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闻所未闻!朝廷重臣集体罢工,这事竟发生在慈禧太后统治时期!

作者:金满楼

咸丰驾崩后,遗命“八大臣” 辅政。这八人,即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户部尚书肃顺、额驸景寿、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

就当时情形而言,载垣、端华、景寿、肃顺四人为皇室远支宗亲;载垣、端华还是两朝元老,他俩既是道光临终时的顾命大臣,又有辅弼咸丰之功;

景寿为道光朝的六额驸;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四人本为军机大臣,这个安排倒也还算正常。

八大臣中,载垣的地位最高,其祖上即康熙的十三阿哥胤祥。

胤祥在雍正朝最得信任,因而在清初的八大“铁帽子王”之外,又增加了一个世袭罔替的怡亲王(即新的“铁帽子王”),载垣便是胤祥的五世孙。

道光五年(1825年)载垣世袭怡亲王后,受到道光的重视并在其去世时被任命为顾命大臣;咸丰朝时,载垣同样是位高权重,并继续得到咸丰的重用。

不过,咸丰在热河龙驭归天时,载垣已经年老,八大臣虽然以他为尊,但具体的筹划反以当时年富力强的肃顺为核心。

咸丰崩逝后,载垣等赞襄政务八大臣颁发咸丰遗诏,并为小皇帝载淳拟定了“祺祥”的新年号。

“祺祥”二字出自《宋史.乐志》:“不涸不童,诞降祺祥”,所谓“不涸”,即河流通畅;所谓“不童”,即草木繁盛。

“不涸不童,诞降祺祥”,呈现的是“欣欣向荣、吉祥如意”的景象,这个年号应该说是不错的。

至此,皇帝驾崩后的乱象重新归于平静,大清帝国似乎又重新走上了正轨:

皇位已经平稳地交接到小皇帝载淳手中,符合正统,世人无议;大行皇帝咸丰临终授命的八大臣,载垣、端华、肃顺等人也走马上任,继续维持着朝政的正常运转。

然而,这时的热河看似平静,但平静的下面,却随时可能掀起滔天的巨浪。

闻所未闻!朝廷重臣集体罢工,这事竟发生在慈禧太后统治时期!

恭亲王奕訢回京后,在其授意下,内阁大学士周祖培让时任山东道监察御使的门生董元醇写了一篇《奏请皇太后权理朝政并另简亲王辅政》的奏折,这也成为政变的第一声号角。

在这份奏折中,董元醇提出两个极为重要的建议:

一是皇帝年幼,国家又在危难中,皇太后理应出来权理朝政,左右不得干预;

二是从亲王中简派一二人辅政,防止皇权旁落。

董元醇只是个小棋子,这个奏折也只是棋局的开始而已。奏折的意思很明显,就是为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和恭亲王奕訢辅政而造势,并以此来试探一下八大臣的态度。

果不其然,董元醇的奏折到达热河后,当时就像是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将两派政治力量的矛盾完全暴露无遗。

看过董元醇的奏折后,八大臣立刻暴跳如雷:这等于是把权力从八大臣手里剥夺,转移到太后和亲王的手中;这等做法,完全是和咸丰的遗诏对着干,和八大臣对着干!

难道这个董元醇吃了豹子胆了,竟然敢置清朝祖制与大行皇帝遗诏于不顾,把自个脑袋往阎王爷那里送?

要知道,清朝历来严禁后妃、太监乃至亲王干政,敢在奏折中公开提议让太后垂帘听政和亲王辅政,这岂不是找死吗?真可谓“是可忍,孰不可忍!?”

闻所未闻!朝廷重臣集体罢工,这事竟发生在慈禧太后统治时期!

令肃顺等人感到震惊的是,董元醇这个公然违抗先帝遗诏的折子竟然被慈禧“留中不发”。心急火燎之下,八大臣立刻责成某军机章京拟定批驳董元醇奏折的谕旨。

初稿拟好后,八大臣之一的焦佑瀛觉得此稿语气平和,言辞不够激烈,于是自己亲自捉刀一篇,其中对董元醇请求“皇太后垂帘听政和亲王参政”的建议用八个字大加批驳,即“是诚何心,尤不可行”。

文末,焦佑瀛要求对董元醇严加惩处,以儆效尤。

其他七大臣读后,交口称赞,不料此稿上去后,慈禧仍旧不予理会而将折子“留中不发”。

当时的慈禧很冷静,她有意将董元醇的奏折“留中不发”,即表示对这个奏折很重视;同时,她又以此来试探一下八大臣的反应。

果然,八大臣这下坐不住了,他们竟然不顾君臣礼节而向两宫太后反复催要,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被逼无奈之下,两宫太后抱着小皇帝于八月十一日召见八大臣,但她们却要求将董元醇的奏章交由群臣共商。

八大臣当然不是傻子,岂肯轻易答应!

随后,两宫太后和八大臣展开激烈的论辩,当时场面极其紧张:

只见郑亲王端华满面怒容,言辞激烈,根本不把两宫太后放在眼里;军机大臣杜翰出口不逊,公然顶撞,口口声声称不能奉命;

肃顺更是含讥带讽,轻蔑有加,称两宫太后不过是内宫中侍奉皇帝的女子,怎懂得什么军国大事?!

闻所未闻!朝廷重臣集体罢工,这事竟发生在慈禧太后统治时期!

可以想象,此刻殿中的气氛是如何的火爆,两个女人如何能说得过八个男人,每次她们说出一句话,八大臣便用八句话盖过她们细小的声音。

在若大的殿堂中,八个壮硕男人声震殿瓦的咆哮声把6岁的小皇帝载淳吓得哇哇直哭,他一头钻进慈安太后的怀里,连裤子都尿湿了。

颇值得注意的一个细节是,小皇帝找的不是亲生母亲慈禧太后,而是慈安太后!

吵到最后,肃顺等人干脆拂袖而去,他们公然宣称:“今后请太后看奏章已是多余!

八大臣离去后,两个年轻的太后被气得两手发颤,浑身发抖,眼泪哗哗直流。

第二天一大早,八大臣更是变本加厉,他们不等宣召便直接入宫与两宫太后大吵大闹,强烈要求下发批驳董元醇的谕旨。

在要求被拒绝后,八大臣采取了更加极端的手法——以“搁车”相威胁。

所谓“搁车”,那就是对应处理的奏章置之不理,同时也不向太后移交,实质上就是政治罢工,让朝政瘫痪。

这一天,两宫太后发下文件,怡亲王载垣将之丢在一边,说:“不定是谁来看呢!”

八大臣的这种做法,在历朝历代都是罕见的,这一严重的政治事件也为他们后来的被严惩埋下了伏笔。

在慈禧眼里,八大臣至多不过是辅弼朝政的臣子,最高权力仍掌握在小皇帝之手;而在皇帝年龄尚小、不能亲政时,理应由两宫太后代为掌握。

但肃顺等人却认为,他们是受先帝咸丰之命全权辅弼小皇帝的,先帝遗诏具有不可动摇的合法性和权威性,他们只对小皇帝负责而不必顾及他人,只要军国大事处理妥当,即无愧于先帝的托孤重任。

换言之,谁要是反对这一制度安排,谁就是反对遗诏,反对先帝。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双方就这样一直僵持着,八大臣沉着脸,一面任由僚属将文件送进而绝不拆阅,一面任凭两宫太后反复催要也毫不理会。

事实上,他们就是要用这个手段来向两宫太后表明:

朝政实际上掌握在八大臣的手中,两宫太后和小皇帝不过是个象征;要不听从他们安排的话,国家机器就甭想运转下去!

闻所未闻!朝廷重臣集体罢工,这事竟发生在慈禧太后统治时期!

在内宫,两个太后也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慈禧决意抗争到底,决不退让;慈安则劝她暂时忍耐,一切等回到北京再说。

听了慈安的话后,慈禧思前想后,她发现当时的热河已完全被肃顺一党控制,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慈禧最后只能服软,不得不把八大臣拟定公开批驳董元醇的谕旨下发。

直到这时,肃顺等人才言笑如初、照常办事——嘿嘿,这两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女人,就凭你们,还想和我们八大重臣斗?

在这次的斗争中,八大臣大获全胜,两宫太后灰头土脸,蒙受了重大羞辱。

挫辱之后,慈禧想起了奕訢的话:“一切等回北京再说!”

这时的她,心中的万丈怒火才逐渐平息,脸上也再次恢复了平静,决不在八大臣面前流露出任何的不满。

“搁车”事件后,两宫太后仍旧每天召见八大臣并如原来一样批阅各地的奏折,中间似乎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

从后来事实看,在危险重重的热河,慈禧与慈安以退为进,以时间换空间,也不失为一步好棋。(节选自金满楼:《女人当国:慈禧太后与晚清五十年》,中国工人出版社2015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