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3万军队尸横遍野,又来50万,铁血朱棣不理却千里奔袭蒙古

3万军队尸横遍野,又来50万,铁血朱棣不理却千里奔袭蒙古

【图:李景隆】

朱棣起兵后,朝廷当然不肯坐视不管。皇帝朱允炆在建文元年(1399年)8月派长兴侯耿炳文为征虏大将军,并且派驸马都尉李坚、宁忠一起到前线,率三十万部队讨伐朱棣。“征虏大将军”是明朝统军将领的最高荣誉,当年也仅有徐达、冯胜、蓝玉三人被授予这一荣誉。由此可见建文帝对耿炳文的重视程度,他希望借助老将的威名,一举击败朱棣。

尽管朝廷动用了大量部队,但一直是被朱棣牵着鼻子走。因为他们不知道朱棣下一步会向哪里进攻。

耿炳文的大军走到真定,驻扎在滹沱河南北两岸。先锋九千人抵达雄县。潘忠、杨松驻在鄚州。朱棣乘他们立足未稳,夜晚率部队度过白沟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下雄县城池。打了第一场漂亮的阻击战。

紧接着,朱棣又在月漾桥设伏,智擒潘忠、杨松,攻陷鄚州。打了第二场胜仗。

就在这时,耿炳文的部下张保来投降,说:“朝廷大军号称三十万,其实先来了十三万。分别驻扎在滹沱河两岸。”朱棣不想和北岸的部队交锋,就偷偷将张保派回去,散布谣言说:“朱棣的大军马上就要过来了。”匆忙之下,耿炳文中计,让部队全部渡河北上,结果被埋伏在这里的朱棣和张玉、谭渊等部三下夹击,一时间,尸横遍野,踩踏死伤者众多。副将李坚、宁忠、顾成等人都被朱棣依次擒获,歼灭耿炳文部三万余人,第三次成功击溃朝廷的围剿。李坚坚决不投降,被杀。宁忠、顾成等人甘愿投降,被重新任命任职。

3万军队尸横遍野,又来50万,铁血朱棣不理却千里奔袭蒙古

【图:耿炳文】

遭遇如此败绩,耿炳文不但觉得耻辱,更害怕朝廷怪罪,因此故意隐瞒前方战况。那知道被朱棣乘机利用,偷偷将前方战况添油加醋地传播到南京。

朝廷震惊!皇帝恼怒。立刻下令撤换了耿炳文的职务。委派曹国公李景隆重新担任“征虏大将军”,部队人数也增加至五十万。

这个李景隆,朱棣根本不放在眼里。

李景隆,1369年出生,比朱棣小9岁,是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之子,袭父爵封曹国公。这人虽然特别爱读兵书,但朱棣了解他,他就是个纨绔子弟,非但不懂用兵,还特别傲气,是个外强中干的家伙。不过是个继承了父亲爵位的草包而已。

李景隆大军一到,驻扎在河间。

3万军队尸横遍野,又来50万,铁血朱棣不理却千里奔袭蒙古

【图:永乐皇帝的皇后徐锦曦之父——徐达】

朱棣派人侦察后大笑,说:“兵法有五败,这个草包全占了。他们不败是不可能的。”

朱棣分析的五点如下:

1、军纪不明,缺少威严。管理部队是相当具体的事情,可李景隆完全按照自己的个人喜好行事,所率领的部队好多是耿炳文的残部,还有很多是临时集合起来的杂牌军,李景隆不是首先整顿部队纪律,而是急于取悦皇上,准备不足,这的其一;

2、气候不适应。李景隆率领的多是南方的将士,穿衣单薄,根本无法适应北方九月份的寒冷气候。此时北平的天气不但多风,而且夜里已经有了寒霜。这是其二;

3、粮草短缺。经过侦察,朱棣得知,李景隆部队马匹无草料,士兵无粮食的情况普遍存在。或许有人认为,既然朝廷用兵,从最近的地方政府筹集军粮,或许能解决这个问题。要知道,朝廷是仓促应战,对形势严重估计不足。另外,一次动用五十万军队,消耗是个很大的问题。这是其三;

4、求胜心切,不考虑危险。李景隆之所以忽然被扣上“征虏大将军”这顶官帽,主要是因为前任耿炳文三战三败。可以说他是踩着别人的肩膀升迁的。他只看到了威风八面的大将军职衔,没有估计到,打了一辈子硬仗的耿炳文都不是朱棣的对手,何况他这个毫无经验的年轻人呢。当时李景隆只有31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李景隆领兵出征,一是仗着人多,有五十万军队给自己撑腰,二是为了讨好皇上朱允炆,不能知己知彼。

5、刚愎自用,听不进劝告。李景隆带领的部队中,不乏久经沙场的老将,但他听不进老将们的劝说。从心里看不起这些老人。认为他们刚刚打了败仗,是没有资格来指点自己的。他相信靠自己熟读的兵书,对付一个朱棣足够了,犯了骄兵必败的大忌,这是其五。

摸清楚李景隆的这五点情况后,朱棣心中已经想好了对策。他再次牵着李景隆的鼻子,将这头硕大的“老牛”牵进了自己的圈里。

此时的朱棣,已经夺取了攻取了北平以北的居庸关、怀来、密云和以东的蓟州、遵化等大部队地区,可他知道,李景隆虽然草包,但只要自己不动,他是肯定不会进攻的。于是决定诱李景隆上当。因为,朱棣虽然看起来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却一直有一块心病未除,那就是宁王朱权。

宁王朱权是朱元璋第十七子,齿序第十六子。“齿序”,就是按照年龄大小排序。早在宁王出生的前七年,已经死去了个九哥朱杞。

远在大宁(今内蒙古宁城西)的宁王朱权,所领导的“朵颜诸卫”,多为蒙古骑兵,骁勇善战,号称“带甲八万,举车六千。”这是多么强大的一股势力啊。朱棣心里明明白白。如果自己一味朝南方进攻,宁王如果从北方率领着这八万部队,端了自己的老窝,那可真是要了他的命。要知道,自己当初只率领八百勇士就夺取了北平九门,如果是八万人,危险可想而知。目前只有将李景隆牢牢拴住,才能争取时间去解决大宁。

于是,九月,朱棣接到江阴侯吴高率辽东兵围困永平(今河北卢龙)时,算定自己出兵援救永平,李景隆毕竟会乘机进攻北平。如果能将李景隆困在北平,等自己争取宁王之后,再来处理李景隆,就是小菜一碟。

事情果然如朱棣所料,当朱棣派兵援救永平城时,吴高弃城而走。

3万军队尸横遍野,又来50万,铁血朱棣不理却千里奔袭蒙古

【图:朱棣和皇后】

李景隆果然上当,认为这是难得的好时机,立刻率军攻打北平。

朱棣走之前,已经和姚广孝商定了对策,安排大儿子朱高炽为一把手、姚广孝、金忠、顾成等人辅佐留守北平,并一再告诫朱高炽说:“李景隆来,只宜坚守,不能出战。”

为了彻底迷惑李景隆,朱棣还故意撤去了芦沟桥的守兵。——这是抹了毒药的诱饵,鱼儿还真的就咬钩了。

李景隆听说朱棣率军赴援永平,就率师于十月直逼北平城。经过芦沟桥时见无守兵,禁不住欢喜地说:“不守此桥,我看朱棣是无能为力了。”

这时,朱高炽在北平城内严密部署,拼死守城。李景隆的军队则号令不严,指挥失当,几次攻城皆被击退。

尤其值得一赞的是,朱高炽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守城的过程中,他不但听取姚广孝等人的意见,还每件事都请示母亲徐锦曦,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外祖父徐达身经百战,母亲出身将门,一定有着非同凡响的见识。

朱高炽身材比较胖,行动不便,性格温和,但他意志坚定。要不朱棣也不会将守城这么重要的位置交给他。

3万军队尸横遍野,又来50万,铁血朱棣不理却千里奔袭蒙古

【图:朵颜三卫当时形势图】

徐锦曦果然继承了父亲徐达的军事天才,她陪同儿子一直守护在城门之上,并且她还发动全城的妇女一起出动,到城头扔石块、扫帚、棍棒砸打攻城的士兵。

攻城的军队,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抵抗。这帮妇女虽然攻击能力有限,可她们的行动却最大限度地鼓舞了守城将士的士气。官兵们见燕王妃都亲自守城抗敌,纷纷拼死激战,与李景隆的部队陷入了僵持阶段。

当然,大明朝的作战部队并不都是吃软饭的,都督瞿能就率领着一千多人的敢死队杀入西边的彰义门,城墙一时倒下一个很大的豁口。但让瞿能失望到极点的是,李景隆并没有及时指挥部队增援自己,眼看着弟兄们一个个倒下,眼睁睁看着朱高炽的人将豁口堵上。瞿能只好望天长叹。

原来,李景隆见瞿能攻破了城池,嫉妒心理开始作祟,才故意不派人支援,怕他抢了头功。因为在李景隆心中,城池是迟早要攻破的。而这个攻破的功劳,谁也不能抢了去。

哪知道,当天晚上,气温突然骤降。朱高炽抓住难得的机会,命令军士大量往城墙上泼水。

一夜之间,北平城被厚厚的冰包裹得严严实实。

第二天一早,李景隆派人来进攻时,滑滑的城墙,攻城梯放上去一滑就倒,根本无从下手。

呼啸凛冽的北风刀子一样刮来,衣装单薄的士兵们蜷缩着手脚,再也无心恋战。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