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35支造林队10年造林百万亩

“这是在荒山石缝里造林,大家一定要深挖穴,浅栽种,先填入一层表土,再放下土球,捣实后让树苗喝饱水……”5月21日,淅川县金河镇山根村,53岁的王平正指导他的队员栽树。他身后,一棵棵青青的树苗在寸草难生的石缝中顽强挺立。

2012年春,王平回到家乡承包石漠化荒山1万余亩,组织百名群众一年四季专职植树造林。

石漠化荒山山穷、土瘦、水枯,被称为“土地癌症”,绿化难度大。如不及时有效治理,会严重影响丹江口水库水质。没有上山的路,他动手开凿;没有栽树的坑,他在石头窝上炸;没有土,他人工扛土上山;没有水,他用肩挑水浇灌。

2013年秋,王平下山返回途中,谁料坡陡路窄,他连人带车翻进深沟。“我当时被摔晕了,醒来用手一摸,全身是血,锁骨也摔碎了。”谈起那次遇险,王平仍心有余悸。

流血也要造林,王平不要命的干劲,激发了村民植树的主动性。当年就栽下三千余亩树苗,硬是把“不毛之地”的石头山建成了绿树成荫的植物园。

与金河镇一江之隔的马蹬镇马家村,马翔正在往营养基里移植绣花针般的毛竹苗。

马翔是一名林业工人。2012年春,他随团赴浙江安吉考察学习,被那里蓬勃发展的竹产业吸引,“竹子根系发达,能涵养水源,竹产业还能带富乡亲。”马翔说,当年,他就在马家村租了300亩地搞竹籽育苗。

土壤温度、湿度、酸碱度随时都得掌控,光照强度、肥力变化,处处都得留心。“尽管像养孩子一样育苗,但还是几经失败才成功。”马翔介绍。

为发展竹产业,马翔还成立专业造林队栽植竹苗。两年多的时间内,他走田坎、跑山路,踏遍了库区的荒山、沟壑、坡地和荒滩,渴了喝一口山泉水,累了躺在路边歇一会儿。一年里磨破的鞋子足有七八双,呆在山上的时间长达八九个月。

在他的引领下,淅川还引进了黄杆乌哺鸡竹、白叶灰竹、花秆红竹等特色品种,发展各类竹子2.1万亩,10余座荒山披上绿装……

“绿化荒山,涵养水源,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是我们的使命和担当!”马翔一语道出渠首植绿人的心声。

为构筑南水北调中线源头的“生态屏障”,近年来,淅川县通过市场运作的模式,吸引社会资金和力量参与造林,管栽、管护、管活,加快了生态林业建设步伐。目前,全县共活跃着35支像王平、马翔这样的造林专业队,每年造林绿化面积以10万亩速度推进,10年来共造林100余万亩,造林合格面积连续7年位居河南省第一。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