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我在浓烟中 记录爆炸现场

点击上方“北青影像”可以订阅哦

我在浓烟中 记录爆炸现场

文并摄/北京青年报记者 黄亮

从我8月13日凌晨1点20分出发去天津“8.12”爆炸事故现场,已过去6天了。我记得12日晚上有一场国安队的比赛,发完稿回家已经将近12点。这时,我还晃了一眼手机的新闻推送,似乎是哪儿着火了。大概12点40分左右,我接到报社同事的电话说出大事了,天津开发区爆炸起火比较严重,要派五名记者去采访,而且需要两名摄影记者,我就是其中之一,并将担任此次采访任务的司机。我立刻开始收拾东西。常年出差训练出来的结果是,脑子里迅速列出所需物品的清单:两台相机、所需的电池和充电器、两部手机及充电器、路由器和电脑、三天的衣服。我家住在通州京津公路的旁边,开车到报社我只用了半个小时。同事和采访用车已经在路口等我,印象中13日凌晨1点20分,我们五人报道组出发,开赴爆炸现场。一路上,同事们不停的刷微博和朋友圈,从一些只言片语中更新着前方的信息。我在天津上的大学,又在这座城市生活了几年,对道路相对熟悉,决定走天津的外环线,接着转行快速路后再转行黑牛城道,最后直奔开发区的现场。此时,从其他媒体朋友那里获悉,通往事故现场的大路都已严重拥堵,证明我们的选择是最正确的,由此节省了几个小时的时间,这也是我们北京青年报的记者,在所有同城媒体里能够最早发稿的关键因素。收集到的消息是,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收治了很多伤者,事故现场附近已戒严,其他情况不明。为保万全,大家决定把医院作为第一个采访地点,放下一个同事采访,还传授他如果面对盘查,最圆满的说辞应该是什么。其余四人继续往里走,事故现场毕竟是这个时候最主要的新闻点。救治医院

我在浓烟中 记录爆炸现场我在浓烟中 记录爆炸现场

13日凌晨3点多,我们抵达医院。当时天还很黑,空气中弥漫着焦糊味,医院门口挤满了人,地面上到处能看到血,各种车辆进出不是很通畅,伴着哭声和喊叫声。因为当时情况不明,不知道控制的范围是什么,我没有选择拿相机拍照,而是用随身的手机记录现场。我试探性的走进了医院大门,大厅里全是人,一些志愿者来医院提供志愿服务,免费接送伤者及家属。医院的走廊上全是人,时不时能看到一个血流满面的伤者。有些诊室,因为伤者太多需要在门口排队候诊,走廊里也已经支起了病床。事后才知道,相隔不远的泰达医院因为离爆炸事故地点更近,那里收治了更多伤者,状况一定比这里更严重。

我在浓烟中 记录爆炸现场我在浓烟中 记录爆炸现场

街头百姓

从医院到爆炸现场大约有10公里距离,路上不敢再有耽误,大约开车到万科金域蓝湾的时候,我们遇到了第一个路障,立刻调头,奔能看到浓烟的方向继续挺进。

绕过几个建筑之后,看到路边有些席地而卧的人,询问后得知,他们是住在附近工棚里的工人,爆炸把工棚毁了,现在不知道该去哪儿,只能选择在路边休息。这时已是13日凌晨4点左右,天蒙蒙亮,地上能看到碎玻璃、金属零件和路上裹着被子游荡的人,远处则是冲天的火光。

我在浓烟中 记录爆炸现场我在浓烟中 记录爆炸现场

路遇一个大哥,说他家住在离爆炸点很近的万科海港城,想回家看看,坐我们的车可以给带路,我这时瞬间有了地下党的感觉。其实只开了几百米,就到了金域蓝湾的路口,但又遇到了路障,车是不能开了,改成步行。当协警盘查的时候,我们手指着前方带路大哥的背影说:“和他是一起的”,就这样,我们鱼贯而入。

金域蓝湾临街的几栋高层楼,没有一扇窗户是完整的,挂在楼体外的是五颜六色的窗帘,时而有风刮过。我们看到遍地的碎玻璃,也有整扇窗户直接砸到地上的。我们目测这里到烟最浓的地方,直线距离大约两公里。

我在浓烟中 记录爆炸现场

爆炸现场

在走到距爆炸点一公里左右的地方,我和部门的同事商量后,决定分开行动。四目相对之后,我让他到海港城里拍摄居民的撤离情况,再找机会,一定到一个高点拍摄事发地点的全景,而我和一名文字记者继续往爆炸点步行前进。其实我从同行的眼神中感觉到他也想去拍爆炸点,但我深知,我年长,必须选择去更危险的地方拍摄。

我和文字记者沿路往前走,右侧是一条小河沟,奇臭无比,窄的地方有七八米宽,远处有整个集装箱被炸飞落到河里。我们看到沿路的高架桥下是一个停车场,里面停满了那种运集装箱的大货车,已经无一完好,有的甚至被烧成了车架。途中遇到一位穿红衣的车主,他为我们描述了几个小时前的情况:“你们这才看到几辆车呀,那边的货场里,有一千辆‘奔驰’全烧了。”我们不信,他便要带着去看。我将信将疑地爬上一个大货车的车顶,往货场方向看去,确实有很多车被烧毁。

我在浓烟中 记录爆炸现场我在浓烟中 记录爆炸现场我在浓烟中 记录爆炸现场

接着往前走,我们看到堆积如山的集装箱,但不是正常码放的那种,都是东倒西歪的。四周的焦糊味更重了,有些辣眼睛。能零星的看到消防员在火场外巡查。

我在浓烟中 记录爆炸现场

我们终于走到爆炸事故现场外,路边横卧着一具被烧焦了的尸体,他是工友们自发背出来的,被抬上了一辆120急救车,救护人员确认已没有生命体征,而急救人员还要争取在有效的时间内,去抢救那些有生还可能的人员,只能把他们临时放置在相对安全的路边,等待可以运输尸体的车来接。大家难受得不想说话,被疲惫和恐惧笼罩着。此时不想打扰他们,但采访又是我们的职责,心里很纠结。昔日的工友瞬间化为焦炭,但对于他们来说,这不是具可怕的尸体而是朋友,也不知身处之地还有什么危险,但是这静静地陪伴也许是他们最后的交流了吧?

我在浓烟中 记录爆炸现场我在浓烟中 记录爆炸现场

我们看到了一处铁围栏已经炸飞,顺势就翻了进去,这比想象的进入货场要更轻松一些。货场里满眼都是被爆炸的冲击波损扭曲成各种形状的集装箱,不远处有一个被冲击波损坏的二层小楼,爬上楼顶可以俯瞰整个停车场。远处的浓烟还在冒着,就我们目测那些燃烧后的车辆远不止刚才说的一千辆。

这时,远处又传来一声闷响,我和同伴随之感到脚下楼板一震,不远处估计又在发生一次小规模的爆炸,具体位置不能确定,只是烟又多了……走在成排的被烧毁的汽车中间,还能感觉到燃烧后的余热,头顶的浓烟遮天蔽日,隐约间能看到刚刚升起的太阳。当时我只有唯一的末世感。

我只有当即用相机不停的记录下周围的环境,我的相机现在就是这些信息的唯一载体。再往前走就是如山的集装箱,我估计那后面就应该是真正的爆炸现场,但是以我的能力应该从这里是不能突破的,目测大概有两百米左右。我们在烧毁的汽车旁的一段台阶上,坐下来休息了一会儿,都在估算眼前汽车的数量。既然这边不能突破了,我们只能绕回原来的出发点再重新找路了。这时手机的电量要耗尽了,发稿成了眼前最大的问题。

我在浓烟中 记录爆炸现场我在浓烟中 记录爆炸现场我在浓烟中 记录爆炸现场我在浓烟中 记录爆炸现场

在往回走的路上,联系上了其他的同事,我们约定,到停车的地方集合,给设备和人都充充电,这时已是上午10点。回到车上,四个人分喝了仅剩的小半瓶矿泉水。

快到中午的时候,我们@《北青影像》已经有100000+的阅读量了。我在北京青年报工作有些年了,很久没有赶上这样的新闻了。对于遇难者和遇难者家属来说这是个灾难,但对于新闻记者,尤其是摄影记者来说,在坚守职业操守的前提下应该尽可能的报道事件的来龙去脉,把现场呈献给受众。这次影像的传播的确借力了新媒体的盛行、后方领导决策和整理,及编辑在准确时间点的推送也同样功不可没。在报道突发事件的视觉效果上我们肯定不输给其它媒体。安置点

我在浓烟中 记录爆炸现场我在浓烟中 记录爆炸现场我在浓烟中 记录爆炸现场

开发区二小是离事发地最近的安置点了,这里集中大都是在附近务工的工人。工棚被毁,能抢就出来的东西也不多。在这里拍摄一个下午最多的感受就是,“惊魂未定”,我也没怎么敢跟这里的人说话,只是觉得他们大都目光游离。大多数人想赶紧从工头那结账,早点回家。

我在浓烟中 记录爆炸现场我在浓烟中 记录爆炸现场我在浓烟中 记录爆炸现场

曾经的家8月14日,据事发已过一天,这里的居民有开始陆续回家收拾一下细软,看看自己的房子到底成什么样了。因为在中国房子毕竟算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对有的人来说是一生的积蓄。高女士在万科金域蓝湾社区已经居住了5年多,爆炸事故发生当晚她和家人都在南面的房间里,幸而没有受伤。今天因为丈夫要上班,她只有找来亲友到家里收拾东西。这是事发后她第一次回家,一进门满目狼藉让人触目惊心,满地的碎玻璃都是来自被摧毁的窗户。因为担心安全问题,时间又紧急,她只拿一些细软的物品,比如各种财产的证件和重要的物品。由于天气预报说今天会下雷阵雨,高女士把在北面屋子衣帽间的衣服都运到南面的房里。亲友劝高女士多拿些衣服,因为下次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要做好长久准备。整个收拾过程一共进行了不到10分钟,在亲友的帮助下高女士把这些东西运下20楼,受爆炸停电的影响小区的电梯已经停运,只能走楼梯,一趟下来所有人的衣服都湿透了。还有楼里的业主在陆续上楼回家,遇到一位邻居,大家彼此互道珍重。高女士说:“人没事是万幸了,其它的都是身外之物。”

我在浓烟中 记录爆炸现场我在浓烟中 记录爆炸现场我在浓烟中 记录爆炸现场

编辑/陈柏 耿蕾北青影像《北京青年报》摄影部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我们用图片为您讲述生活中的故事

微信号:BEIQINGYINGXIANG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