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大家说祛除留守儿童“心灵雾霾”还需父母精神投资

7月4日《光明日报》报道,《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以下简称《白皮书》)在北京发布,《白皮书》指出,中国有近1000万留守儿童“一年到头见不到爸妈”。有一半以上的农村儿童每年与父母见面的次数少于5次,导致留守儿童的烦乱度提高、愉悦度降低,表现为伤心、害怕、紧张、忧愁、心烦意乱等消极情绪。统计分析还发现,与父母联系每年3~4次、1~2次的儿童,在迷茫度方面达到较高的水平,一年内与父母没有联系的儿童迷茫度最高,表现为寂寞、孤独、无聊、迷茫、缺乏信心等,反映留守儿童对未来生存条件的前途不明确甚至感到悲观,缺乏生活方向和目标。

显然,《白皮书》所披露出来的种种现状应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对于许多家长而言,仅仅给孩子提供物质关怀是不够的,也应该将孩子的心理发展、情感饥渴,提升到重要位置,即对孩子进行“精神投资”。通过陪伴、拥抱、亲密接触、电话沟通等,带给孩子安全感。通过深情注视孩子,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内心感受,和孩子进行温馨的身体接触、语言交流等, 让孩子养成乐观、快乐、豁达、阳光的性情。这种心理的优雅,不仅能让代际关系更为和谐,更为孩子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即使孩子在生活中遭遇挫折,但有父母精神方面的抚慰,他们总能逆流而上,释放出强大的竞争力。这是当下,父母们应该承担的重要责任。

也许很多外出打工的父母会说,在外打拼生存尚且艰难,哪有那么多时间顾及孩子的精神需要?然而即便如此,在沟通方式日益现代化的当下,家长仍可以通过视频聊天、打电话,和孩子及时沟通的方式满足孩子的精神需要。哪怕几分钟的时间,也能为孩子带去更多的精神正能量。

可看看“心灵报告”,综合来看,每年与父母联系次数少于3~4次的儿童,在总数上达到惊人的1518万名。”有些年轻父母的失职在此可见一斑。

除了一些年轻父母未担当起自身责任外,公共政策的缺位,也是造成当下留守儿童心理、精神“救助不足”的重要原因。随着国家取消农业税,原有的乡村基层组织缺乏财力、人力,也缺乏意愿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在期待公共政策及早出台有效措施的同时,更希望监护人以及家庭教育水平,多一些“精神投资”意识,尽量通过自己的教育行为的改善、教育观念的进步,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比如西方有些国家当父母也需要证照,政府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借此提高为人父母者的专业素养,保证了家庭教育水平,提升了心理呵护意识。我们不妨开展一次“父母考核”,提高中国父母的教育水平。合格,则上岗;不合格,则剥夺其监护权。让更多父母具备现代化的教育观念、健康理性的生活方式、豁达阳光的心理养成。“心灵雾霾”的悲剧,才有望得到避免。

作者耿银平 系河南开封一中教师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