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15年8月20日 178期

每座桥都有她自己的生命,有着独特的人文蕴含,也体现着地域的特色,或山水风光之反映,或习俗传统之镌刻。

蓦然回首,在时光的间隔里寻找那些曾经出现的古桥。有的生命已戛然而止,有的已残破不堪,有的即将被淹没。数百年的风吹雨打,藤蔓垂垂的古桥,就像一位须发飘飘的老者,无声地坚守着,坐看岁月轮转,诉说人事变迁。

桨声欸乃、渔歌晚唱,是水乡生活的经典写照。无为县南临长江,北依巢湖,县域水网密布,河渠纵横。古往今来,在无为山河之间,勤劳智慧的人们修建了无数奇巧壮丽的桥梁,遗憾的是,幸存下来的古桥屈指可数。无为的古桥都有着古老而有趣的称谓,其造型风格大多以拱形为主,一般轻盈灵巧,形态优美。或兀立村头,与苍郁参天的古樟、蜿蜒潺湲的溪流、粉墙黛瓦的农居交相辉映;或似虹影卧澄波,与往来穿梭的舟楫、熙攘川流的车马、纵横交错的街巷和鳞次栉比的商铺,汇聚成“虹桥车舟市集”的旷达之美和传统市井风貌,无不体现营建者精睿的构思和高超的技艺,使得桥梁不仅具有天堑变通途的实用价值,而且赋予了其极富美学和民俗学的意义。

15年8月20日 178期

华林桥

华林桥:架在城市中的“虹桥”

遇水搭桥,在古人眼里,已不是什么难事。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恢弘画卷《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宋都东京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迷人风光。在这幅长达5米的稀世画卷中,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那座飞龙般的虹桥。在无为县也有这样一座“虹桥”——华林桥,在环城河的东北处,连接着老无城六门之一仓埠门。

据清嘉庆《无为州志》记载,华林桥始建年代无考,明崇正八年拆毁,清康熙十一年州人徐可传募建,乾隆三十四年重修,为石条垒砌而成的明式单孔拱形石桥,桥长11.8米,宽5.7米,虽然不长,却曾是连接无城与周边地区的古道要津,为无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家住附近的鲍先生告诉记者,“以前从华林桥过去,左手边是居民区,另一边是毛竹厂、农业生产资料公司的仓库以及盐库、船厂。在计划经济的年代,货物都是社会统一分配,华林桥附近仓库集中,一度成为无为最繁华的地区之一。” “后来好多厂跟不上时代都倒闭了,那些仓库也就没了,城区和交通的发展,让人们也逐渐忘了这座桥,除了原本住在附近的人,也没多少人知道这个桥了。”

华林桥体现了无为的历史变迁、风土人情,为研究无为地区桥梁交通发展史提供了可靠的实物材料。记者从无为县住建局了解到,无为县东环城河综合治理工程已于2013年9月开工,其中就包括华林桥。依据环城河“一环七园九桥”景观规划,加快实施环城河“活水工程”,启动华林桥至东门大桥段清淤工程,完成环城河景区和城市主要节点亮化工程。届时,这座百年古桥将以崭新面貌跨越于环城河之上。

15年8月20日 178期

横步桥

横步桥:西北乡镇到城区的必经之路

“以前从赫店去无城,必须要经过横步桥,不然走不过去。” 记者来到横步桥边,碰到村里73岁的老人廖芬妹在河边洗衣服。老人说,她50多年前嫁到这个村子来的时候就有这座桥了。“我年轻的时候这桥可好了,每天往来的人都好多。特别是夏天,桥下面还有不少人摸鱼嘞。”

横跨花渡河两岸的太平桥、横步桥、平安桥是无为县现存的三大明代桥梁,也是历史上无为西北乡镇进入城区的必经之路。三桥一脉相承,外形相识。听周边老人讲,三桥疑似同一工匠所建。横步桥在无城西15里的花渡河上,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距今已有近700年历史,是赫店镇、红庙镇、严桥镇与县城之间的主要通道,也是方圆20公里内唯一的过河通道。

傍晚时分,老人三三两两歇息于此,漫步桥上,孩童奔走于桥上桥下,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老人们告诉记者,由于年久失修,桥栏等附属结构早已损坏和遗失。另外,近年来,随着农村的发展,私家车不断增多,造成横步桥不堪重负,主体桥面石板松动塌陷,已给通行车辆和行人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

2013年,无为县交通、文物保护部门联合制定横步桥维修方案,对古桥进行了维修加固,并在桥两端设置安全标识、水泥墩,限制通行宽度,限制机动车辆通行,确保古桥的安全。

15年8月20日 178期

平安桥

平安桥:百年来的美好寓意

“修建的时候想所有村民都平平安安的,便取名平安桥。”赫店镇平安行政村村民张忠满说。对于赫店人来说,平安桥很有历史,但究竟有怎样的历史,知道的人为数不多,今年78岁的张忠满是鲜有的几个人之一。

张忠满告诉记者:“听老一辈的传下来,平安桥始建于明朝开国年间。元朝末年,朱元璋被元朝官兵追杀,逃到赫店镇的一座寺庙,寺庙衰败破旧,大门缠满了蜘蛛网,朱元璋无从考虑,拨开蜘蛛网便钻了进去。奇的是,朱元璋进去后,蜘蛛网又缠绕成原样,元朝官兵追来后,觉得并无异样肯定没人来过,没有进庙搜查便离开。于是,朱元璋得以逃过一劫。朱元璋登基后,特命人重修此庙,并赐名为‘护国庵’。而为了给护国庵运送修建用的材料,朱元璋又命人修建了一座三拱桥桥,叫平安桥。”

平安桥传过了世世代代,也如她的寓意一般,保佑着赫店人平平安安。世世代代,很久很久,平安桥都安然无损。直到1948年,新四军游击队为了与国民党军队抗衡,拖延敌人的前进,不得已用土炸药将桥中间一拱炸毁。无为和平解放后,新政府重新修好了平安桥,一直是赫店通往无城的重要桥梁。

张忠满说:“此后,中间有段时间,欲扩建公路,计划把桥拆了,但时任县长喻晓坚决反对。喻晓认为这座桥是座古迹,很有历史文化价值,绝对不能轻易拆毁。在我们现在看来,真是多亏了当时的这个决定,才让这座明代的古桥得以保存。”

15年8月20日 178期

滚龙桥

滚龙桥:县内现存最古老的桥梁

在无为县资历最老的算是蜀山镇滚龙桥。蜀山文化站副站长潘天鹏告诉记者:“滚龙桥是无为县现存最早的桥。县内许多古桥经过岁月侵蚀,多次翻修或重建,多数已面目全非,滚龙桥也不例外。”

在蜀山镇周家大山南麓有座双泉寺,这里曾经香火鼎盛,寺南边不过百米处的滚龙桥见证了这座寺庙的辉煌以及最后的没落。该桥长2.52米,宽1.6米,高1.3米,桥面以弧形条石铺架,桥墩用条石垒成,呈现弧形,外形似卧龙滚地,故得此名。据该镇党委书记吴晓明介绍,原来山上的双泉曾汇合于这座桥下,再注入两侧的莲花池和放生池,现莲花池和放生池均已经不在了。由此可以想见当年双泉寺香火之盛,庙宇建制之恢弘。

“我就是这个村子的,小时候听外婆给我说滚龙桥的故事。这座桥据说是李世民时候建造的,关于滚龙桥的传说总也听不够。”今年80岁的罗正兰告诉记者,滚龙桥的故事是长辈们一代代传下来。据了解,这座桥随双泉寺而建。该寺创自魏晋,三国年间已建有寺庙,是安徽省佛教祖庭之一。据寺碑记载:“贞观二年(公元628年)闻德老僧麻姑山松弥人,建双泉福源禅寺。”清《无为州志》记载:双泉寺永徽四年(公元654年),伏虎禅师开建。文革时破四旧将这里拆除,现在滚龙桥附近依旧可以看到当初拆桥留下的石块。桥下小溪潺潺流过,周围绿树成荫。对于这座古桥,周围村民非常希望修复,让后人一睹其往日风姿。

15年8月20日 178期

太平桥

太平桥位于石涧镇汪冲村境内,原名魏家桥,始建于明万历辛卯年(1591年),清乾隆二十八年修复时更名太平桥。2014年石涧镇危桥改造项目修建连通花渡河两岸的新太平桥,老桥已经不再具有交通通行功能,独自屹立于花渡河中央。

记者看到,此桥呈东西走向,由条石垒砌而成,墩基成方形,桥面为青石板铺设,桥长13米、宽4.5米、高10米左右,造型精巧、结构坚实,具有一定的建筑文化价值。这座承载400多年历史的太平桥,经过几百年风雨侵蚀,加上每年汛期山洪袭击以及重型车辆的碾压,桥面坑洼不平,已经现出石板;桥两侧的栏杆已经消失;东侧靠北的桥墩青石已经大片坍塌并出现大面积裂缝。

据汪冲村原支部书记张克稳介绍,这座太平桥是无为县红庙镇与石涧镇的分界线,桥下的花渡河将两镇隔开。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常年来,这座桥每天要承受100多辆次机动车的碾压,周边数万村民日常出行也要通过这座桥。虽几经修缮,但由于常年通行,桥面早已破损严重,随时都有崩塌的危险。“旧桥经过多年使用,不断风化残旧,一旦桥倒塌了,我们村及附近的20000多人将面临出行困难。”张克稳说道,不过现在好了,2014年石涧镇危桥改造项目建了新桥,并将老桥两端挖断,老桥不再具有通行功能。我们这些老一代的村民们都从桥上走过无数来回,对这座桥充满感情,希望老桥得到妥善保护。

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县文物部门统计时发现了这座桥,文管部门向县政府进行了汇报,该桥已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