度。收礼人想通过回赠礼物以解除自己对送礼人的责任-使自己同送礼人互不相欠。

通过互送礼物可以建立人际关系并加强关系,不断地使彼此关系平衡,互不相欠。这些准则已经形成,而且已不断地接近我们现有的法律和经济制度。如今的物质不仅有情感价值,还有金钱价值,并且不回赠礼物会有失身份。我们有义务回赠礼物-并且回赠的礼物要优于我们所收到的礼物。例如,回请别人喝酒得比这次更隆重更昂贵;同样,如果我们受人邀请,那么当我们邀请别人时,我们得拓宽邀请对象。

对于赠送礼物,你有什么更好的建议呢?

关于作者:克莱斯塔•D•科斯塔(KrystalD. Costa),人类学家,在纽约做数字媒体工作。你可以在Facebook上关注AiP,或者关注她的推特 @krystaldcosta。(翻译:李敏;审校:沈添怿)

原文链接:

//blogs.scientificamerican.com/anthropology-in-practice/2014/12/26/the-obligation-of-gifts/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