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美军两栖作战新变化——美国海军陆战队作战模式转型

美军两栖作战新变化——美国海军陆战队作战模式转型

《军事文摘》编辑部供稿

美国海军陆战队传统的作战模式是使用机械化部队实施陆空一体的正面攻防。但是,随着战场环境和作战对象的变化,美国海军陆战队发现以往的作战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形式下两栖远征作战的要求,为应对更加多样化的战场环境以及高度分散的作战对手带来的挑战,美国海军陆战队推出了一个作战模式转型方案。这个方案的实施,使美国海军陆战队的装备、编制与战术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并将最终改变美军两栖作战的面貌。目前,美国海军陆战队已经宣布了一项用5年时间裁员2万人的计划,但同时表示这支武装力量的总体战力不会削弱,而作战模式转型可能就是美国海军陆战队在规模缩小的同时保持战力的重要措施。

正规两栖作战:传统作战模式

美军两栖作战新变化——美国海军陆战队作战模式转型

美国海军陆战队组建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时期这支部队参加了美国几乎所有的战争。从本质上看,美国海军陆战队是一支强大的正规作战力量,目前总兵力超过20万(近年内将逐渐下降到18万左右),拥有4个师(其中有1个师为预备役师)和3个空中联队,举世闻名的海豹突击队也隶属于美国海军陆战队。其他国家的海军陆战队通常只是一个兵种,而美国海军陆战队却是一个独立的军种,且是惟一一种总统可以不经国会批准就运用的武装力量。从具体的编制装备来看,美国海军陆战队能够实施较大规模的陆海空一体的正规作战,因此常作为美军正规作战的“急先锋”投入战场。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国把海军陆战队总兵力的一半以上部署到了波斯湾。战争打响以后,美国海军陆战队首先进入科威特市,并一路攻入伊拉克。进入伊拉克以后,美国海军陆战队担负了大量的正面作战任务。其中,第1陆战师第5团作为先头部队向汉图什机场推进的作战行动就是典型的机械化正规作战。该团3营冒着沙尘暴过后夹杂着冰雹的暴雨,击退了趁机发起反击的一支伊拉克机械化部队,并歼灭了伊军一个营。美国海军陆战队采用陆空一体的正规作战模式,成建制地消灭了伊军的机械化营,具体方式是步兵与装甲兵在空中力量的支援配合下,向敌人的正面与翼侧发起猛烈攻击。正是因为美国海军陆战队强大的正规作战能力,使得这支军事力量在美国人心目中成为精锐部队的典范,同时也是美国国家意志和实力的象征。但是,伊拉克战争的正规作战结束以后,美国海军陆战队渐渐感到,他们习以为常的作战模式正在受到挑战,因为在正规作战以后长期的清剿行动与控制行动中,他们面临的对手不再是伊拉克正规军,而是一些以游击战为主要作战模式的非正规作战力量。用传统作战模式对付这些非正规作战力量就如同“大炮打蚊子”,既浪费资源,又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于是美国海军陆战队开始考虑改变作战模式的问题。

非正规战争:新挑战

美军两栖作战新变化——美国海军陆战队作战模式转型

随着伊拉克军队和塔利班正规武装被打败,美国海军陆战队面临的作战对手与作战环境开始发生了变化。在对付伊拉克反美武装以及塔利班和基地组织残余力量的行动中,美国海军陆战队发现,传统的大规模正规作战已经无法有效打击这些非正规对手。新的作战对手不再像伊拉克军队那样易于追踪与控制,他们习惯在广阔的空间以小分队甚至单兵形势采取行动。这些武装人员就像影子一样飘忽不定,甚至受到攻击的美军人员也不知道对手到底是谁。这些非正规作战人员由于装备简单,而且与当地的民众几乎没有什么差别,可以随时发起攻击,之后又迅速隐藏武器并消失在茫茫人海。对付这样的对手,再强大的正规军队都会感到力不从心。因此,美军认为必须改革海军陆战队的作战模式,使这支正规军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灵活的战术和更自主的行动来抵消敌人的机动优势。除了作战对手的变化,多样化的战场环境也要求美国海军陆战队改变作战模式。由于新的对手擅长在广大的地域内实施机动作战,因此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上,美国海军陆战队一个连需要控制的地域比以前一个营还要大得多,这就要求海军陆战队的连以下分队不论是通信距离、火力控制范围还是机动能力都必须大为拓展。由于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作战环境的多样性,使美国海军陆战队有时要在多个相互独立的区域内作战,或者同时在野外和城市环境与对手战斗,因此新的作战模式必须使海军陆战队连以下单位具有更强的战场环境适应能力。针对以上要求,美国海军陆战队从2004年就开始了一项为期10年的作战模式转型计划。

应对新威胁:作战模式转型计划

美国海军陆战队作战模式转型从2004年开始,持续到2014年。这一转型计划包括了从班排到加强连的作战模式转型项目。为了提高班排的作战能力,美国海军陆战队提出了“分布式作战”理念。“分布式作战”作为一个为期2年的转型项目,从2004年一直持续到2006年。“分布式作战”着眼于班排作战能力的强化以及指挥方式的转型,使海军陆战队小规模作战单元能够在更加广大的战场空间完成作战任务,而且比实施非正规作战的对手具有更强的战场灵活性。在“分布式作战”项目之后,美国海军陆战队2007~2010年对连级作战模式进行了改革。连级规模的新作战模式被称为“加强连作战”。为了推进“加强连作战”模式形成,美国海军陆战队进行了大量的实验,这些实验涉及到编制、装备、战术、技术、保障与操作程序。虽然“分布式作战”与“加强连作战”已经使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分队战术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美军仍然认为,这两种战术模式也只是“今天”的战术,“明天”的战术必须能够应对更加多样化的挑战。美军认为的未来战术应该是“加强连作战”与“海军陆战队空地特遣队作战”相搭配的模式。为了深化转型,美军制订了一项从2011年开始、为期4年的转型计划。根据该计划,美军2012年要搞清海军陆战队空地特遣队在后勤方面的不足,并且设法提高后勤保障能力,以使海军陆战队空地特遣队能够更好地支持“加强连作战”;2013年初步计划评估指挥控制、侦察情报监视、火力和后勤方面的需求,并测试先前的项目;2014年计划完成最后的任务,进一步评估需要加强的指挥控制、侦察情报监视、火力和后勤能力。

全面升级:作战模式转型的内容

作战模式转型的主要目标是增强小分队的作战能力,为此美国海军陆战队作战发展司令部设想了加强连的编制模式。根据这个设想,海军陆战队步枪连除了有3个作战排和2个火力单元,还增加了火力突击单元和司令部单元,这种新的编制能够有效增强加强连的独立作战能力与指挥控制能力,使加强连不必依赖上级支援就能完成更加多样化的任务。除了编制方面的强化,美国海军陆战队还专门针对新的作战环境与作战对象发展了新战术。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新战术更加强调“机动作战”,同时以小分队在广阔的战场空间进行“分布式作战”。但小分队的“分布式作战”必须围绕同一目标进行,而不能各自为阵,因此美军要求小分队必须通过先进的通信系统进行密切的作战协同。在更加广阔的战场空间实施作战,要求连以下分队必须依靠全球信息栅格的支持,进行网络中心战。为此,海军陆战队战争实验室开发了一种网络化的“分布式战术通信系统”,这种系统可提供分队与上级指挥控制系统间的通信链接,以增强海军陆战队的战场感知能力并把传感器与射手联为一体。从目前公开的信息看,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分布式战术通信系统”已经具备了实战能力。除此之外,美国海军陆战队还为小单位作战开发了“下一代指挥控制系统”、连级作战中心、移动战术网络和松下CFU-1终端。为了适应海军陆战队作战模式转型的需求,美军还为分队作战提供了战斗机器人系统、无人飞行系统和地面无人支援保障系统,并力求通过这些装备提升海军陆战队小单位的独立作战能力。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全新作战模式,要求各小分队能够在广阔的战场空间各自为战,因此对于指挥控制方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实施分散作战必然要求各级指挥官减少对下级的控制,并把指挥控制权限尽可能下放,使分队指挥官能够在上级的总体作战意图指导下,自行进行作战决策,以便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

“全能”部队:转型后作战能力的变化

海军陆战队作战模式转型完成以后,美军的两栖作战面貌将大为改观,应对非正规作战挑战的能力也将显著增强。转型后的美国海军陆战队连以下单位不仅战场机动能力得到了提升,火力打击、综合保障、指挥控制以及自主协同的能力也将明显增强。因此,转型后的美国海军陆战队能够在城市和其他作战环境中实施分散作战,或者在充满各种障碍、有非战斗人员聚集、相对孤立的战场环境下赢得战斗。面对转型后的“全新”陆战队,以游击战为主要模式的非正规作战力量再想以快速分散的机动作战来争取主动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因此,转型后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将成为进行非正规作战的“高手”。虽然非正规作战目前给美国海军陆战队提出了现实挑战,但美国认为拥有强大常规力量的作战对手给海军陆战队构成了“潜在”威胁。因此,美军在增强海军陆战队小规模作战能力的同时,仍然没有放松对于常规两栖作战能力的提升。最近,美国海军陆战队就提出了应对中国“反介入作战”的“达成并维持作战”理念,将矛头直指中国。从美国海军陆战队的部署来看,亚太地区已经成为这支武装力量部署的新重点。由此可见,美国海军陆战队并没有因为非正规作战的需要就变成了一支只能“小打小闹”的武装力量,而是一支同时具有强大的正规作战与非正规作战能力的“全能”军事力量。(文/吴强 王润典)

美军两栖作战新变化——美国海军陆战队作战模式转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