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汪峰是这个时代最佳的代言人

汪峰是这个时代最佳的代言人

每当新闻客户端向我推送汪峰以及与他相关的消息,耳朵边总会响起低沉的“嗡嗡”声,这种苍蝇飞舞一般的扰人声响伴随着他的励志歌曲和八卦新闻,隔三差五地一闪而过,令人眼前一黑;时而又余音绕梁,引起围观群众们不绝如缕的点赞或谩骂。

久而久之,我也便习惯了这种嗡嗡声的陪伴,竟开始佩服汪峰和他的团队。至少,他们让许多原本不听汪峰歌的人,也因新闻八卦而渐渐熟悉了这位歌手,甚至成为他的歌迷。哪怕是被动地,汪峰这个名字成了人们日常闲聊的谈资一种。

多么成功的营销!就算把那些“机场成功学大师”价格不菲的营销学讲座捏一块,其含金量也未必比得上汪峰亲自给我们上的这堂实践营销课。

汪峰的团队6月9日又发布了一篇“大数据”,说汪峰本人其实并不关心上不上头条,但数据显示,如果没有汪峰的音乐巡演,大陆音乐界将会失去“半壁江山”。有很多网友留言调侃,“汪峰你就是个笑话”,“汪峰你撑得起半壁江山吗”,但网友们的评价很快就被数据打脸。据《2015年中国现场音乐产业报告》:2014年内地歌手演唱会总票房约4亿,汪峰占了1.39亿,占总量的三成以上。此外,内地个人演唱会总票房比上一年增加了1.36亿,而汪峰个人演唱会的票房增长了6410万。这占到整个市场增量的近一半。

看来,“半壁江山”之说虽然略微夸张,但数据说明汪峰在今天流行音乐的市场地位绝对引人瞩目。无论网友们怎么讽刺挖苦吐槽,也改变不了以下的事实:今天的汪峰的确是个很有市场,很能挣钱的歌手。

难道这不自相矛盾吗?一边是网友们多年孜孜不倦的黑汪峰,一边是汪峰越来越红、越来越有市场号召力的事实。并且,好多年前我们就听过业内人士斩钉截铁的宣判,中国的摇滚乐已死。但号称摇滚歌手的汪峰今天为什么又成了最能赚钱的演唱者?我还想进一步追问,在流行文化领域,曝光率和市场份额究竟是不是呈正相关?它遵从于谁的意志?是大多数群众的意志还是最有发言权的那个人的意志?我们真的是活在一个“愚”乐至死的时代吗?

冷静的思考之后,这一系列初看起来的矛盾问题,似乎又渐渐相互佐证、互相阐释,不成为矛盾了。现在的汪峰,到底应该被归纳为一个什么类型的歌手我实在不甚了然,流行歌手?励志歌手?还是说压根就是一个靠曝光率混的艺人、社会名流?或许都是,或许都不是,但他怎么看怎么不像一个纯正意义上的摇滚歌手。虽然汪峰的一身行头,皮靴皮裤、嘶哑嗓子,以及舞台现场的吉他、贝斯、架子鼓都符合表面上的“摇滚范”,但今天的他显然缺少摇滚乐的内核精神,那就是愤怒和反抗。

如果从社会学的角度去解读,摇滚乐其实是上个世纪中叶以来,流行欧美国家的“广场音乐”。广场简言之就是一个公共空间,建筑在广场空间之上的音乐也势必发展为一种抒发青年人的愤怒、控诉现实的音乐形式。不难想象,一帮热血青年带着各自的诉求和愤怒齐聚在一片城市空地,唱出心声,这是荷尔蒙在群体效应下自然而然的要求。1968年,那个被非虚构作家科兰斯基称为“撞击世界的年代”,滚石乐队唱出了著名反战歌曲《街头战士》,“夏天来了,时机正好,在街头战斗吧!”。这成为点燃那个激情澎湃的时代极具代表性的诗句。

再往后,70年代的平克·弗洛伊德,80、90年代的U2和蝎子乐队等等,摇滚乐唱出的词曲始终紧贴当时的社会,充满了愤怒的意味和干预现实的企图。当然,类似的摇滚传统内地也不是没有,比如当年的崔健、窦唯、张楚什么的,但我们得承认,这些辉煌一时的人物并非当下时代的主流。看一看我们的2015年,今天这样一个人们已“习惯性点赞”、“习惯性感动”的年代,传统的摇滚乐早已不再具有过去那么辽阔的市场,内地摇滚乐手的生存空间也狭窄了许多。我指的不仅仅是市场空间,还包括公共空间、话语空间。

“你为什么不愤怒?”最近,某公知大声质问年青人,且问后不等回答,振臂一呼:“你们丫的赶快愤怒啊!”不过,这一厢情愿的激情毫不起作用。年青人只会对他说着“然并卵”然后默默地取关。面对现实吧:那个愤怒出诗人的时代早就在公众视线中渐行渐远,似乎也没有重临一次的兆头。我们索然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到处拜码头、拉关系、兜售励志文化和成功学的年代。这一转变如巨石落地般铿然有声、确凿无疑。汪峰很早就察觉到了这种确凿无疑,于是顺水推舟、就坡下驴,转身成了一位“娱乐艺人”。

坦白说,汪峰早期的不少歌曲还是颇有愤怒、颇具控诉的质感。像《晚安,北京》这类,至今听上去也挺有感觉的。后来他是随了流行文化的大流,一路往青年励志的路上折腾,不然,他的歌让农民工唱出来为何毫无违和感呢?

说起来这也符合国内的市场需求。如今的年青人确切说不叫年青人,而应该叫“屌丝青年”。屌丝文化的一大特征是自轻自贱自嘲,矮丑穷矬撸。屌丝青年们所需要的不复是当年摇滚青年的“愤怒”,而是廉价的激励和感动,他们愿意付钱让自己幻想有一天屌也能丝逆袭,泡得美人归。事实上,这也可算是另一种“愤撸”,一种精神上的、文化上的“撸”。独撸撸,不如众撸撸,屌丝们齐聚一堂听听励志歌演唱会,集体让心灵得到久违的自慰。这难道不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吗?

如此,我们在汪峰的歌词中听到了“我要飞得更高”的情怀,唱出了“请把我留在时光里”的呐喊,获得了“虽然失败的苦痛已让我遍体鳞伤,可我坚信光明就在远方”的正能量,最后终于含泪实现了“穿越在璀璨的星河,拥有超越平凡的力量”的崇高目标。这似乎不像是摇滚乐,这分明就是音乐版的汪国真。一定程度上,听汪峰的歌就是在做一次听觉上的心灵SPA,他的音乐产品更像一种娱乐保健品,滋补了文化上的“愤怒”情愫结束后中国人集体人格中漫长的空白期。

站在文化的角度,再回头来看汪峰团队的所谓营销策略,就愈发显得那是一种很简单,很细枝末节的方法论了。此乃商业之“术”也,而这背后的“道”,确实是搭上了当今时代的主旋律。他的歌准确地击中了今天那些需要励志、需要理想和目标的彷徨的年青人(甚至是彷徨的中年人),而与汪峰歌曲配套的娱乐八卦,则占据了彷徨的人们茶余饭后的时间,让人暂得以遗忘自己的彷徨,参与到狂欢娱乐的嘉年华当中。彷徨与娱乐,或许就是对这个时代最意味深长的解读。

《了不起的盖茨比》里有段话:“当我的生活步入正轨时,我开始跟你一样,像你忘记我那样忘记你,然后忘掉那些痛苦,开始变得平庸可耻。”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愈发“步入正轨”的生活让我们变得愈发平庸了,或者说我们和汪峰一样变得更聪明了。聪明如今天的屌丝青年,绝不愿再去“愤怒”,那实在太冒险,倒不如退而独善其身,崇尚一种闷声发大财、扮猪吃虎、藏头露尾的虚伪,“虚伪”也是屌丝文化的一大组成部分。

屌丝群体中,除了一般的贫寒青年,其实也潜伏着大量自称屌丝的中产以及富二代们,他们在经济上根本不能算屌丝,然而内心的回路图却与屌丝如出一辙:随时准备感动,随时充满正能量。我不能说这套逻辑一定不好,但当整个社会无论高低贫富,大家都如此娴熟地摆出和气生财的姿态,说着一套“屌丝”话术的时候,那么除了感动、除了励志、除了娱乐八卦,实在也找不到什么别的事可做。八卦与励志,正是汪峰同志获得成功的两大理论基石。

这不是最好的时代,这不是最坏的时代,这也不是一个不好不坏的时代。这只是一个属于汪峰们的平庸时代。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