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揭秘:缓解旱情!抗旱之水哪里来?

揭秘:缓解旱情!抗旱之水哪里来?

央视财经(《中国财经报道》记者 刘娜)最近三年,整个中原、华北地区都遭遇干旱,特别是河南,2014年六十年一遇的大旱让当地农业生产受到了不小的影响。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河南的小麦产量,占到了全国的四分之一,今年这里的农田灌溉是一个什么情况?我们进行了实地调查。

事实上,许昌的旱情从2013年就已经开始显现,王项英,河南省许昌市水利局副局长,他清楚地记得,2013年8月,许昌市区唯一一个地表水源地——北汝河,彻底断流了。

从断流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年零9个月,眼下春耕,正是农业用水的高峰,北汝河水曾经的断流情况是否已经恢复,我们跟随王项英来到了北汝河上的大陈闸。在现场我们看到,眼下,北汝河水位还是比正常水位差了近4米。王项英和水打了30多年的交道,在他的记忆里,这是北汝河干旱时间最长的一次,“目前现在在来水不足的情况下,农业灌溉还是用这个北汝河的水还是困难的,还用不成的。”

揭秘:缓解旱情!抗旱之水哪里来?

许昌市河街乡陈杨村村民刘志伟,承包了1100多亩地,对他来说,每下一次雨,就能为他省12万元,“如果天一旱的话,需要50个人浇地,我们这边一个人要150块钱,再加上电费,管他们吃饭,基本上浇一次就半个月,算下来,一次就是12万元”。刘志伟现在最期盼的事儿,就是下雨。

许昌,只是河南缺水的一个缩影。

河南省人均水资源仅有440立方米,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5。按国际公认的标准,人均500立方米就属于严重缺水。

连年干旱,让中原大地上,原来并不明显的农业灌溉问题暴露出来,一方面当地农田水利设施缺乏,一方面为了省钱,大多数农民浇地还都依赖打机井大水漫灌。这里是农业“第一用水大户”,也是“第一费水大户”。

许昌市农业局种植业科科长袁德力告诉记者:“许昌年降雨量基本上是700毫米左右,像2012-2014年,连续三年平均降雨量不足600,这三年我们在连续利用地下水,所以造成的后果,就是地下水下降十米以上,以及原先比较浅的井,现在抽水就不够用了。”

袁德力觉得庆幸的是,今年春节前后,许昌在下了三四场雨,救了今年的庄稼。不出意外的话,今年能有个好收成,“今年的小麦长势,从群体、个体来看都是历年来最好的一年。”

不止河南,河北今年的干旱更严重。

岗南水库,是河北省最大的一个水库。每年,水库四分之三的水要用来做农业灌溉,覆盖的耕地面积有200万亩,看着这么大面积的耕地等着用水,河北省岗南水库管理局副局长张波子压力很大,特别是今年。“水库的蓄水主要靠上游的降雨,我们水库多年平均的降雨量是500毫米,去年降雨比较少,还不到400毫米。”

2014年,岗南水库只来了2亿立方米的水,在保障了石家庄市区供水,和耕地灌溉后,水位下降得很快。“近十年看,水库最高的水位是200米,死水位是180米,因为2014年来水量比较少,但供水目标没变,造成了2015年最高水位也比较低,按指标供完以后,我的水位就接近死水位180米。”

揭秘:缓解旱情!抗旱之水哪里来?

每年春耕时节用水量大,岗南水库的水位都要下降10米左右,今年这10米水位降得,让张波子战战兢兢,他就盼着七八月份汛期到来的时候,这里能多下几场大雨。“如果今年汛期再不来雨,和去年一样,明年的春灌压力就比较大,对咱们的农业生产是不利的。”

在河北平山县农业畜牧局工作了几十年的郝文谦,一直主管种植,他明显感觉到,近几年,这里的种植结构发生了变化。“这几年,由于种植小麦成本高,用水比较多,比较费工,种植面积在逐年下滑,玉米种植成本比较低,比较省工,它的需水规律和降水规律是吻合的,所以说玉米面积一直在增。”

揭秘:缓解旱情!抗旱之水哪里来?

郝文谦和同事,带我们来到平山县东李坡村,这里的两位村民正在为井的事犯愁,原先一口井打了25米,但现在已经没水了,再打井,只能更深,“再打就要100-200米的机井,打一米说是800到1000元,算下来,打一口井要十多万元。”

揭秘:缓解旱情!抗旱之水哪里来?

目前,河北的地下水超采已经相当严重。以石家庄为例,30多年来,这里的地下水超采形成的漏斗面积,已经达到了456平方公里,是华北平原最大的一个地下漏斗区域。

如何来缓解旱情,农业灌溉的水能从哪里来?5月30号晚21:45分,《中国财经报道》为您打开问号。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