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日本侵略军到中国养鸡养鱼种萝卜 饿肚子的国军怎么打得过?

日本侵略军到中国养鸡养鱼种萝卜 饿肚子的国军怎么打得过?

【鹰眼图说军事 抗战胜利70周年系列第1期】抗战结束这么多年过去了,很多历史事实已经被后人有意或者无意的忘记。现在很多中国年轻人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国军真没用,一对一打不过日本人。不错,当时的国军一对一还真打不过日本人,但这并不是一句国军没用就可以概括的,而是因为中国的军力和国力都远远落后于日军这个现实所决定的,吃不饱肚子的中国军队还真不是给养供应出色的日本人对手,让我们来看看日本侵略军是怎么填饱自己的嘴?而中国军队都在吃什么。

古代日本的军粮十分落后,在丰成秀吉时代才开始有了相对制式的军队伙食,但日本武士和普通家兵的口粮非常简单,就是劣质稻米和味增。随着日本明治维新的开始,日军开始向现代化军队跃进,在明治十年(1877年)征讨叛乱的熊本镇台的“西南战争”中,日本陆军首次从采购牛肉罐头开始发展出士兵“携带口粮”。

日本侵略军到中国养鸡养鱼种萝卜 饿肚子的国军怎么打得过?

当时,日本陆军的口粮包括包括六块饼干和一块干松鱼。这里所说的饼干是只用面粉、水和盐烤成的英式硬饼干(Hardtack),当时日本海军也将其列为口粮之一。这种饼干非常坚硬,西方人吃的时候要抹上融化的黄油、或者放在汤里泡软,才容易入嘴消化。图片为1861年美国内战时期的硬饼干。

当时日本军队管这种大型硬饼干叫做“重烧面包”,但是日俄战争结束之后,由于“重烧”和“重伤”谐音,军方觉得不吉利,所以改称为“干面包”或者“干パン”—日语中的“パン”也是“面包”的意思,来自葡萄牙语的“pão”。

日本侵略军到中国养鸡养鱼种萝卜 饿肚子的国军怎么打得过?

以明治二十一年(1888年)日本陆军改制为契机,在将“镇台”改为“师团”的同时,日军再次改进了后勤补给系统,并设立了兵站制度。在和平时期,陆军的粮秣发放依据1890年颁布的《陆军给与令》执行,战时则按照《战时给与规则》执行。

图片为侵华日军的军粮站。在战时,日本陆军依据《战时给与规则》设立兵站。兵站的作用除了供部队集结、调运、宿泊、补给之外,也负责粮秣弹药等军需物品的储存、调度和发放工作。旧本陆军平时没有“军”的编制,在战时通常由两三个师编为一个军,该军的后勤补给区域称作“军兵站管区”。

日本侵略军到中国养鸡养鱼种萝卜 饿肚子的国军怎么打得过?

在管区内沿着铁路、道路或水路建设一系列兵站,形成兵站线。其中铁路兵站线用于师、旅一级规模的大型调度,陆路兵站线通常负责团级及以下军队的后勤补给,虽然其运力小于铁路,但是可以用卡车、骡马车、驮畜、人力等多种方式运送物资,比铁路更适合于战场形势多变的形势。

以侵华战争时期的华北陆军为例,其野战仓库总库设在天津塘沽,司令官为少将级经理军官,分库设在北平、太原、济南和大同,此外还在张家口、包头、兖州、青岛、榆次、临汾、秦皇岛等地设有野战物资仓库出纳办事处。在日军前锋所到之处,还设有师团级的野战仓库,通常是以就地征用的建筑和临时修建的木制仓库为主。

日本侵略军到中国养鸡养鱼种萝卜 饿肚子的国军怎么打得过?

1938年武汉会战结束后,随着侵华战争转为相持不下的持久战,野战仓库还在中国占领区就地开设了米麦加工厂、酱油和味噌厂、酱菜加工厂、饮料和酒类制造厂、马料压榨厂、皮革加工厂、被服装具修理厂等后勤物资工厂,尽量实现所谓“就地自给”,减轻从日本向大陆运送军用补给物资的压力。

征发给养是指采用征用、征购的方式获得粮秣燃料等物资,分为“内地征发”和“外地征发”,二战中日本在其侵略的国家基本上采用无偿征发或者使用军票“收购”的“外地征发”方式获得补给物资。中国有种错误的看法,就是二战日军的口粮很差。诚然,日军在二战后期因为部分军队,尤其是太平洋群岛上的日军补给被切断,导致出现大量饿死人甚至吃人的情况,口粮自然不可能好。不过实事求是的说,整个抗战中,在中国战场上的日军口粮是相当不错的。除了少数日军因为孤军深入导致后勤极度困难,基本不存在吃喝艰难的情况。

日本侵略军到中国养鸡养鱼种萝卜 饿肚子的国军怎么打得过?

一位入伍前在横滨当造船厂工人的新兵说:“在我入伍的第一天,我们吃到了一顿特殊的美餐,红小豆煮粘米饭,但是就在我们吃饭的时候,上司发话说:‘这是你们吃到的最后一顿好饭了,从今之后一切都会变得严酷起来。’”后来,陆军和海军新兵们通常所吃的早餐就是凉米饭加咸菜以及一杯冰冷的茶,而且要极快地吃完,以便赶回去继续军事操练。

日本士兵进入新兵训练的几个月时间,伙食非常差,也吃不饱。这并不是日军无法以高标准供应新兵,而主要是日军因为训练需要才刻意这么做。这种“饿人”目的是为了锻炼日军士兵的意志和绝对服从命令的能力,包括新兵在这期间被教官和老兵随意殴打也是这个意思。藤田昌雄在其著作《日本陆军军营的生活》一书中也有过详细的记载。

日本侵略军到中国养鸡养鱼种萝卜 饿肚子的国军怎么打得过?

一旦完成新兵最初的训练,日军士兵的口粮立即增加,完全不同了。日军新兵完成训练以后,一般会比没参军之前强壮很多,体力也有很大提高。在抗战之前,其实日本国内并不很富裕,尤其大部分农村地区也比较贫困。普通农民青年平时也就吃吃杂粮饭和萝卜,各种节日期间才能吃糙米饭和鱼肉,至于鲜肉,鸡蛋和精米是很少吃的,请注意左侧第二张图中的牛奶。

而日本士兵的伙食标准明显高于普通日本人,基本相当日本国民中小康之家的水平。米饭管够,每天都有肉吃,副食也相当丰富。即使在日俄战争中作战的部队,一天也是早中晚三顿。主食全部是米饭,早饭一般是腌菜,午饭和晚饭则正正经经吃鲜肉,鸡蛋或者罐头肉,也就是每天两餐必须有肉吃。

日本侵略军到中国养鸡养鱼种萝卜 饿肚子的国军怎么打得过?

而当时同时期的日本年轻工人很多也是军事化管理。他们每天的副食基本就是腌菜,味增,蔬菜。一周仅有四顿饭有荤腥,而这些荤腥不过是 所谓的豆腐猪肉汤,咸鱼,鱼干这类最低层次的副食。而这样的工厂还是日本国内所谓伙食待遇很好的工厂,很多日本农村青年都抢着报名。通过这些对比,足可以见在日本军人被重视的程度。

图片为当时抗战时期的中国军队口粮,只有劣质的芋头杂粮饭,以现在的眼光也许很健康,但在当时严重缺乏蛋白质营养的士兵来说,只有这些食物是不够的。

日本侵略军到中国养鸡养鱼种萝卜 饿肚子的国军怎么打得过?

1941年,随着所谓“大东亚战争”开始,日军海空补给线拉长,战局恶化。日军舰船补给优先装载武器弹药,而对其部队的粮秣给养,只能提倡所谓“现地自活”,说白了就是野战生存。日军领率机关编印的教程大多向“战地自活”即野战生存转化,部队也在战地开始搞生存训练和“大生产”。

明治以来,日军陆军兽医学校就以研究马粮为主。1944年,该校研究部编写了《食用的野菜》一书,对日本本土、中国东北、台湾以及中国其他各地可食野菜进行调查。书中记述了各种可食野菜的特征和调制食用方法,并附图说明。此外,这一时期,日本军队注重战场的食用动植物的调查。现在的日本防卫研究所战史室资料馆,仍可以见到当年日军编印的《马来野生植物图说》检索卡片。

日本侵略军到中国养鸡养鱼种萝卜 饿肚子的国军怎么打得过?

图片为养猪养羊的日本兵。战后,日本学者藤田昌雄的著作《激战场》中也记载,日本陆军在大正、昭和时期,曾有对中国、蒙古的作战设想,并对作战地域的物产、人马粮秣以及可作代用的草本植物进行调查,以期对战时军队粮秣不足的补充。

日本侵略军到中国养鸡养鱼种萝卜 饿肚子的国军怎么打得过?

日军农耕班种植的萝卜。1943年7月,日木陆军省印发了《现地自活(衣粮)之胜利》,该书又称《南方军自活教本》。该书分《粮食之部》和《被服之部》,主要介绍太平洋诸岛屿的农业、畜产、林业、水产等内容,以及粮食品的制造、野菜类的栽培、家畜的饲育及渔业方法,还有味噌、酱油、酒的制作,各种被装的补修,军靴代用品的制作等等。当然,除了自己种粮食,抢粮食之外,这些日本鬼子还有个独特的爱好,吃人。。。你没看错,我们下期就来讲讲日本军人的“吃人”记录。

鹰眼图说军事,用图说军事的微信自媒体,认认真真做军事原创,我们让事实说话,请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tsjunshi(长按可复制)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