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面对留学热 该做哪几“点”?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学生和家长对国际化教育的需求不断高涨。出国留学作为接受国际化教育的主要渠道,纳入了众多家庭的教育规划。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学校也开始走出国门,尝试引进国外优质课程,探索中外课程合作之路。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此时该如何看待和应对持续多年的留学热?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公众应该如何应对国际化教育热潮?

●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副主任 车伟民

质量监控:跨境教育的“痛点”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留学作为国际教育的重要内容经历了巨大的发展,国际教育也发展成为跨境教育,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应运而生。

车伟民说:“跨境教育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经济方面的影响,留学服务也形成了一个越来越大的一个市场和产业,形成了一些商业盈利模式。尽管世界各国的教育都以公益性为主,但是跨境教育的发展要求我们转变思维。”

车伟民指出,应对国际教育的发展,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和引导,加强信息公开,加强对办学体系进行监管。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去年为超过13万留学回国学生做了海外学位学历认证,这是一项常规工作,也是重要的质量监控手段。

“发达国家的教育质量和标准,确实有一定的超前性和先进性,但是移植到国内就要与政策环境、社会环境相适应,否则便会水土不服。在我国,跨境教育的发展缺乏很好的规划,有被动接受境外教育质量和标准的倾向。”车伟民说,作为一个教育输出国,如果再加上非理性的教育意识,就不得不接受发达国家来作为国际教育服务贸易质量的制定者和控制者。

车伟民认为,在此环境下,我们面临的重要挑战就是质量监控体系的缺失。国际教育服务的评估机制没有完全建立,法律法规相对滞后等因素,对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要构建一个有效的监管机制,只靠行政措施是不行的,还必须利用社会化的监管体系。同时,完善政策法规,建立公开透明的政策监管平台、信息共享平台,积极参与国际教育质量监管体系建设,强化市场主体的社会责任感和行业自律建设。教育主管部门也在积极推进高层的国际教育磋商机制建设,开展签署相互承认学历学位的协议。而这些措施都可能对于我们国际教育的健康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车伟民说。

● 朝阳区教工委副书记 刘丽彬

资源配置:教育竞争的“热点”

教育国际化与经济全球化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其核心都是全球背景下的资源配置。留学,对于家庭和孩子来说,就是要在全球化背景下,争取最好的教育资源。

刘丽彬认为,不理性的国际化教育理念可能会让留学市场加温,但是高校应该反省如何更好地适应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资源配置,家长应该冷静思考低龄留学生的成长和未来的就业。

“学生需要走出去。但更关键的问题是,我们能不能提供一种服务,让学生具备争取最好教育资源的素养。无论是公办教育、民办教育和家庭教育,都应该帮助学生适应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最好的成长。这也是我们通过教育改革提升国际化背景下教育竞争力的问题。”刘丽彬说。

刘丽彬表示,朝阳区目前有外籍学生15000名,外籍教师2000名,我们能不能提供一种教育服务,来满足来自于不同国家、不同背景、不同阶层对教育的一种需求?还有很多中国的孩子要去留学,我们的教育能不能提供满足这些学生留学的能力准备?

国际化是现代教育的特征,也是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将影响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选择。学校、课程的建设都应该跟国际接轨,全面提升学生国际化素养。刘丽彬说:“教育国际化,不是西方化,不是外国化,而是要有一个资源配置的意识,把世界最好的资源整合起来,把它用好,来提升我们的‘教育力’,提升学生的全球竞争力。”

据介绍,朝阳区已经在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化。例如,中外团队小学项目中,公办学校与国际学校合作引进语言教学专家,共同为学生授课,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此外,中英项目和澳之桥项目都在致力于推动朝阳区学校与海外院校的交流和互动。

●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 陈志文

课程体系:理性留学的“盲点”

近几年,中国留学人数将进入稳定增长期,即涨幅趋于平缓但总人数持续增加。此外,本科和其他低龄留学生人数在留学生总人数中的比例不断增加。

“推动出国留学的因素仍然长期存在,并将持续发展,留学目的地国将多元化发展,大众留学常态化,低龄留学趋势明显化。”陈志文举例说,北京一所中学国际部学生出国意向的统计数据显示,41%的学生从小学就准备出国,44%的学生从初中准备出国。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出国读本科的学生增长了十倍以上。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研究生出国人数增长到达平台期。

为了满足低龄学生的留学需求,很多中学开设了国际班。“国际班收费一般都很高,但是根据调查,家长的满意度并不高。”陈志文说。

“在推进国际教育的过程中,正确认识西方教育是基础,课程体系与设置是关键。目前国际班对于课程体系的误区在于,依据国外标准全盘推翻我们现有的课程。海外院校在招收国际学生的时候看重的,恰恰是在中国基础教育背景下成长起来,具有中国文化传统的孩子。”陈志文说,“一说到西方教育,很多家长的概念里就是尊重个性、快乐幸福,但实际上,在海外求学并不是如想象的那般轻松。”

推进国际教育,不能片面夸大发达国家教育的好处,而是应该在充分了解的前提下分析优劣,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实现国内外教育的融合,这才是国际教育的本质。

(北京参考记者 付孺孺)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