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四川眉山"六五"普法工作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普法形式创新篇 法治精神入人心

——眉山市“六五”普法工作综述

2015年,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六五”普法工作的收官之年。在过去这几年内,四川省眉山市以群众实际需求为导向,以群众喜闻乐见为原则,大胆创新方式,不断实践探索模式,着力打造普法品牌和亮点特色,使普法工作更具实用性、趣味性和效果性,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矛盾大调解

“调出”社会新风尚

“自林地边界纠纷调解好后,我再也不用提心吊胆地往这个地方跑了。”近日,眉山市东坡区秦家镇大洪村8组村民李全贵来到山坳上,看到自家林地里的林木长势喜人,他的心情格外舒畅。

原来,秦家镇大洪村8组和盘鳌乡白庙村6组的地界相邻,两地群众对边界划分各执一词,在采伐树木时时常发生纠纷。2014年,通过秦家镇和盘鳌乡的人民调解委员会联合组织两组村民现场调解,“以案说法”宣传《森林法》、《土地承包法》等法律后,使两组村民化干戈为玉帛,不再争执。“农民也知道现在讲究依法治国,调解不仅解决了纠纷,还让我们知晓了法律。”说起调解的情况,李全贵很是满意。

普法工作如何更好地展开?近年来,眉山市通过“调解一起纠纷,为群众以案说法上好一堂法治课,最终影响一群人”的做法,使群众的法治意识不断提高。“‘调解一次纠纷,上好一堂法治课’是指调解人员在每一次调解纠纷的过程中,都要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对纠纷当事人及相关人员上一堂法治课。”眉山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主要的面向对象是基层广大人民群众,不仅领域广,而且人员多。“传统的发放普法资料、张贴普法标语、制作普法专栏等宣传方式,总体来说是固定的、单调的‘灌输式’宣传,被动式普法,群众不愿意听,不愿意学,普法效果不理想。”该负责人表示,“调解一次纠纷,上好一堂法治课”更具有直接性、生动性、针对性,既解开了当事人之间的法结和心结,又实现了普需结合、学用结合、知行结合的效果,实现了双赢。”

如今,眉山市超过5万名基层普法员活跃在村、镇、社区,在调解纠纷的同时,还将深奥的法理与案例结合,进行生动的法治宣讲,极大提高了群众的法治观念。从2010年到2014年,各类矛盾纠纷数量从5万多件下降到2万多件,纠纷调解率提高近7个百分点,达99.8%。

法治文艺演出

创新普法宣传载体

近日,在舞台上演着这样一个小品:两兄弟轮流赡养母亲,可月份大的那天,谁也不管母亲,且振振有词,众多乡邻纷纷谴责;舞台下,村民说,不赡养父母到法院去告他们,用法律来解决。

这一幕,是眉山市财政出资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聘请东坡区“心连心”艺术团到园区、企业、乡镇、村、社区等基层开展法治宣传巡演的一个缩影。除了小品,法治宣传还有快板、三句半、说唱、歌舞、戏剧等形式,主要特点就是寓教于乐、通俗易懂。每场演出后还有法律知识抢答,生动形象地向群众普及法律知识,受到群众的拍手欢迎。“传统的法治宣传要么是上街摆摊设点,发放一些宣传资料,要么就是上一堂法治课,咨询一些法律问题。这些宣传手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越来越不适应广大群众的法律需求。”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而通过文艺表演的形式宣传法治,既吸引了广大群众来观看,又形象生动地普及了法律常识。

而如何让法治文艺节目有看头?节目的内容和形式很重要。东坡区“心连心”艺术团在司法局的指导下,本着“出精品、有特色、接地气”的创作原则,创作班底多次深入政法一线特别是基层司法所体验生活,重点收集贴近群众生产生活的典型案例,进行脚本创作,精心编排节目,力求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一年多来,创作出法治文艺节目40多个,表演形式有谐剧、小品、歌舞、小演唱、音乐快板等,可以连续演出五场不重复。“我是来凑闹热的,看了你们的演出,眼泪花都笑出来了。但同时也受到了教育。”东坡区柳圣乡楠桥村的村民张安银,他对该艺术团负责人魏团长说,节目中有很多法治道理,能够回去教育儿女,让家里更温馨,让邻里更和谐,“你们的节目有看头,好!”

眉山市“心连心”艺术团的演出模式融专业性、知识性、灵活性、趣味性于一体,让整场演出内容丰富、群众参与热情高、现场学法效果好,让老百姓在笑一笑、乐一乐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高群众的法治意识,真正做到了“演给群众看,引导群众变”。

法治文化阵地

营造浓厚法治氛围

“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近日,家住眉山市丹棱县“唢呐广场”的王女士听到7岁的儿子背出这样的句子时很是吃惊,小学二年级就开始学习古文了?原来,在“唢呐广场”修建了一个法治文化阵地,她的儿子就是暑假期间学会了法治文化阵地里一些法治名言警句。

在丹棱县“唢呐广场”内,围绕广场上的30根灯柱,悬挂不锈钢法治宣传牌60组,标语120条。宣传栏排版精巧,设置为16个版面,用法治谜语、法治漫画、未成年知识问答、法律典故、普法三字经等不同形式讲述法律知识,宣传法治文化。“法治文化阵地宣传内容涵盖婚姻、家庭、债权债务、人民调解法、法律援助、妇女权益保障、劳动合同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覆盖面广,又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丹棱县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这种形式,将法律法规传递给老百姓,使“唢呐广场”由一个老百姓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变成了普及群众法律知识的阵地,将法治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使广大群众在休闲、健身、娱乐的同时,接受法治文化的熏陶。

其实,这仅是眉山市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的一个剪影。今天的眉山,法治文化已融入乡村、社区、机关、学校、企业,并渗透进老百姓日常生活。近年来,眉山市把法治文化阵地建设作为民生工程重点推进,全市各级各部门积极探索和推进法治文化设施建设,先后打造了一批民生性强、地方特色浓、普法功能突出的法治文化地标,为推进依法治市、深化法治眉山建设写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各种图片、文字等将法治文化生动有趣地展现出来,大家都看得十分投入。”只要一空闲,眉山市民就会前往法治文化阵地参观,学习法律知识。如今,眉山市法治文化阵地已成为普法宣传的新阵地,每天,数百名居民来到法治文化广场阵地休闲健身娱乐的同时,能立刻感受到法治文化的熏陶,在不知不觉中普及了法律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法治理念,法治文化阵地已然成为城市乡村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丰富的学法载体。

司法工作站

服务群众“零距离”

“以前处理矛盾得往镇里跑,现在镇里干部往我们村里跑,在家门口就把矛盾处理了,老百姓心里踏实多了。”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家住彭山区武阳镇五一村张大爷高兴地说。

为了方便群众,将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送到群众家门口,2012年年初,眉山市司法局确定彭山区为全市在村和社区建立司法工作站的试点站,并将司法工作站建设成为法制宣传站、法律服务站、纠纷调处站、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协管站,使之成为眉山司法行政工作的又一张靓丽名片。试点初期,就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2012年7月,彭山区蔡山社区司法工作站成功化解一起20多人参与的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矛盾纠纷。原来,该社区一位古稀老太年老丧伴,与4名继子及其亲属发生遗产归属纠纷,涉及家中财产及抚恤等问题,双方家属20多人无法沟通,矛盾愈演愈烈。彭山区蔡山社区司法工作站了解此事后主动介入,采用“背靠背”和“面对面”的方式进行调解,双方最终都满意地在调解协议上签字。

“我们之所以要在村和社区建立司法工作站,就是为了更好地把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最佳突破口,更好地搭建维护社会稳定、服务和谐社会新平台,更好地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法制宣传零死角、矛盾纠纷零上访。”眉山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小小的司法工作站,彰显出化解社会矛盾的效能。

在采访中了解到,自2012年眉山市在彭山区率先启动司法工作站建设试点以来,现已在全市6个区县建起了80个司法工作站。在推进基层司法所乡村普法“六个一”工程建设中,先行在24个工作站试点,以村组法律顾问和工作站站长为骨干组建法制宣传队伍,在司法工作站设立法制辅导站和法律援助工作站,定期面向基层群众开展法制宣传和法律咨询服务。作为司法行政工作的最前沿,司法工作站工作人员较好地扮演了法制宣讲员、法律援助服务联络员、矛盾纠纷调解员、安置帮教社区矫正协管员的角色,真正发挥了“第一道防线”的作用,有力地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文国权 熊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