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文苑金声刘喜奎与营口戏剧的传奇往事

文苑金声刘喜奎与营口戏剧的传奇往事

刘喜奎与营口戏剧的传奇往事
作者 韩人赤

在《京剧谈往录续编》(北京出版社出版,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编)中,《侠骨冰心的女艺术家刘喜奎》一文中有如下记述:“父义文病死,母女缺衣少食,贫不能自给,离津赴营口,依其戚李某求生活。时东省坤伶竞出(营口从光绪中叶就是早期坤伶荟萃之地)。喜奎入梨园行,时年7岁,学老生,艺名连奎,月之所得,仅能糊口……1901年至1907年,在营口、哈尔滨、海参崴等地学戏;1908年至1911年在上海、天津等地演出;1912年至1917年在北京演出。”

文苑金声刘喜奎与营口戏剧的传奇往事

周信芳在《我所知道的刘喜奎》一文中说:“我头一次见到她(刘喜奎)是我16岁那年,在海参崴演戏的时候。那时我们在同一家戏院里演戏,我知道她的个性很强,而且事母至孝。第二次是在1912年,她到上海丹桂茶园来演戏。那时她已经红了。三个月后,刘喜奎由上海回到营口。”

这里至少可以说明两个问题,一是营口是南北艺人颠沛流离的生存状态下,生活与从艺启蒙地选择“戏味极浓”的地方;其二,刘喜奎从科班之初到正式巡演后的第三次返营,已是1912年的事,此时,营口“小红楼”开唱已经近7年之久,这也就印证了近百年来营口戏迷乃至整个梨园界“先有缀红梧桐山,引得南北凤凰来”的传统说法。

刘喜奎这只最先来营口“筑巢”的凤凰,在中国京剧界的位置如何呢?周信芳文中也有交代:“刘喜奎以梆子、二黄‘两下锅’的形式演出的戏曲时装戏,轰动了北京……谭鑫培曾感叹地说:‘我男不及梅兰芳,女不及刘喜奎。’王瑶卿也有‘阴盛阳衰’之叹。”

当年京、评戏等热闹的角逐中心该是那座“裕仙茶园”(多半个世纪后的人民电影院东出口左邻)无疑。从这儿“换档”,再连接上“小红楼”、“爱国茶园”(后来的第二工人文化宫南)“鸿鸣戏园”和“升平剧场”。当然,散座与包厢俱全的“小红楼”自然成为了水旱码头几十年不衰的国戏舞台。到20世纪60年代初为止,来营献艺的京剧名流有:周信芳、白玉昆、盖春来、贯大元、孟幼冬、唐韵笙、小杨月楼、张云溪等。

最早来营口演出的剧种首推京剧。当年西炮台修建竣工时,守将宋庆特召来京腔大戏班来营露天演出,连演数天,热闹非凡。观众除了埠内男女老幼外,海城、盖平、大石桥等周围城乡民众也搭船乘车,蜂拥而至。到20世纪20年代,则出现了较长一段时间的河北梆子热。此后,京剧热又开始在家乡票友们的频繁“约角”活动中复出。

20世纪20年代初盛夏的一天,外埠艺人一出河北梆子戏《走雪山》(京剧也叫《南天门》)在营口“小红楼”爆满。该剧是讲管家曹福义送该府小姐叛家逃离,走到半路遇上风雪,曹福脱去上衣让给小姐,自己赤着膀子走雪山的故事。正值暑天,演员一遭“雪山”下来脸沁汗珠本可理解;可台下一位操山东口音的买卖家掌事却提出非议:“应该走得打牙膛骨、一身冷气才行!”众人皆以为此说法太过苛刻。孰料,让人拍案叫绝的一幕发生了。

那位买卖家掌事当众表示“第二天就来示范。”翌日晚,那位“看客”一出《走雪山》下来,果然是浑身冷气袭人,当即引来不绝于耳的叫好声。可见,那时传说北方有三个地方的戏不好唱(烟台、营口、安东),也确有渊源可佐。

营口戏剧繁荣的源头,也确实有许多故事可以挖掘。

本文选自《营口春秋》2014年第2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