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所以,我们总会被别人说三道四

我们总是希望能够读懂身边的人,了解他们一举一动的含义。健身房里有个非常热衷于锻炼的家伙,看着他积极敦促其他健身者加紧练习的样子,我们就会猜想他肯定看不起锻炼时应付了事的我们;我们也会提醒自己,尽量少跟那个对每个人做的电子表格都吹毛求疵的同事打交道。我们总是好奇地想知道,自己是不是恋人最爱的那个人,同事或朋友接下来会做什么,并据此判断我们该如何应对。

如今,许多研究者都热衷于对这种推理分析过程进行研究,他们考察了人们如何衡量一个人诚实与否、好不好相处、是否富有创造力以及如何判断自己的人生目标设定是否得宜等问题,借此提示人们是如何看待自己和彼此的。新罕布什尔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约翰‧梅尔(John D.Mayer)就是这些研究者中较为优秀的一位。

猜心游戏

约翰‧梅尔(John D. Mayer)也是智商研究(intelligence research)的创新学者。他著有超过125篇科学文章、书籍、心理测验等,包括以测量“情商”(EQ)闻名国际的Mayer-Salovey-Caruso Emotional Intelligence Test (MSCEIT™)。20世纪80年代,他和当时还是耶鲁大学助理教授的彼得‧萨洛维一起研究情绪如何影响思维,并于1990年共同发表了一篇名为“情商”的文章,他们在文章中写道:

情绪也有其内在的逻辑,有些人能够理解并利用这种逻辑改善自己的生活,而另一些人却对此无知无觉。

1995年,《纽约时报》记者丹尼尔‧戈尔曼在《情商》一书中系统介绍了约翰‧梅尔等人的研究,使“情商”一词名声大噪。此后,约翰‧梅尔继续深入研究,他希望能够最终构建一种理论,从核心上阐释人们是如何从整体上理解一个人的,即如何审视一个人的总体人格特征。

他发现,人与人之间的“猜心游戏”其实就是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方式进行理性分析的能力,人们依靠这种智商指导自己的生活。他把这种提取人格信息并就此进行推理的能力称为人格智商。

所以,我们总会被别人说三道四

(《人格智商》的中英文版本)

在传统观念里,人格和智商被认为是相互独立的。然而,约翰‧梅尔的研究证明,智商其实是人格特质的一部分。他在《人格智商》一书中指出:

  • 许多政治领袖都宣称“人人平等”,但事实上,所有人都是不同的。而且这些差异通常影响深远。从蹒跚学步的时候开始,我们就被教诲不可以评判他人,但是人们其实无时无刻不在相互评判。

  •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行为往往是个体所处特定环境的产物,与个人选择并无太大关系。但是探讨人格智商的必要性却以下面这种情况为基础:个体的行为会表现出相当程度的一贯性,所以我们可以比较准确地预测其行为。

  •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现实存在的,承认这些差异能够让他们和身边的人活得更轻松。理解一个人的人格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对这个人的评价,接受并讨论人与人的差异是有诸多裨益的。

热辣信息

约翰‧梅尔把人们接收到的同人格相关的反馈(无论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称为关于自我的“热辣信息”。这些信息之所以热辣,是因为它们会影响我们的士气,刺激我们的感官,也能够颠覆我们的自我控制。

听到有人对我们的人格特质说三道四,我们也许会尴尬得脸红;当我们觉得他的说法有失公允时,还有可能勃然大怒;当然,我们也可能会因为对方的赞美之词而感到自己得到了认可。而有些时候,我们的反应会很复杂:溢美之词并不总是能让人感到愉悦,因为我们会认为对方只是出于礼貌、恭维才这么说的,或者对方称赞的恰恰不是我们引以为豪的东西。

多年来,我们被教育不要对其他人的人格进行评价,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顾及对方的感情和面子。然而,所有人却都时刻面临着他人的评价,每个人身上都有些实实在在的、可以观察到的特质。如果我们能心平气和地聆听这样的信息(比如说有人反映我们总是想要掌握一切等),那么我们就能更清晰地认识自己,并且利用这种认识更好地完善自己,同时还能够与朋友和家人建立更加积极的关系。

在被他人评价的同时,我们也在或直接或间接地去评价他人。有些人总是能够发现一些其他人注意不到的人格线索。一个做决定比较随性的人,选择一个适合的人做朋友或者为一份职业选择出适合人选的概率大概是50%(仅凭运气);但是那些洞察力稍强一些的人,选出更适合人选的概率就可以达到53%。一辈子很长,我们需要在不同的情境下不断地做出更好的选择。

心理学界一直存在着情境特质之争,认为是人的某种物质不具有稳定性,而是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但是现在争论渐渐达成一致,即,人格在某种情况下是具有一致性的,这其中包括社会性、责任感、乐观心态以及其他许多方面。

心理学家对人格思维的划分也很清晰,当我们对自我人格进行推理的时候,我们把这称为“自知之明”;当我们观察他人的时候,我们说这是“识人之明”;而当我们在生活中表现良好时,我们称我们处于“最佳状态”。

约翰‧梅尔认为,自知之明、识人之明和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其实是相通的,它们都遵循符合人格作用规律的黄金法则,而且人们运用这些规则的能力是有高下之分的。如果确实存在这样一种集自知、识人和顺利开展日常生活的能力于一体的心智能力,那么那些研究这些不同领域的思想者们其实运用的是同样一种推理能力,这种能力形成于人类在进化发展的过程中,也许这就是人格智商。

所以,我们总会被别人说三道四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