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全国最宜居城市 珠海再次排第一

8月15日,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发布《2014年宜居城市竞争力前200名城市》,珠海排名第一,再度评为全国最宜居城市。排二到三名的分别是:香港、海口、厦门、深圳、三亚、舟山、无锡、杭州、苏州。据悉,衡量宜居城市竞争力核心指标来自于城市建设与管理、房价收入比与人均住宅面积、排水管道密度等方面。

珠海排名第一理由

城市建设与管理全国领先

早在建市之初,珠海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等方面就始终坚持环境保护优先。第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就确定组团式的城市发展形态,并始终贯穿于每一轮总体规划中,使珠海城市与山、海、河、田等自然风光有机融合,形成了城市在绿色中溶解的大地城市景观,塑造了符合生态城市要求的空间格局,为城市环境品牌的塑造与提升奠定了关键性的空间基础。

在规划管理法律法规、政策文件上,制定了环境保护系列规定:城市管理“五统一”、城市建设管理“八个统一”、环境保护八不准等。

在城市形象上注重发挥城市设计的引导作用。在城乡规划编制中特别强调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设计,投入更多的资金,力求带给人们美好的城市意象。如:55公里长的情侣路、琉璃瓦式的田园风光巴士站候车亭、城市文化标志渔女、有城市发展印记的九洲城,等等。通过城市设计这一手段,让山、海、城得到有机统一。

人均住宅面积30平方米

2014中国宜居城市竞争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高房价、低人均住宅面积已然成为城市宜居的突出制约因素。未来,在放开二孩生育和高抚养比的影响下,城市的住房需求还会增加,在城市建设用地有限的客观条件下,“贵城”住不起、“鬼城”无人住的难题会一直伴随着城市的宜居化建设。

而据珠海市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珠海市城镇居民现住房建筑面积人均30平方米,农村居民现住房建筑面积人均41.7平方米。以一家三口计算,珠海城镇居民户均住宅面积90平方米,宽敞的居住环境增添了人们的宜居感。

房价收入比合理

报告指出,合理的房价收入比是城市宜居的关键因素。房价收入比是指住房价格与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从收入房价比和国内宜居城市指数的比较看,二者之间呈现出较强的正相关。一般来说,收入房价比越高,宜居竞争力也越强;房价较高的城市宜居指数也普遍偏低。这一规律又一次表明城市住房与收入已经成为衡量城市宜居的主要指标。

珠海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珠海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234.9元,比上年增长9.5%。其中,2014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287.3元,比2013年增长9.1%;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5.8%。

据珠海市住规建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珠海主城区的住房平均交易价格(新建住房价格)为17147.03元/平方米。有关专业人士表示,珠海2014年的平均房价大约在15000元/平方米左右,以此推算,珠海的收入房价比约为0.086(收入房价比=每户家庭年总收入÷每户住房总价)

人均绿地面积居前

盛夏的珠海,满眼绿色,花团锦簇。公园里,植物多样,景致优美;林荫路上,景随路移,赏心悦目;天桥、下穿隧道、立交桥,生态景观各具特色;单位庭院、居民小区,立体绿化,见缝插绿……来自珠海市相关方面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4年底,珠海市建成区绿地面积为65.043平方公里,绿地率为52.61%。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为70.71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为57.1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6.19平方米。珠海人均绿地面积位居广东省前列。

望山见水人水和谐

报告指出,城市洪涝灾害已经成为城市生活风险的重要策源地和影响城市宜居的和核心型难题。不少发达城市的地下管网密度严重偏低,与其突出的经济水平和人口规模不相称。

而珠海2014年被水利部列入全国第二批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之一。从2015年至2017年,珠海努力打造以“一山三河百村落,两带三园百海岛”的珠海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以达到“水为脉络、望山见水、人水和谐、山海相拥、陆岛相望”的目标。

目前珠海29个水质监测断面中,I-II类水质的断面比例51.0%,可比断面比上年增长17.0%;Ⅲ类水质的断面比例16.6%,Ⅳ类水质的断面比例18.5%,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9.6%,超过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4.2%。近岸海域29个海水质量监测点中,达到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占50.6%;二类海水占16.3%;三类海水占5.0%;四类、劣四类海水占28.1%。

另外,珠海还大力推进城市洁净工程,加强环卫基础建设和排水治污,提升珠海市容环境。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理率连续4年达到100%,珠海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

正是由于珠海一直将“宜居”作为城市追求,始终坚持“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塑造出山海相拥、城田相间、陆岛相望的城市风貌,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科学发展之路。目前,珠海是珠三角生态环境最好、土地开发强度最小、低端产业集聚最少、人群密度和素质最均衡的城市之一。

宜居提升城市竞争力珠海经济社会发展提速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和工业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由此带来的“城市病”、社会不稳定因素日渐增多,居民对高质量城市居住环境的需求更加强烈。从国内城市的发展实际看,遵从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探讨宜居城市的建设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宜居城市”近年来已经被很多城市树为品牌,对城市宜居的整体认知未来将会不断提升。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中国经济新引擎的背景下,城市宜居定然成为城市集聚人才、集聚创新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宜居环境逐渐变成高端人才和优质企业的首选。

正是一直以来对生态保护和宜居方面的孜孜追求,使得珠海在环境、土地等方面形成了后发优势,目前这种优势已经逐渐转化为强劲的发展动力,引领珠海在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走在广东省前列。宜居对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性正在逐步显现。

珠海GDP增速领先广东省

自2014年珠海GDP增速领先广东省之后,2015年上半年,珠海珠海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07.89亿元,增速比广东省的7.7%高出1.3个百分点,排名广东省第一。其中,代表产业先进性、技术先进性的先进制造业成为珠海工业增长的主力,上半年完成增加值232.55亿元,占比接近一半,增速达19.6%,拉动工业增长8.6个百分点,反映出珠海的工业转型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

2015年上半年,珠海珠海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1.81亿元,同比增长23.3%,增速排名广东省第一。从收入结构看,税收收入同比增长22%,占珠海财政收入的79.6%,各月占比均稳定在80%左右。分行业看,第二产业税收增长46.5%,其中制造业税收增长贡献最大,增幅达54.4%,反映了制造业良好的发展势头,另外,建筑业税收实现了17.2%的较快增长;第三产业税收增长17.5%,其中房地产税收增长16.2%,金融业税收增长24%。

从各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可以看出,一批创新型企业产值出现爆发式增长,比如魅族科技增长281.9%,全年有望突破200亿元,海龙生物、英博尔等一批企业增长均超过50%。横琴金融创新的步伐在加快,在横琴注册的金融类企业上半年新增437家,总数达1109家,累计注册资本超过1500亿元。加上证券市场交易量大增的影响,金融业2015上半年实现增加值65.96亿元,增长14.9%,占GDP比重达7.3%,居历史高位。

消费方面,旅游消费在横琴长隆等项目带动下持续升温,上半年接待游客1237.9万人次,增长9.8%。在“互联网+”的大潮中,网上销售额同比增长1.06倍,占限额以上批零销售总额的4.1%,同比提升2.2个百分点。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珠海坚决摈弃要素驱动的老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努力在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走在前列,形成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新方式。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积极推进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建设,依托横琴新区、高栏港区、高新区等重大平台,构建以先进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三高一特”现代产业体系,集聚发展高端服务业、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特色海洋经济和生态农业等幸福导向型产业,形成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提升产业的整体素质和参与全球中高端竞争的实力。

百万重金扶持创业

宜居珠海还是创业的好地方,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促进人才、资本、技术等创新要素的加速聚集。如创业最高可获100万元项目启动资金扶持;对新引进的青年人才,每月给予租房补贴;实施大孵化器战略,促进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珠海就是这么重视人才,创业基金、安家费、住房补贴……随着港珠澳大桥即将建成通车,横琴自贸区的建设,来珠海创业真是最佳的选择。

珠海的目标国际宜居城市

虽然珠海在宜居城市建设上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但珠海人并不满足。珠海人又把目光瞄准了建设国际宜居城市这一宏伟目标。具体任务包括建设国际珠海,打造港珠澳国际都会区;建设活力珠海,提高城市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生态珠海,严格保护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珠海,优化紧凑均衡的城乡空间;建设智慧珠海,提升智能化服务管理水平;建设幸福珠海,完善人本共享的公共服务。

在此过程中抓好4项重点工作:

●抓好城市设计管控

凸显城市风貌特色

重点强化城市天际线、山脊线和海岸线“三线”管理,严格控制城市建筑色彩风貌,保持山海相拥、陆岛相望的自然特色。一是发挥经济特区制度优势,强化政策法规保障。出台特区规划条例和建筑风貌管理规定,包括25米等高线和25%坡度建设控制规定,岸线纵深80至120米范围内不得建设非公共用途的建筑规定等内容,规范滨水、沿山、海岛的城市建设行为。

●抓好幸福村居创建

建设美丽乡村样板

围绕“规划科学、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文明幸福、社会和谐”总体要求,全力建设珠海特色幸福村居。2014年珠海有30个村居被评为省级卫生村。发掘特色文化,打造特色村居,其中南门村被评为广东省唯一的“中国十大最美乡村”和全国文明村镇。

●抓好城市更新改造

促进城市转型升级

坚持整体谋划,探索形成“六个统筹”的“三旧”改造城市更新模式。统筹考虑城乡公共设施配套、交通建设、就业和土地盘活,“对东部地区做减法、对西部地区做加法”,严控东部主城区建设容量和人口规模,通过东西联动,实现人口、交通、产业、城市向西区有效转移。做好产城统筹,宜居宜业统筹。坚持“大分区、小混合”,东部主城区结合地域文化和海岛特色,重点打造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产业等现代服务业;西部地区为东部城区需要异地消化的建筑规模、产业转移提供土地载体,并重点完善高端制造业配套服务。

●抓好公共设施配套

提升民生服务水平

创新举措,不断提升公共配套设施规划建设水平。借助市场力量,完善基础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并将小区配套设施的建设、移交作为房地产预售的先决条件,建立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管理和运营制度。引入新加坡邻里中心理念,构建居住区、小区两级体系,为社区居民提供行政管理、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福利、市政公用、交通及商业等方面的“一站式”的服务,提高公共服务设施覆盖范围和服务质量。通过对已有公园进行升级改造,利用闲置地、见缝插针建设等方式,在珠海建成80余个社区体育公园,计划2017年底在中心城区实现全覆盖。香洲社区体育公园建设项目获得2014年广东省宜居环境范例奖。

全国最宜居城市 珠海再次排第一

全国最宜居城市 珠海再次排第一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