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抽袋荷包的历史

抽袋荷包的历史

新疆尉犁县营盘汉晋墓出土抽袋式锦镜袋

这两天我又小小的“玻璃心”了一下。因为,朋友在微博上推荐一款“日单新品”,乃是“高档蕾丝”、用于“旅行便携”或盛贮杂物的“抽绳收纳袋”。这种显然颇受女孩欢迎的漂亮包包,其实不过是将明清时代普遍使用的“抽口荷包”按照当代趣味稍加改观而已。

“荷包”一称大致出现在元代,指人们日常随身携带的活口小袋,在其中装盛会频繁使用的零碎物品。荷包的样式有多种,其中一种为抽口荷包,也简称为“抽袋”,其特点是于荷包接近开口的部位穿系一条绦带,通过拉扯绦带将荷包的开口收紧,反之则能令荷包的开口松开,另外绦带的多余部分还可作为挂绳,拴系到腰带或裙带上。也许无法断定抽口荷包是中国古人的发明,不过,这种既简便又灵活的小包袋在中国文明区域内的历史确实相当惊人。新疆尉犁县营盘墓地的汉晋墓中出土有一件扁囊,即是在中腰部位穿缀两条细带,起到收拢并系束的作用。更精彩的是,这一墓群中出土的汉晋时代镜袋,以彩锦或毛毡缝制成圆形的软囊,也都是采用在袋口穿入抽带的方法来加以收束。(《文物》2002年第6期)此外,新疆尉犁县因半一座汉晋古墓中出土的一件“香包”同样为抽袋式。(《文物》1994年10期)

大概是游牧生活需要携带各种生活物品不断迁移,能够牢固束紧的盛物袋更能满足实际所需,所以抽口荷包在很长时期内都只为北方游牧民族所用。自汉至宋,这种荷包在中原地区一直少见踪影,但是辽代贵族却会佩戴缂丝或彩绣的精美抽口荷包。从元代开始,抽口荷包开始在长江南北流行开来,入明以后,逐渐成为人们常用荷包的主要式样。

抽袋荷包的历史

清代宫廷画家绘《咸丰二妃玟贵妃与春贵人像》

在明代前中期,女性流行用一条长绦,一端系住荷包,另一端拴系在裙带上,让荷包垂挂在裙边。如《金瓶梅词话》第七十八回,吴月娘“裙边紫遍地金、八条穗子的荷包,五色钥匙线带儿”;第三十四回,潘金莲“下边羊皮金荷包”。从明代绘画来看,系荷包的绦子往往相当之长,以至荷包低垂到膝部上下的部位。其实,故意让荷包如此低垂,是把荷包视作如同玉佩一样的挂饰物,当女性行走的时候,它在裙边微微晃荡,想必效果俏皮。

从明末开始,汉族女服的上衣逐渐加长,一度曾经到上衣之下“仅露裙二三寸”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把荷包用长绦系在裙带上,会被上衣遮掩在内,在使用方面,很不方便。满族女性穿长旗袍,则根本没有裙带可以系挂荷包。于是,荷包改而系在衣襟前或腋下当腰处的纽扣上。如《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写长姐儿的打扮:“套一件藕色缂丝氅衣,罩一件石青绣花大坎肩儿……抬裉里又带着对成对的荷包。”而在慈禧太后油画像上,正是在华丽旗袍的两腋下挂着一对样式相同的抽口荷包,垂着长长的穗子。

抽袋荷包的历史

名为shikufu的日本茶道专用茶器收纳包

对于现代的我们来说,传统的抽口荷包司空见惯,不足为奇,却不知就是这样一种简单的形式也并非轻易就能发明。更少有人知道,这种包袋款式也曾经作为中国文化的先进设计之一,传入其他文化,并在异国的上层社会生活中激发火花。在日本,从16世纪开始,作为茶道文化的环节之一,茶杯、茶罐都要包裹在一种叫“shifuku”的收纳袋中,这种收纳袋正是抽口荷包的巧妙变体。对于日本茶人来说,此般抽口收纳袋为不可或缺的角色,其意义不仅在于装裹茶器,在茶道仪式中,欣赏随茶器一起出现在茶席上的雅致收纳袋,也属于设定的一项内容。

抽袋荷包的历史

刻印于1729年的一帧法国版画

同样非常有意思的是,随着葡萄牙、荷兰等国的海船抵达亚洲—印度洋贸易圈以及美洲白银的发现(他们观念中的“大航海时代”),欧洲人得以通过贸易获得优质的中国产品,抽口荷包也作为令他们眼花缭乱的奇妙好物之一,引入欧洲文化、引入上流社会的高雅生活。在18世纪,贵族女性出席社交生活时,一度流行在腕上挂个按照本土趣味缝制的抽口荷包,作为化妆品袋,就像在明清时代的中国一样,抽口荷包成了时尚的象征。

在今天的中国,抽口荷包基本上成了廉价工艺品,最多出现的场合就是旅游品商店。似乎这种古老样式的收纳袋注定无法进入现代生活。但是,通过朋友的微博,我却得知,日本有位名模自创的品牌最近推出抽口荷包改进款的“便携收纳袋”,其实无非在细节上更加符合当今女性的品位,如抽带采用粉色缎带,带子两端或者缀一颗大珍珠,或者垂有流苏,包袋的纹彩也柔和而华美,彰显淑女路线公主风。就是这样一点细节上的用心,便赢得了女性的芳心,个个看了都喜欢。如此的情况真令人有惆怅之感。

易向,一种类文艺的生活方式(微信公众号:e_xang);

易象读书,阅读就是一种修行(微信公众号:iexang);

意典,一间贩卖新鲜创意的典当铺(微信公众号:taoolichina)。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