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威武之师 展现了中国力量

威武之师 展现了中国力量

郭贵云老人

威武之师 展现了中国力量

抗战老兵郝生荣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威武之师 展现了中国力量

邵生荣老人

威武之师 展现了中国力量

毛三改老人

抗战老兵郭贵云:阅兵式上都是我没见过的“大家伙”

“咱们现在的武器那叫一个先进,全都是我没见过的大家伙。”谈起去北京参加阅兵的感受,郭贵云老人一脸兴奋。

郭贵云,今年88岁,长治市武乡县贾豁乡华树庄村人,1945年7月入伍,是八路军129师769团三营十一连战士。他曾参加大别山等战斗,1952年6月复员。今年,他作为山西的抗战老兵代表到北京参观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

8月30日,老人乘坐动车到北京,这是老人第一次坐动车,也是他第一次去北京。到北京后,老人被安排到首都宾馆。每天都有专门的医护人员为老人量血压、体温、做心电图等监测老人的健康状况。

9月2日晚上,郭贵云激动得睡不着觉,还有很多老人也是这样。大家坐在一起谈论往事,回忆参加过的战斗和牺牲的战友。

9月3日早上5点多,郭贵云就醒来了。他穿上军装收拾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吃过早饭,8点半老兵们统一乘车出发前往观礼台。第一次见到天安门郭贵云非常高兴,“以前都是在电视上看,现在亲自到了天安门,真宏伟,真壮观。”老人说。

阅兵开始后,老人被各种方队和武器所震撼,“以前,我们打仗靠小米加步枪,现在的武器我们见都没见过。有了这么先进的武器,我们的国家更强大,我们的人民更安全。”老人激动地说。

参观阅兵结束后,11点多,老人乘车回到宾馆。晚上,郭贵云和其他老兵受邀观看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晚会。晚会在人民大会堂举办。在进会场前,少先队员为老兵们献上了鲜花。进会场时,全场起立共同为老兵鼓掌欢迎。很多老兵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习主席和各国领导人和老兵们一起观看了演出。“我太荣幸啦,我一辈子没有受到这么高的荣誉。”老人自豪地说。

9月5日,郭贵云回到了武乡。很多人来看望他,他逢人便讲自己在北京的所见所闻。参加阅兵的衣服老人一直舍不得换,胸前的奖章,每天都要仔细地擦了又擦。

抗战老兵郝生荣:观看这次阅兵,我有两次特别激动

“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去北京,更是第一次观看这样大规模的阅兵仪式,我特别激动。我们的祖国实在太强大了、太强大了……”刚从北京参加完大阅兵返回武乡的抗战老兵郝生荣,激动回忆。

现年88岁的郝生荣是武乡县蟠龙镇龙湍村人。1944年5月参军,八路军129师769团战士,1945年参加屯留老爷山战斗致残,八级伤残军人。1945年复员回乡。

据郝生荣讲,9月3日上午,他在孙子郝红飞的搀扶下来到了天安门西边的观礼台上。阅兵开始前,就听到天安门广场千人合唱团唱响一首首抗战歌曲,他的内心异常激动,“这些歌曲我以前都唱过或听过,但从未有过这样的大震撼,我想在现场的人们也一定会有更深刻的感受”。“观看这次阅兵,我有两次特别激动,第一次就是看了我们国家的武器装备。没想到、也根本没见过我们国家有这么好的先进武器装备。我们那时候打仗,起初是用砍刀和红缨枪,后来扛上了步枪,可有时还拉不开栓,有时候打不响。过去根本没有这么多武器,也没有导弹。那个时候如果有这种东西,那小日本根本就进不了中国。”“阅兵仪式上,我看到好多武器,如大坦克、导弹、战斗机等等,我们国家现在强大了,武器装备也先进了。这次大阅兵亮出了我们中国人民的国威,亮出了中国人民的气概,让人们见识了我们国家军队力量的强大。”提及武器装备,郝生荣老人发出啧啧赞叹。

郝生荣说,日本侵略中国,给中国人民造成极大的苦难。作为一名经历过抗战的老兵,他对日本侵略的暴行有切身的体会。“第二次特别激动就是,在9月3日晚上在人民大会堂的文艺晚会上,我近距离看到了习近平主席。”郝生荣说,“习主席特意把我们这些老兵邀请到北京参加大阅兵,让我特别感动,国家没有忘记我们这些抗战的老兵。”

支前模范邵生荣:国家强大了,看谁还敢欺负我们

9月6日,塞上绿洲右玉,蓝天白云。

虽然从北京到右玉路程较远,刚参加完胜利日大阅兵的86岁支前模范邵生荣却仍然精神矍铄、容光焕发。“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进京接受检阅已经过去3天了,回到家中的抗战支前模范邵生荣老人依然沉浸在激动之中。他的老伴儿说,这几天他经常不由自主地唱起国歌来。

他们是那个战争年代的见证者。他们浴血奋战、舍生忘死的感人故事,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好缩影。邵生荣出生于1929年,是右玉县白头里乡张化村人。年轻时干了半辈子革命,后又在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战场上奋战了半辈子。邵生荣11岁时,当上了儿童团长。当时抗战女英雄李林在右玉西碾头村一带开展工作时,曾在动员大会上对他说:“你是儿童团长,要站好岗,放好哨,小心顽固派和汉奸破坏捣乱。”“你长大以后,到平鲁东西短川、赵小村、米家庄一带找我。”正是英雄的谆谆教导让邵生荣坚定了革命信念,并为此奋斗终生。

“我一直在回想着进京这段时间的所有活动和场景,特别是9月3日在天安门前的受阅仪式,终生难忘。”谈到受阅感受,邵生荣老人说,此次受阅,他有三件高兴事,一是重新见到了当年的战友,大家都是当年的抗战老兵或支前模范,都是经历过九死一生的人,几十年后再次重逢,心情分外激动;二是见到了习近平总书记。邵老说,此次阅兵,总书记在百忙之中接见了大家,他感到十分高兴;三是亲眼看到了国家的富强。9月3日,天安门前,铁流滚滚、战鹰猎猎,着崭新军装的新一代人民子弟兵气势威武,令乘坐在4号受阅方队军用敞篷车上的邵生荣感到十分欣慰。“想当年,我们是靠地雷和手榴弹打日本的,因为装备差,付出了很多的牺牲。现在国家强大了、富裕了,我们也有了现代化的武器装备,看谁还敢欺负我们?”说到这里,邵老特别加重了语气。

“当然,我们要牢记战争,更要珍爱和平。”邵生荣说,在北京的时候,他经常想起当年那些一起战斗、流血牺牲的战友们,想告诉那些战友说:“你们的鲜血没有白流,70年了,国家和人民依然记着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我们的贡献。”邵老说,他牢牢记着总书记讲话中强调的“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体现了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体现了世界上维护和平、公理、正义的力量越来越强大,此次阅兵是对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极大鼓舞,对一切歪曲历史、妄图复辟的法西斯残余势力的极大震慑和打击。回到家中的邵生荣逢人便说在首都的受阅经历,他说:“我虽然老了,依然要为国家和人民做贡献,因为我是一名老兵!”

支前模范毛三改:太壮观了,咱们的士兵都是一条线

“我今年88岁了,能参加阅兵,接受习主席的检阅,我做梦都没想到。”距离9月3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结束已经3天了,毛三改还没有从喜悦和激动中清醒过来。

毛三改,今年88岁,太原市阳曲县杨兴乡吉营村人,10岁加入儿童团,14岁成为儿童团长,1944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她和妇救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无数次穿越枪林弹雨,为八路军、游击队前线送米、送面、送衣、送鞋,共筹集粮食3000余斤,洗军衣800多件,做军鞋300多双、缝制鞋垫1000余双、缝制慰问袋200多个,为支援抗战做出了突出贡献。

今年,她作为山西支前模范代表之一受邀到北京参加阅兵式,并作为第一方队中的一员受阅。“我年轻的时候扛过枪,打过仗,从来没有这么紧张过。我快90了,第一次参加阅兵。”接到去北京参阅的老人非常高兴也很紧张。后来,她了解到,她和其他支前模范是乘车经过天安门,老人才放下心来。

参加阅兵的人要提前到北京,8月20日毛三改就到了北京。她被安排在首都宾馆住宿,为了保证老人的健康和安全,阳曲县专门安排了阳曲县中医院的医生黄爱英全程陪同。在宾馆,每天有医护人员为老人体检,检测身体状况。每天吃完饭,黄爱英就陪同毛三改在宾馆的院子里走走。

8月23日,阅兵提前预演。因为考虑老人年岁太大了,由陪同人员代替老人参加预演。

9月3日,正式阅兵开始。早上8点半,老人们统一乘车。老人们所乘汽车,由大巴改装而成。没有顶棚,一共两列座位,每列有6个座位。一般一辆车上有10位老人,两位医护人员。这样的大巴车一共30辆,最前面是抗战老兵,中间是英烈家属,后面是支前模范。

阅兵开始后,毛三改所在的方队第一个通过天安门。“太壮观了,咱们的士兵都是一条线,咱们的武器都非常先进。”老人感慨地说。

○相关

导弹方队领队是咱山西河津人

本报9月4日讯 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上,诸多的山西元素让山西人骄傲,而还有一件事,似乎还很少有人知道——地空导弹第1方队领队、该师师长樊建荣就是咱山西河津人。

樊建荣是河津城区街道马家村人。这是他第三次参加大阅兵,国庆50周年、国庆60周年以及这次抗战胜利70周年,导弹方队的方队长、组织者和领队都是他。

9月4日,河津马家村樊建荣的父母樊正良和李自然接受了采访。

樊建荣生于1963年,自幼学习刻苦。1979年恢复高考后,考入太原理工大学,毕业后进入西安导弹学院,两年后分配到石家庄某部服役。他从基层干起,工作兢兢业业,一步一个脚印,直至担任北空某导弹师师长。在他的带动下,家里两个侄儿和一个外甥也相继参军入伍,保家为国。

今年71岁的樊正良,谈起儿子一脸的高兴,记者赶到时,老两口正在看电视里的阅兵重播节目。儿子参加这次大阅兵提前知道么?樊正良笑着说:“还真不知道,最近这几个月,打他的电话老关机,我就估计他有任务。我们家过去生活很苦,建荣能走到今天,都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他工作很扎实,每年过年都在单位值班,很少有时间回家。平日里经常给我们打电话,寄生活费。我们知道他忙,任务重,尽量不拖累他,让他在部队安心工作,保卫好我们的国家。只有国家安宁了,我们老百姓的日子才会好过。”

本版采写 本报记者 王也 张文举 王晋飞 胡增春

通讯员 辛泰 王日荣 李敏 吴晓征 贺武军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