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有故事的专车司机们

开着自家的中高档车,等着手机里打车软件的提示音响起,接单、载客、落客,软件声再次响起,便又是一个循环。每天,在北京,从核心城区到远郊区县,一名名专车司机发动各自的汽车启程上路,载着形形色色的乘客们走上一段。有人觉着莫名,不太理解买得起中高档车的人为何出来当专车司机。其实,很多专车司机是有故事的人。

白天药厂上班,晚上专车赚钱

老实,有点儿“木”,这是“90后”刘实给人的直观印象。当了专车司机三个多月,他接单后跟乘客通过电话确认上车地点时,还是像第一次接单时那样,“就问具体位置,告诉乘客我很快到”,上车后即便乘客主动聊天,他也不会说上太多。他确实不是性格外向的人。

“刚开始的几天,乘客跟我叫刘师傅,不太习惯。”刘实觉着,“师傅”这个称呼从有些年龄明显比自己大的乘客嘴里叫出来,多少有点儿别扭,“总觉着应该是对比自己大的人说的”。

刘实出生在大兴,“离固安已经不远了”,现在全家人住在通州。有房,有车,有固定工作,已婚,不到30岁的他已经完成了大部分“人生任务”。可他说,他觉着“还缺点儿啥”,缺的究竟是什么,他自己也说不清楚。

大专毕业后,刘实进了一家制药厂,他负责的工作不费心思,“一个月挣不到2000块钱”,“住的房、开的车都是家里给买的,单看这些的话好像还行,其实我们家是真没钱。”但他也不愿意再跟家里要钱,于是每天下班后开着自己算不上高档的车等待载客。

夜里10点半,刘实决定拉完最后一单就回家,这一单的目的地是西北五环外。车开在北五环上时,他媳妇在电话里问他什么时候回家、安不安全,他说:“快到了,最后这单活儿挺远的,别担心,没事,一会儿我就回去了。”

边开车边扩展人脉的海归

跟刘实不一样,“90后”白光从小在城区长大。更不一样的是,他是个“海归”。“先在国内上的本科,然后去欧洲念的硕士,当时觉着等回国后肯定能进大公司。”

让他没想到的是,在欧洲辛辛苦苦念了两年、拿到学位,回国后到大企业应聘却频频受挫。“当时学的专业跟游戏制作相关,学的东西确实有用,但是回国后发现根本不接地气啊,我学的东西不太实用、更强调理念,咱们国内的公司想要的不是先进的理念,而是你到岗就能干活。”于是,他去面试的几家大公司都不愿意聘用他。而那些肯定愿意聘用“海归”的小公司,又让白光觉着有点委屈了自己,也不愿意去。最终,他在一家知名网络公司当起了产品经理,“跟专业还是不吻合”。

想来想去,白光觉着还是先踏实工作,“工资不少,另外工作也不是很忙。”至于为什么出来当专车司机,他有着更长远的打算:“纯粹是为了多转转,多认识点儿人,当然顺便赚些钱我也挺乐意。”

当了近半年的兼职专车司机,白光认为借此扩展人脉的想法“还算靠谱”,“虽然我们司机不让主动跟乘客聊,但是有的乘客爱聊,主动聊啊,聊得高兴了下车时互相加个微信,这样儿的已经有好几个了。”

独自打拼的“70后”东北人

今年3月27日是辽宁人廖军第一次出车。当他做为专车司机接载的第一名乘客上车时,他很紧张,完全按照岗前培训教的载客用语跟乘客沟通。“我头回开,真是不知道该怎么弄,小心翼翼的,怕有服务不周的地方再被乘客给投诉了。”

廖军的孩子不在北京,而是在东北老家,“给爷爷奶奶带,没北京户口,在北京上不了学,想孩子也没辙。”晚上停止接单回到位于通州的家里时,他经常会想孩子,只能等到周末跟孩子通电话。

廖军说自己“没知识没本事”。十几岁时,廖军当兵,复原之后全国各地“到处走,大江南北地打工”。北京是他“走四方”的最后一站,在这里,他渐渐从什么也不懂的普通工人变成能够独立承包业务的小老板,买了房,还有两辆车。

他用来载客的大众高尔夫是几年前一时冲动买下的。“本来特别瞧不上高尔夫这车,后来有回去试驾,发现这车开着舒服,当时现场就下单买下了。”他的另外一辆车“比高尔夫强劲”。

“开车出来赚点儿钱,也散散心。”这是廖军加入专车队伍的理由。他手上还戴着一块机械表,几年前他看朋友们戴上好手表便跟风买了一块,“花了两万多”,一直戴到现在。

踏实忠诚的“60后”

在当上专车司机之前,杨全已经开了大半辈子的车。

不到20岁时,杨全入伍,“在部队里也没学多少文化,我学历很低的”。现在回想起来,他觉着有些遗憾,但很快会说“没学到也没啥,这么些年靠开车我也走过来了。”

复员后,杨全在北京找工作。当时正好赶上一家装修公司刚成立,他应聘成功,开始给老板当司机,“同时也在公司里做别的工作,装修公司嘛,肯定得有人去施工现场巡视,我就是那个去巡视的,有点儿像监工头儿。”再到后来,他专职给老板当司机,“接老板,接客户,送客户,早早晚晚的,反正就是开车。”

30多年下来,公司从当初的小装修公司发展成了如今的地产公司,员工们早已换过不知多少人,杨全却一直没有跳过槽,“公司规模小的时候我在,规模大了我还在,经营好的时候我在,不好的时候我也在。”也是由于这种“靠谱”,公司老板早已把杨全当朋友看待,待遇上不亏欠他,还放心将公司业务托付给他——前些年,公司的业务重心迁离北京,老板前往别的城市开分公司、拓展新的业务,北京公司便交由杨全打理。

杨全不缺钱,出来当专车司机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消遣,“赚点儿小钱也行,平时我也没啥事干,这辈子就是开车,喜欢开车出来玩玩。”

杨全亲眼见过公司连续几年招进的大学生们没多久就辞职走人,一开始觉着年轻人不踏实,看得多了也慢慢接受下来。“我没念过啥书,也没啥想法,在公司就踏踏实实的,也干了这么多年,现在不也过得挺好?就靠着踏实和忠诚吧。”

其实当专职司机不容易。很长一段时间里,杨全负责培训公司新招进的司机,他会给新手们说上好几条自己总结出来的注意事项,最重要的一条是戒酒:“从当司机那天起,酒直接戒掉,因为司机没有真正的下班时间,你以为你下班了去喝了点儿酒,结果大半夜老板突然打电话说要出去一趟,你怎么办?你一次说喝酒了,老板说没事,一回行,两回行,回回都这样你就甭干了。”

有的为自由,有的不想混日子

究竟为什么当专车司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70后”浙江人龚平开专车为了多赚钱。大约八年前,他来到北京闯荡,靠着卖衣服、开小超市赚下了一套位于昌平的房子,随后不久又购置了一辆奥迪车,再然后,他给媳妇买了一辆路虎。现如今,他们把昌平的房子以每月3500元的价格出租,在通州以每月不到2000元的价格租了间一居室,同时经营着一家小超市。可是龚平觉着近些年“生意越来越不好做”,加上超市雇了其他人打理,自己便开着奥迪车当起了专车司机,并且希望以后能找到专职司机的工作,“想到一家正规的单位里上班”。

其实,除了赚钱,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有着各自的想法和动力。

“想干这行,是因为开车自由”,这是不少专车司机传达出的信号。比如“80后”陶伟,他在机场当货物安检员,从入职那天起就一直是“三班倒”,“长期这样,我生物钟都乱了,但我学历低,换工作还真没别的能做,只能干这行,开车出来对我来说就是放松,没有在单位上班时候那么紧张有压力,也比在家里闷着强,我们家经济条件也算不上多好,我工资不高,开专车既放松了还能赚点儿钱。”

即将退休的李强在事业单位工作,他当专车司机前总是有种失落感。“我一个月三四千块钱的死工资,工作倒是清闲,没啥实质内容,虽然挣不到很多钱,但是稳定,加上我没几年就要退休了,所以也不打算换工作了,就耗着等退休吧。”这么说的同时,他在心里羡慕着年轻人,尤其是“90后”。“我这辈子没像模像样地奋斗过,也没经历过啥大的起伏,有个班儿就上,这么着已经过到现在了,现在年轻人可不一样,有挺多选择,也敢做。”李强觉着,开专车带给他的更多的是自主感,“能再主动增加些收入,不是干耗着。”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