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传统茶文化第13回 | 传统饮茶的演变史

中国饮茶历史的演变,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生吃药用、熟吃当菜、烹煮饮用、冲泡饮用。生吃药用,起于原始社会,生吃野生茶树的鲜叶,可以药用,或许是无意中的发现,或许是神农尝百草的功德。在原始社会,人类在山野狩猎动物和寻找植物作为食品时,发现茶的功效,是顺理成章的。至于熟吃当菜,现在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也经常见到,我国西南边境的傣族、哈尼族、景颇族的日常生活中,都有把鲜叶加工成“竹筒茶”后拿来当菜吃的情形,他们的方式主要是将鲜叶经日晒或放在锅里蒸煮,使叶子变软;放在竹帘上搓揉,然后装进竹筒里用木棒舂实,筒口用竹叶塞住,将竹筒倒放,使茶汁沥出,然后封住筒口。茶叶在筒里慢慢发酵,两三个月后取出,发现茶叶变黄,茶叶晒干,加香油浸泡,作为蔬菜食用,味道非常独特,为最爱吃的食品。倘若制作筒茶,遇到下雨时无法晒干鲜叶,就把摊晾过的叶子压紧在瓦罐里,可以制作“腌菜”直接食用,食用时不用烹煮。“腌菜”和食用“腌茶”,在云南蔚然成风。

传统茶文化第13回 | 传统饮茶的演变史

烹煮方式中,“焙茶”最古老最原始。在云南南部佤族和傣族,“焙茶”也经常饮用。取一芽四五叶的嫩芽,直接采下,加于火上烧烤到焦黄色时,即可放进茶壶内煮饮。

《华阳国志》中说,周武王伐纣时,巴蜀诸国就把茶叶作为贡品,奉献周天子,此贡品也常被帝王赐予臣僚。

“秦人入蜀,始知茗饮事”和“茶起于汉前,而盛于汉后”,则是饮茶的起源。赵飞燕梦见武帝赐茶亦成趣谈。

传统茶文化第13回 | 传统饮茶的演变史

至于冲泡饮用,在唐代盛行蒸青团饼茶,到了明代则用青散茶。饮用烹煮方法演变为冲泡方式,是划时代的。

用散茶冲泡的方式,应当属于清饮,不需要添加任何香料或食品,这叫做“点茶”,冲泡茶水时,“凤凰三点头”的动作非常典雅,这动作可使茶叶在水中上山翻滚,让茶叶充分溶入水中。

茶从药用变成饮料,是在西汉时期形成的,王褒在《僮约》中就写道:“烹茶,尽具,已而盖戾”之 句,可见当时煮茶的环境。在三国的时候,江南一带就已经形成饮茶的习惯。孙皓每年举行宴会时,必须让臣下饮酒,不管能饮与否,必须饮上七升,有个叫韦瞿的,不善饮酒,孙皓就让他以茶代酒。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士大夫以饮茶为乐事和雅事。比如,谢安去吴兴太守纳那里,主人待之以茶果,而不以酒待之;南朝吴济道,也以茶孝奉新安王子鸾和豫章王子尚。从此可以探知,在当时,饮茶已经成为时尚,为社交礼仪的必需。当时,一些饮茶的诗词歌赋也相继出现。

中国饮茶在唐朝已经非常兴盛了,一些大城市有专门的茶叶出售,茶馆茶店也大行其道,秦岭淮河以南各地都有茶叶出产,江淮一带出产的茶叶为最多,车载船运堆积如山。唐代诗人写茶的诗作有许多名篇佳名。陆羽被称为茶圣,著有《茶经》,是世界上第一茶书,影响遍及全球。

传统茶文化第13回 | 传统饮茶的演变史

中国历来有“茶兴于唐,盛于宋”之说。进入宋朝后,茶更成为人民生活的必需品。王安石在《论茶疏》中说:“茶之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由此可见“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缘由。宋代的名茶品种更多,有数十种,蔡衷也著有《茶录》一书,其地位与陆羽的《茶经》不相上下。

中国茶叶发展到明朝,在制作中出现了炒青工艺,刻意追求茶叶特有的造型美,并与香气和滋味相得益彰。绿茶、青茶、黑茶和白茶的分类比较完整系统。饮茶中改煮茶为冲泡方式在明朝已经形成。沈德符在其所著《万历野获编》载有:“惟取初萌之精者,汲泉置鼎,一渝便啜,遂开千古茗饮之宗。”使饮茶从繁琐的制作中脱离,茶的天然滋味更为浓郁,茶叶生产更多元。宜兴的紫砂壶也应运而生,为人赏玩品味,使茶文化精神更为浓厚。

传统茶文化第13回 | 传统饮茶的演变史

到了清朝,红茶制作率为先声,首创于道光末年,福建崇安区(现武夷山)某茶馆的青茶积压发酵,变成黑色,发出特殊的气味,店主赶忙把茶叶烘干,运入福州托洋行试销。不料这种变了形态的茶叶,居然以汤红味香受到外国人喜爱,争购者络绎不绝,从此红茶闻名遐迩,“功夫红茶”也应运而生。“龙井”“碧螺春”“蒙顶茶”“六安瓜片”等享誉中外的高级名茶都流行于此时。至此,中国茶叶体系日趋完整。

微信公众号:wyscttea

小编微信号:wysevens

武夷山传统茶文化,推崇健康饮茶、科学饮茶。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