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85岁\"任性\"老人:身患脑梗仍坚持拍南阳、绘南阳

85岁

水城南阳 王宏俊 摄

在白河边,如果你曾见过一位举着卡片数码照相机,蹒跚而行、认真拍摄的华发老人,那也许就是王宏俊。

75岁那年,王宏俊开始拿起相机学习摄影;82岁那年,他成为市摄影家协会一员;如今,他已经85岁高龄了,即使身体瘦弱、步履维艰,但摄影的激情不减,积极参加由市委宣传部主办、本报承办的“发现白河·品读独山”摄影作品征集活动,成了他当下最挂心的大事儿。

身患脑梗,老人“任性”拍白河

身为晚报老读者,退休教师王宏俊对本次征集活动赞不绝口:“这是个好活动,记录南阳之美、激发大家热爱家乡之情,我得参加。”

于是,5月7日,王宏俊拿上相机,乘公交车到了仲景大桥,桥上,桥下,台地,绿丛,老人精心选取角度,不肯放过一处美景。此后,他又拍摄了白河大桥、卧龙大桥、光武大桥等五座桥,以桥为主线展示白河两岸景色。

但就在5月13日,王宏俊突发脑梗阻住进了医院。住院期间,老人心心念念的就是摄影,“氵育阳桥还没拍呢!”心急之下,他让老伴把相机带到医院,拍摄病房窗外的风景。熬到出院,稍作休整,他就急着去补拍了氵育阳桥。大病一场后,瘦弱的他走路更慢了,“孩子们不让我乱跑,可我得去拍呀。”

如此“任性”,源于王宏俊对白河的热爱。他从小在白河槐香湾附近长大,看惯了白河水涨水落,“小时候冬天白河结着厚厚的冰,我在上面滑着玩。到夏天一下暴雨,满河波浪滚滚,在河里游泳、洗澡、捉鱼,别提多高兴了。以前白河上大雁成群,飞起来遮天盖日,我还提着篮子捡雁屎当柴烧呢!”回忆往昔,王宏俊难掩笑意,“那时候哪有桥呀,来回就靠木船摆渡,帆樯林立的情景现在是看不到喽!”

他不由感慨白河变化之大,“桥多了,交通便捷了,景也越来越美了。”这些,都记录在他的镜头里:波光粼粼的白河、各具特色的桥梁、绿意盎然的两岸、休闲游玩的市民,互为映衬,恬淡优美。

老有所为,他把镜头对准南阳

爱上摄影,对王宏俊来说纯属偶然。2005年,他种的一棵菊花竟开了两种颜色的花,“两朵粉红的,一朵白的,我觉得可稀罕,要是拍下来多好。”从那时起,他喜欢上了摄影。

王宏俊最早拍白河是在2006年,新白河大桥开建。他几乎天天往河边跑,忠实记录了老桥拆除、新桥开建直至次年通车的全过程。而这,只是他关注南阳城市变化的一部分。满怀热情的他不断地把镜头对准城市交通、市容市貌等,并把作品以《宛城变化》为题整理了4本,和白河大桥的照片一起,被卧龙区档案馆收藏。

年过八旬,王宏俊的确老了,可他觉得人要有一种老有所为的精神,在追求中充实生活,增加生命的长度和宽度。除了摄影,他还爱好书法、对联、写文章等。前段时间,本报报道历史文化街区,他积极撰文谈解放路的今昔变化,并手绘了老解放路的繁华风貌,“前几天卧龙区档案馆的同志把这篇文章和绘图、照片收集走了。”

如果不是这场病,他本想去独山拍摄的,如今行走艰难让这个想法落了空。但他决心调理好身体,因为梅花寨南寨墙要修复了,“搞好身体,才有可能把南寨墙修复的全过程拍下来。”南阳晚报记者 李 萍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