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乡情乡恋--刘存锁诗集《季风啮痕》读后感

张旭升

泾川历史悠久,曾有过西王母、穆天子的历史传说,以及唐朝大诗人李商隐不朽的诗作,这为泾川故土奠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社会在变迁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尤其是在物欲横流的当今,作为诗人的刘存锁依然听凭缪斯的召唤,把写诗当成了一种责任,一种荣耀,在繁杂的事物当中,找一处僻静的场所静静思考,呕心沥血书写着泾川的人和故事。

刘存锁已到知天命的年龄,而他的心是年轻的,激情澎湃,思维敏捷,活跃,一写就是三十余年,不管是在乡下,还是在城里,他总是笔耕不辍,诗作就像成熟的庄稼,颗粒饱满,给人喜悦。

刘存锁的心是属于故乡的,才有了他乡情乡恋的情结。在他的诗里,我们看到了《泥腿子的乡亲》“伴多少场春雨/伴多少次冰霜/你活着/注定要接受春的温暖和冬的刺骨/一夜的泪水能够打湿旱地。”这是乡亲们真实的生活写照,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下,艰难地生存。但乡亲们再苦再累,流汗流泪也不舍弃土地,而是投入了更大的气力和精力,最终获得了回报。“装满麦子的蛇皮袋/捆紧了幸福/累困的村妇/睡在麦子里(《上场的麦子》)。这类诗还有《乡情在舌尖上飘动》:“日子的光芒/晃动在刀尖上/奶奶把舌尖上的馋/写在案板上/清淡的日子/从刀尖上溜走。”“刀尖”用词准确,传神,富有震撼力。刘存锁对麦子情有独钟,赋予的感情也多,这不只是因为泾川是陇东粮仓,而是人们对粮食倾注了太多的期望。因此,面对丰收的景象,他比农人更喜悦:“一曲信天游举在头顶/捧在手心/扛在肩头/伴好景/五黄六月里狂奔……”

《城市朦胧了村庄》,应该属于“另类”的诗,语言沉重,压得人喘不过气,一连串的痛和累贯穿全诗,但很写实,道出了诗人的真言。“村庄有了城市穿越的痛/城市有了村庄驻扎的累/父亲拖着弯曲的小径/把铜铃样的豆子送进车间/小妹把沉重的汽车卸在河边……”对比强烈,相互的撕扯,遍体鳞伤。城市快速发展,扩容,农村城镇化,彻底改变了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田园式的生活方式,机器时代,信息时代不可避免地取代人们旧有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如果不能尽快适应,就会被淘汰,这个转型过程自然是沉重的,疼痛的。这首诗意在表达诗人以及农人对土地的关切与留恋,揭示了城市发展与保护耕地的矛盾和繁杂心情。

刘存锁对四季的描写着色多而富有诗意,几乎所有的诗都烙有季节更替的痕迹,正好契合了《季风啮痕》书名的寓意。他的诗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有春天的萌动,夏天的收获,秋天的相思,冬天的静谧。如他写了《春韵已满泾河川》,《初冬的乡野》,《秋晨》,《夏日的瓜园》等等。

他对当地的民俗民风有较深的研究,将瑶池遥远的古屋拉近我们的视野,还原了远古西王母的传说。他崇拜古人,就像泾川人崇拜西王母一样,赋予她神和智慧的内涵。他热爱泾川,很多诗作都是写泾川的地名,建筑,农村,工厂,广场等等,读起来非常亲切,就像读他自己。如《回中降西王母情》,《杨柳湾》,《静夜下的工业园区》,《又闻荷包香》等等。月亮一样的饼子,绿里透红的辣椒,卷有辣椒面的煎饼,这些写进诗里的“食物”,让我们品味到乡风乡情的淳厚,勾起思乡之情。

刘存锁有一颗公仆心,字里行间闪烁着为民服务的真诚。他是基层部门领导,但没有一点官架子,行走于乡下,田间地头,关注土地与粮食的生长,收获。他写基层的法官,写高考,写唢呐手,充满真挚情感。他的诗歌就像泾川的山塬、柳树、河川,看似朴拙,却蕴藏着旺盛的生命力。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