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筑梦新家园:给群众一个安全的家

筑梦新家园:给群众一个安全的家

在大河镇移民搬迁小区里,陈友音坐在制鞋厂宽敞明亮的厂房里,飞针走线,上着鞋底。

开栏语:这是一次新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大搬迁,计划历时10年、投资逾千亿元,搬迁规模与人数超过三峡库区移民的2倍。这是一次人类主动顺应自然规律的历史决策,也是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进军。299万人口大迁移, 资金的紧张、土地的紧缺,如何协调解决?面对百万人口的生活生计问题,如何让他们“搬得出 稳得住 能致富”?《今日点击》推出十集国庆特别节目《筑梦新家园》,追寻陕西百万移民搬迁的历史进程,详尽解读搬迁背后的曲折故事,生动记录重建新家园的心路历程,全景展现移民搬迁的巨大变化。

陕西农村网-陕西农村报讯(西部网 陕西广播电视台《今日点击》记者 孙增胜 侯强)在生态脆弱、灾害频发的陕南秦巴山区和陕北土石山区,大自然不时地以它自己的方式威胁着人们的安全。如何应对再燃灾害威胁,在陕西省实施大规模的移民搬迁工程中,全省上下形成共识,那就是顺应自然规律、远离灾害源头,才是治本之策。今天的《今日点击》国庆特别节目请收看《筑梦新家园》第二集《给群众一个安全的家》。

自然灾害频发家园受到威胁

今天我们要说的两位主人公一个是来自安康秦巴深山的陈友音,一个是住在陕北延川黄河附近的土石山区的贺玉梅,相隔上千里,两人本来没有任何的交集,但因为家园受到共同的威胁,让他们的生活有了相同的轨迹。

8年前,陈友音从大山深处的娘家嫁到了安康市汉滨区大河镇流芳村。虽然也还在大山里面,但是陈友音已经觉得很满意了,因为,跟娘家比起来,这里毕竟离公路近了不少。

安康市汉滨区大河镇流芳村村民陈友音:从这儿走到公路,差不多要走半个小时,而从我娘家走到公路边,差不多要两个多小时才能到。

对于秦巴山区的人来说,从家到公路的距离,是衡量生活幸福的一个重要指数。然而,嫁过来后,陈友音发现,这个距离公路不远的新家并不安稳。

安康市汉滨区大河镇流芳村村民陈友音:每次下雨都被洪水冲过,所以晚上睡觉都担心受怕的。

除了洪水,大山之中还暗藏着泥石流、山体滑坡的危机,而像这一类灾害易发区占到陕南地区总面积的50%以上。陈友音家的老房子建在一处山崖下,每到下雨,山洪直泄而下,冲到了她家房子的后山墙上。

安康市汉滨区大河镇流芳村村民陈友音:每次下大雨的时候,这就冲过几次。

记者:冲到哪儿了?

陈友音:就冲到这个地方,冲过以后,我们都把这里维修好了。

记者:这是后来补修的?

陈友音:这是全部补修的。

在延川县延水关镇冯家崖村,70岁的贺玉梅老人也经受着和陈友音类似的熬煎,全村90户人就住在这个近似悬崖的山坡上,除了吃水要靠牛车从山下往山上拉之外,冬暖夏凉的土窑洞也住着不踏实了。由于年代久远,加上这几年雨水多,冯家崖村背靠的山体走形,许多人家窑洞开裂。

记者:都开裂了缝了?

延川县延水关镇冯家崖村村民贺玉梅:缝子,你看都统统地泥了的。

记者:这上面都是用泥糊住的?

贺玉梅:啊,泥糊的,不糊的话,漏土漏的不能住。担心呢,黑天白天也怕呢,就怕塌么,把我塌里面了。

陈友音所在的流芳村一共只有八户人家,由于受不了山洪的侵扰,5年前,其他七户都陆陆续续自己搬到了离家三公里之外的公路边。就在陈友音也准备搬家时,4年前,她的公公跟丈夫突然接连去世,留下她孤单一人拉扯两个上学的孩子,根本无力盖房搬迁。为了安全,2012年,陈友音带着两个孩子,来到离家15公里之外的大河镇,租住在镇上的民房里。

安康市汉滨区大河镇流芳村村民陈友音:我之前就租的这个房子,十五个平方,而且那个房租一年两千块钱。

在陈友音离开家乡,漂泊在外的日子里,峭壁上的冯家崖村危险窑洞也越来越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有能力的,都把老人接走了,村子里剩下的人越来越少。为了安全,4年前,贺玉梅老人的儿子在山脚下搭建了两间彩钢房。

记者:你当时为什么不自己盖这个房子呢?

贺玉梅的儿子冯向忠:当时我没有那个能力,再一个就是我们的地,有种植的权利,没有盖房子的权利。

移民搬迁给群众一个安全的家

在陕西省,跟陈友音和贺玉梅有类似遭遇的人不在少数,受恶劣自然条件的制约,他们不仅仅安全没办法保障,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更是困难重重。就在他们最为困难的时候,陕西省启动了“移民搬迁工程”,从2011年开始,按照移民搬迁与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位一体”的思路,把受自然灾害威胁严重、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的群众搬迁安置到安全、宜居、宜业的浅山和川道地带,准备用10年时间,搬迁群众299万人。

安康市汉滨区扶贫办副主任王治成:对确实有困难的集中安置户,每户最大面积不超过125平方米,危困户和特困户,每户不超过60 平方米。集中安置,每户补助4.5万元,特困户和危困户,每户补助5.5万元。

四年时间,从陕北的黄河沿岸到陕南的秦巴山区,一栋栋高楼在拔地而起,一个个移民安置小区遍布山川大地。村民们终于告别了困扰多年的危房,搬进了新居。

延川县农民:我们以前农村最好的房子是普九时候学校盖的房子,现在,咱们农村最好的房子就是移民搬迁房。

不知不觉中,陈友音成了这项浩大工程率先受益的人群。2013年,由当地政府主导修建的“陕南避灾移民扶贫搬迁小区”一期工程在大河镇中心地段建成,符合搬迁条件的陈友音当年就搬了进来,而因为她又是特困户,还享受到了更多的优惠政策。

记者:这个面积有多大?

安康市汉滨区大河镇流芳村村民陈友音:50来个平方。

记者:50多平方?

陈友音:啊。

记者:你住进来一共花了多少钱?

陈友音:一万五千元。

而此时,延川县冯家崖村的贺玉梅老人也搬进了新家。这是延川县为他们村整体搬迁修建的新房,每户两间,64平方米。尽管房子才竣工,但贺玉梅老人就迫不及待地搬了进去。

贺玉梅的儿子冯向忠:我们出了两万多块钱。

记者:两万多块钱?

冯向忠:啊。

记者:如果要你自己盖呢?

冯向忠:自己盖,盖不起来。

九月底的陕南,阴雨绵绵。在大河镇移民搬迁小区里,陈友音却不再担心了,她坐在制鞋厂宽敞明亮的厂房里,飞针走线,上着鞋底。陈友音所住的金仓小区是汉滨区北部山区最大的“避灾移民搬迁”小区,已安置了605户2600多人,镇政府在小区里扶持建了四家制鞋厂,专门用来安置剩余劳力。陈友音的两个孩子在镇中学上学,她平时除了给孩子做饭,就到制鞋厂上班,月收入1800元。

安康市汉滨区大河镇流芳村村民陈友音:我连做梦都没想到,我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有了房子有了工作,下雨不发愁了,生活还有着落。

而延川县冯家崖村的贺玉梅,自从住进新搬迁的家里以后,晚上睡觉再也不用害怕了,可以放心地睡一个安稳觉了。

延川县延水关镇冯家崖村村民贺玉梅:这里水也方便,走路也方便,不用人煎熬了,住上面长期都睡不着,这下来能睡着了。

记者:在这儿能睡着了?

贺玉梅:啊,能睡着了。

避灾避险,移民搬迁,陈友音和贺玉梅他们在迁徙之中寻找着安全的家园,如今这个梦想终于实现了,而过去一直陪伴他们的贫困帽子也在逐步甩去,安稳、富足的生活似乎越来越近了。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