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第一工厂:鹅公岩107个岩洞中造步枪

编者按

70年前的今天,日本帝国主义宣告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回望艰难抗战,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枪一炮在怒吼!重庆作为战时后方兵器工业中心,生产的武器弹药超过全国的80%以上,重庆人民和内迁的军工人员一道,用自己亲手生产出来的枪炮、弹药,支撑起了中华民族的英勇抗战。从今天开始,重庆商报报推出《英雄之城 兵工传奇》系列报道,记录重庆独特而辉煌的军工抗战历史,致敬英勇不屈、勤劳智慧的军工前辈;我们也希望在这个特别的日子表达人类最高的价值观——和平与爱。

兵工传奇 步枪篇

第一工厂:鹅公岩107个岩洞中造步枪

第一工厂:鹅公岩107个岩洞中造步枪

抗战期间装备中正式步枪的中国士兵

第一工厂:鹅公岩107个岩洞中造步枪

洞子车间生产场景

第一工厂:鹅公岩107个岩洞中造步枪

位于鹅公岩江边上的洞子车间

第一工厂:鹅公岩107个岩洞中造步枪

一些保存较为完好的岩洞还在使用 蒋雨龙 摄

第一工厂:鹅公岩107个岩洞中造步枪

苏立新在介绍岩洞的历史 蒋雨龙 摄

第一工厂:鹅公岩107个岩洞中造步枪

第一工厂产的中正式步枪

在鹅公岩大桥北桥头附近的沿江绝壁上,曾有107个岩洞,它们是抗战期间兵工署第一工厂的生产基地,步枪是该厂的得意之作。70多年风云变幻,当年开凿的107个生产洞,如今还有50个保存较完整。本月7日,记者前往鹅公岩公园顶处探访。这些洞子历经沧桑,厚重的历史为它们增添了一份神秘,将人带回到那战火硝烟的年代。

步枪基地 月产量最高4000支

苏立新介绍,当时枪支生产工序复杂,仅一根中正式步枪枪管,就需数十个小时才能完成。1942年工厂正式开工后,中正式步枪是该厂的主要产品。同年7月,为便于识别该厂产品,在生产的枪械和弹药上标出五角星的厂徽和出厂编号,“从标记上一眼就能看出是哪一年、第几批生产的。”

苏立新介绍,在技术方面,1944年,步枪生产改进了枪管内膛,把原用两把刀片的拔丝刀拔来复线改为用拉刀拔来复线,加工时间只需16分钟,较之双刀拔来复线,可节省一大半时间。

另外,枪件表面处理之发蓝药水原从国外进口,且加工程序复杂,一个零件发蓝须经5次涂药、烘、煮、擦磨。但抗战期间发蓝药品来源缺乏,工厂研究后,利用废钢铁末加盐酸制造三氧化铁溶液,又利用洗铜壳之废溶液提炼硫酸铜,作为制造发蓝药水的主要原料,制成发蓝药水。

“1943年10月起开始批量生产中正式步枪。”苏立新介绍,正式开工后,工厂中正式步枪最高月产量达4000支。

而据市档案馆原副馆长陆大钺介绍,当时在渝的兵工企业里,步枪生产的兵工厂主要有第二十一工厂和第一工厂,这也表明第一工厂是抗战时期步枪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

西迁来渝 轮船接力转运

“建设厂,即现重庆建设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前身是抗战时的兵工署第一工厂,而该厂前身为创自清光绪年间的汉阳兵工厂,产品为汉阳造。”建设厂原党政办副主任、厂史办主任苏立新带记者参观抗战生产洞,谈起“自家”历史时如数家珍。

他介绍,最初的汉阳造是仿造德国1888式毛瑟步枪,后改进成为独具特色的汉造88式步枪,成为近代中国军队的主要步兵装备。

抗战爆发后,兵工企业在内迁时进行了调整,汉阳兵工厂更名为兵工署第一工厂。工厂先从武汉迁湖南辰溪,1940年初又奉令再迁重庆。

苏立新说,当时陆路不便,只好船运,路线是由湖南沅江经洞庭湖转长江直上重庆。不过,因宜昌码头需转运的物资堆积如山,加之宜昌至重庆路途遥远,日机轰炸封锁,短期内要完成转运任务根本来不及。于是,负责指挥抢运物资的卢作孚采取了接力转运的方式,在宜昌、万县、重庆之间“折中往返跑”,即先将所有资源抢运至万县,卸货后轮船立即返回宜昌继续抢运。解决了宜昌的物资和人员积压后,再组织轮船从万县转运重庆。

“在迁渝期间,工厂奉令对生产进行了调整。”苏立新介绍,1940年10月,落脚于鹅公岩的第一工厂接收了第十一工厂的步枪厂、炮弹厂等。1941年4月,工厂对外使用代号“汉兴公司”。

改造枪支 洞里一干就是十多小时

8月7日,记者和苏立新前往鹅公岩公园顶部,在建设医院大楼附近见到了50个生产洞。苏立新介绍,如今有些洞子还在生产民用产品。

“29洞、30洞建有腰洞。”走过岩洞外的马路,苏立新一面引路一面介绍说,这些洞依山势地形而建,大小不一,普遍高约三四米至六七米,深度30至50米不等,多数洞子左右互通,还有的上下相连,“这为战时洞内生产时转运产品提供了方便。”

据了解,1943年,工厂开凿岩洞的工程完成,从傅家沟到龙凤溪沿长江北岸一带,开凿了107个山洞,面积为两万余平方米。为防止日机轰炸,工厂将一些重要设备搬进洞子生产,而步枪生产全部在洞内进行。

90岁的程功志曾是第一工厂的设计工人,他仍记得自己在洞子里工作的情形。“那时我做的工作是根据德国毛瑟步枪图纸进行测绘,然后对枪进行改进,一干就是十多小时。”

苏立新说:“建国后建设厂将主要车间搬出了山洞,但部分山洞和抗战时的一些设备,直到2009年建设厂‘退城进园’搬迁时都还在使用。建设厂搬迁后,将部分抗战期间的机床捐赠给了三峡博物馆。”

记者在三峡博物馆见到了建设厂捐赠的两台抗战时期生产设备,其中一台元车系金属切削机床,用于加工圆柱形金属材料,另一台小型机床为生产步枪、迫击炮的专用设备。

生活故事

姑娘姑娘快快长 长大嫁给兵工厂

“80年代初我进厂时,听一些抗战老兵工讲了不少故事。”苏立新说,抗战期间为稳定军火供应,工厂向职员和工人每月免费分配标准不一的军粮和眷属米。工厂还有合作社,职工凭购买证可买到低于市价的布匹、油、盐、煤炭、柴禾等日用品,“那时在兵工厂上班的工人可以养活一大家人。”

苏立新回忆起老兵工传说的当时民谣:姑娘姑娘快快长,长大嫁给兵工厂,三天打回牙祭,七天关回饷。“足见当时兵工厂的待遇高于其他行业。”

“日机轰炸重庆,工厂也深受其害。”苏立新说,他曾听抗战老兵工讲过一件事。一次兵工厂发薪日,出纳带着押运人员清晨赶到道门口某银行取出钱,在坐船回厂的途中遭遇日机空袭,只好靠岸躲避。待天黑防空警报解除后,押运人员才带着几皮箱的钱赶回工厂码头。远远望去,工厂码头的河滩上火光点点,原来是工人们举着火把聚集在码头上等着发工资。

未来

九龙坡区文管所:建抗战兵工厂陈列馆

2013年,国务院公布重庆抗战兵器工业旧址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兵工署第一工厂旧址,也就是位于鹅公岩下的50个抗战生产洞,正是该旧址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加强对生产洞文物本体的原址保护,我们还会将其中一部分生产洞打造成抗战兵器工业陈列馆,做成遗址类的博物馆。”九龙坡区文管所工作人员杨先生介绍,除了在洞内展示生产设备、抗战兵器等,还将在周围打造以“抗战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创意产业一条街。目前,各项前期工作已顺利铺开。

兵工传奇机枪篇

第二十一工厂:“独家”生产马克沁重机枪

第一工厂:鹅公岩107个岩洞中造步枪

淞沪会战中,中国士兵以24式防空重机枪迎击来袭的日军飞机。

第一工厂:鹅公岩107个岩洞中造步枪

中国军队士兵正在用二十一工厂制造的仿捷克式轻机枪打击日寇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重庆建设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重庆长安工业集团供图

第一工厂:鹅公岩107个岩洞中造步枪

胡学佑在讲述当年加工马克沁重机枪的情景 王杨 摄

抗战期间的第二十一工厂(今属重庆长安工业集团),机枪是其生产的犀利武器之一,24式马克沁重机枪更是拳头产品。作为首个内迁重庆、选址嘉陵江北岸簸箕石码头(今五里店附近)的兵工厂,第二十一工厂那些年锻造了哪些兵器传奇?

搬迁故事 装船卸船全靠人力搬运

家住江北区五里店附近的91岁老翁胡学佑,儿时一直生活在南京,父亲、哥哥都是金陵兵工厂工人。日军侵华,胡家老小先后随金陵兵工厂内迁重庆。

记者从重庆长安工业集团宣传部了解到,“八·一三”淞沪抗战开始后,金陵兵工厂成为日军空袭目标。1937年11月16日,金陵兵工厂接到西迁命令。而两个月前,其旗下枪弹分厂职工300多人已先期西迁至重庆南岸铜元局。

全体职工冒着敌机轰炸,夜以继日地拆卸机器设备,16天内将全厂4300多吨设备及各种材料拆卸、装箱,水陆并进,迁往重庆。没有任何起重设备,装船卸船时,从庞然大物般的水压机到元钢棒,全靠人力一点一点地用滚木、扁担绳索搬运。三峡航段当时没有航标系统,最险峻地段全靠工人们硬拉过去。当装运主机的木船行至万州时,遇到敌机轰炸,船被炸翻,工人们跳江捞设备。

生产故事

重机枪能打1.5万发子弹

重庆长安工业集团宣传部资料显示,仅用时3个月,到1938年2月底,金陵厂数百台机器设备就安装完毕。1938年3月1日,工厂宣布恢复生产,同时更名为第二十一工厂,4月就生产了40挺重机枪。

1940年9月1日,胡学佑进入该厂的重机枪厂,成为枪闩部的一名铣工。他在兵工厂娶妻生子,妻子也是南京内迁的女兵工。“我们加工的精度要求很高,必须平整光滑。”胡学佑说,每道工序都有检验员拿着专业工具检测,不合格马上重做,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

机枪造好,军代表会监督验枪员实弹打枪。“一枪能顺利打出500发,不卡壳、没异响、节奏感好、枪体端正牢固、发射准,才算合格。”胡学佑告诉记者,机枪的合格率要保证在98%以上,还要确保每挺重机枪能保证打1.5万发子弹的寿命。

应对轰炸

厂房机器独立分布

“当时只要天气晴好,我们开工就特别早,担心日机轰炸,我们随时要跑警报。”胡学佑称,为抢时间多生产武器,他们早上6点30分就要上班,日机飞来就躲进防空洞。

重庆长安工业集团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据不完全统计,1940年和1941年,日机多次对第二十一工厂进行轰炸骚扰,炸死炸伤职工及家属40多人,所属厂房及机器设备因轰炸遭到的损失,总数在法币800万元以上,给工厂的正常生产带来巨大困难。

胡学佑透露,为减少轰炸带来的损失,工厂所有的重要厂房车间、大型设备都是独立分布,相隔较远,万一某间厂房被炸,不会牵连其他厂房,某台设备被毁,还有其他设备。厂房旁还常备木材、工具,房子被炸垮,飞机一走,工人就地取材重建。

“开工第一,出货第一。”厂长李承干在敌机狂轰滥炸之下响亮地喊出了这一口号。抱着“义之所在,何计安危”的信念,他常对员工们说:“我不赞成等山洞开好,机器进洞再开工的办法,我们的抗战不能等我们呀!我主张事先有重建的准备,敌人炸了,我再盖新的,只要我的人不死完,我总会有办法来复工。”

正因如此,大轰炸中第二十一工厂的生产不仅没减少,反而较先前有很大幅度的增加,成为抗战期间支撑正面战场军火供应的一个重要基地。

巨大贡献

军火产量占全国60%

重庆长安工业集团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24式马克沁重机枪曾是金陵兵工厂的拳头产品,1929年月产20挺,1937年年产626挺,而迁渝复工当年总产就达1060挺,最高年产量3600挺。

工厂历时1年进行了枪闩零件互换的技术改进,这种机枪于1944年11月投产。李承干称这次改进为马克沁重机枪“空前和最大之改革”。后机枪枪管零件也实现互换,并由水冷式改为气冷式。

此外,第二十一工厂还筹造捷克ZB26轻机枪,1939年接管第二十工厂轻机枪厂和重庆武器修理所之后,取两厂产品之长,于1940年10月定型生产捷克式轻机枪,1942年实现标准化。

统计数据显示,抗战期间,第二十一工厂共生产马克沁重机枪18068挺、捷克式轻机枪10693挺、82迫击炮7671门、中正式步枪86500支、汉式步枪206864支、82毫米迫击炮弹3212222颗、82毫米黄磷弹171700颗、黄磷手榴弹311500颗、120毫米迫击炮94门、120毫米迫击炮弹3288颗、TNT药包2061334个以及其他产品若干,此外还修复了大批枪械。

抗战期间,第二十一工厂的兵器产量在重庆兵工厂中首屈一指。生产的武器弹药约占全国兵工厂总产量的60%,单步枪每月产量即可装备一个师。而24式马克沁重机枪,产量更占大后方重机枪产量的96%。

生活故事

一周打两次牙祭

“我们戴着厂徽走在街上,普通市民都很羡慕我们。生产苦是苦,但战乱年代,我们吃穿不愁,生活可以得到很好保障。”胡学佑说,厂里柴米油盐、洗衣粉、肥皂甚至纸巾都免费派发,住房、看病、读书也不要钱。

胡学佑还记得,当时每周可打大小两次牙祭,大牙祭吃粉蒸肉,小牙祭吃红烧肉,粉蒸肉每人可以吃五六块,红烧肉也是四五块。为了保证营养,工人们每天都要吃一顿黄豆。

胡学佑称,厂里还有体育锻炼设施,游泳池长50米、宽25米,在全重庆都是最大的,而每年9月9日还要举办厂际运动会。

第二十一工厂职工及家属生活稳定充实,生产积极性高涨。不过,当了16年厂长的李承干,生活却一直清贫简朴。他坚持“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一直单身,平时就住办公室,经常以花生、馒头果腹。

热门评论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