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关爱留守儿童,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经济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升,但在这些繁荣现象的背后,也有一些危机问题日益凸显,“留守儿童”问题就是其中之一。为了提升后代的生活质量,大多数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从而产生了留守儿童这个群体。经过时间证明,留守儿童群体的生活、心理尤其教育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关系到农村儿童的健康成长,更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为调查我省留守儿童教育情况,由石家庄爱在行动爱心公益组织主办,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河北师范大学商学院组成的志愿者利用暑期时间,以石家庄市赞皇县院头镇南峪村为中心,对附近200余名留守儿童进行志愿教育。南峪村位于赞皇县最南边,地处山区,距离赞皇县城22公里,交通不便,教育资源困乏,经济落后,学校教学设施差,教室没有标准的桌椅和黑板,窗户破损,电线裸露,房屋漏雨,教室闷热潮湿。我们通过问卷调查、走访调查的形式进行相关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关爱留守儿童,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留守儿童突出问题及个例分析

品行问题。在众多的留守儿童中,有一个孩子走进了我们的视线,他叫郭昕龙,10岁,是一个男孩。一段时间的相处之后,我们发现他是一个在品行上存在一定缺陷的孩子,比如爱贪小便宜,下课后老师要求上交的铅笔从未上交;随手拿走别人的物品,支教期间先后出现了拿走老师的钥匙以及同学的手机问题。昕龙不喜欢和老师们交流,我们从别的学生那里了解到,他的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妈妈是一个不懂事理的人,我们也偶然得知因为他的调皮不服从管教,学校老师对于他早就已经不闻不问。我们曾经尝试与昕龙的母亲进行交流,但不幸的是,他的母亲并没有意识到昕龙身上的这些问题,甚至在我们告知这些情况之后,母亲还是一味地包庇自己的儿子。在众多的留守儿童中存在着很多向昕龙一样的孩子,他们或许试图通过调皮犯错这些不合适的手段方法来引起家长和老师的关心和注意。然而家长对孩子的疏于管理和学校老师的漠不关心最终造成了孩子身上的系列品行问题。古语有言“人之初,性本善”,亦有俗语“人之初,性本恶”,孩子的品行本来就是应当在不断地修正过程中培养的,父母与老师是帮助孩子进行认知错误和改正错误的重要角色。在交通、信息相对闭塞的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刻不容缓,而与此同时对孩子父母的批评和教育也不容忽视。

自立问题。在这一问题上,我想举一个正面的例子。相对于处于父母爱护之中的一般儿童,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祖辈年老体弱,留守儿童的自理能力较强。在我们进行的160份问卷调查中,年龄处于6--10岁的孩子中,高达90%的学生平常会帮助爷爷奶奶做家务,其中包括做饭洗衣等日常家务。在我们接触的孩子中,尤其一名叫郝博晗的孩子最为突出。我们观察到,郝博晗平常在课堂上表现活跃,主动积极的帮助老师管理班级事务以及其他与工作相关的事情,每一项事物都处理的井井有条。根据郝博晗自己反映,他之所能够如此,是因为家庭生活中经常需要他这样做。而据同学介绍,郝博晗在学校的人气非常高,是同龄人甚至高年级学生中的“孩子王”。自古英雄出少年,小小年纪竟有如此魄力和影响力,这让我们惊讶不已。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分析,我们发现,父母外出打工,由祖父祖母照顾的家庭环境让小博晗相较于同龄孩子更早的承担了家庭事务和责任,无形之中锻炼了他的意志、耐心程度、反应能力、应急能力以及关心他人的能力,增加了他的生活经验;而从小受到淳朴民风影响的生活又让小博晗养成了热情关怀他人、真诚帮助和他人的优良品格;对读书的热爱让小博晗能居于大山而知天下事;与父母团聚的愿望又激励着他更加努力学习,争取走出大山。小博晗的经历告诉我们,留守儿童的生活虽然普遍缺少父母地教育与呵护,但只要祖辈引导得当,乡亲们能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没有父母的生活环境同时也是锻炼孩子自理能力的一个良好的契机。如果我们能够在学校以及家庭的教育中引导孩子们去感受爱,并以此来填补他们确实的父母之爱,每个留守儿童都有机会成长为向小博晗一样自立自强的好孩子,而不是街头巷尾打架斗殴的不良少年。他们爱的世界被迫无奈地少了一扇窗,那就应该由学校和社会一起去打造一扇门,让他们获得更多的爱和阳光。

性格问题。在为期14天的支教过程,实践队员通过和学生们的接触了解,并在随后与我们的社会调研数据结果相对应,我们发现在我们调查的留守儿童中有72.8%的孩子在与别人出现矛盾之后不愿与老师和家长交流。由于留守儿童缺乏与父母的有效交流与沟通,父母双方或单方因为家庭的经济原因外出打工,爷爷奶奶之间的隔代照料容易造成孩子的“亲情缺失”,一方面祖辈的思想观念与孩子有明显的年代差异,且爷爷奶奶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无法在学习上为孩子提供指导与帮助。另一方面,即使双亲有一方留在家中,留在家中的父亲或母亲一个人承担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农活,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成长,孩子同样很难得到完整的教导。绝大多数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是希望孩子能得到更好的学习生活资源,但往往事与愿违,“亲情缺失”对孩子造成的消极影响是巨大的。孩子在这种状况下,没有父母的管教很容易在行为习惯上产生消极变化,且难以及时得到纠正,影响了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在第一天的实践调研中,我们曾去过郝慷慨小朋友的家中,郝慷慨的家庭条件并不是很好,家里的屋子是那种最简单的土石结构,房间没有多余的装饰,一个旧绿色的沙发和床横在屋里,之所以在这里提到郝慷慨,是因为在整个的调研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郝慷慨性格内向,不喜与人交流,有些自闭。慷慨的奶奶曾给我们展示郝慷慨的满分试卷,慷慨对于试卷的满分并没有让任何情绪的波动,我们的实践队员试问郝慷慨“你拿到这张试卷后你最先和谁分享这个好消息?妈妈,奶奶还是老师?”慷慨的回答出乎了大家的意料,慷慨说他谁都没告诉。奶奶告诉我们,这张满分试卷是在帮慷慨整理书包的时候才发现的。之后,通过和郝慷慨奶奶的沟通了解,我们得知慷慨的爸爸在外打工,很少回家,慷慨的妈妈存在有精神障碍,慷慨从小跟着奶奶生活,而奶奶的文化水平不高,年龄与观念上的巨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对郝慷慨的成长造成影响,与奶奶之间的隔辈交流,直接导致了慷慨的自闭与不愿交流。隔辈的监护照料,是慷慨性格内向的主要原因之一。

关爱留守儿童,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 在支教过程中,一对姐弟也同样的吸引了大家的注意,这里我们先称之为“好事”姐弟。姐弟俩住在亲戚家,亲戚家奶奶同时照顾5个孩子,他们的父母在外打工。

最先认识的是姐姐佳琪,在最开始的认识交流时,佳琪表现的很害羞,不爱说话,常常以笑来回答我们的问题,所以给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不太爱说话的小姑娘形象,但这一印象在认识了她的弟弟之后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佳哲刚上一年级,比姐姐小六岁。暑期的国学支教课程的第一天,姐弟俩一块来的学校,还未进校门,便已与另一孩子发生冲突,把另一孩子气哭赶出学校,之后几天姐弟俩问题不断,一直在欺负其他的孩子,这也是我们在这里以“好事”姐弟称之的原因,印象极为深刻,大多数的冲突原因都是因为弟弟,弟弟很喜欢欺负别人,而佳琪则是保护弟弟不受欺负,佳琪五年级,个子也高,导致受欺负的孩子委屈却无力反击。或者因为姐姐的庇护,佳哲总是有恃无恐的找麻烦,几次找佳哲谈话,佳哲对于无论批评还是劝说,统统一言不发,头低下,眼泛泪花,认识不到自己错误,放学下课又叫来他的妈妈,不分缘由的把受欺负的孩子大骂一遍,不听老师们的解释。孩子们说,佳哲佳琪的妈妈一直是这样的脾气,不分缘由,暴躁。佳哲和佳琪的性格很明显受到了妈妈的影响。

还有一点,在聊天调研的过程中,佳哲说他不喜欢学习,在教授国学时,也从不听讲。而佳琪虽然成绩不好,但她告诉我们,虽然老师不管她,可她喜欢老师,虽然成绩不好,可她喜欢学习。相较而言,姐姐明显比弟弟更喜欢学习这件事情,可村里的补习班,家里只给弟弟一个人报了,姐姐给人的感觉更像弟弟的保姆,重男轻女在这里也得到了体现。

“好事”姐弟的问题更多的应该归咎于家庭原因,妈妈脾气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重男轻女的观念,缺少了父母的更多地关注与教导。

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得到以下相关数据:68.8%的留守儿童在父母打工时主要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而大多数老人只管衣食住行,缺乏文化知识和安全常识,没有能力对孩子进行监管和安全教育;他们的父母中78.4%的人一年回家一次,只有10.7%的人会一个月回家一次看望孩子;当留守儿童与监护人发生冲突时,35.5%的孩子选择闷不做声,这严重摧残了他们幼小的心灵,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孤僻;只有22.2%的父母会经常和孩子联系询问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以及其他的一些具体数据。基于此,我们总结性地提出亟待解决的四个突出问题。

心理缺乏疏导。留守儿童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内向、性格孤僻、缺乏自信、不善与人交流、存在较强的逆反心理、自律能力差等等。大部分的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由于父母的远离,遇到生活和学习方面的问题无法有效的与父母进行沟通,而监护人由于年龄观念等问题又顾及不到孩子的情绪上的变化。至于学校,又由于教学理念、教学条件以及师资力量等的限制,无法为孩子们开设专门的心理方面的课程,在学习和生活上难以给她们更多的关心和关爱。

学习缺乏引导。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足够的正确的引导和教导。这些原因使得他们学习观念差,从而成绩较差。根据我们的调查,留守儿童的成绩多数处于中下游,成绩优秀的很少。此外他们也极易形成不良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发生严重偏差。学习缺乏引导,一方面是家庭教育的缺失,由于多数留守儿童与老人一起生活,老人的受教育程度较低,缺乏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和指导方法,重养轻教;另一方面农村学校较少,教育资源匮乏,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上的不足很难从学校方面得到补充。

亲情缺失。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将是他们一生都无法忘怀的伤痛。留守儿童与父母聚少离多,沟通方式单一,缺少亲情呵护 ,缺乏沟通与交流。

生活质量低下。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困难,甚至有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根据调查结果统计,50.6%的留守儿童的每月生活费在50元左右,饮食上荤少素多,缺乏合理的营养搭配,生活起居往往也没有规律。

原因分析

家庭原因。(1)家长缺乏家庭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有很多外出打工的家庭条件并非穷困潦倒,而更大的原因是家长的金钱欲望。他们唯一的收获就是让他们感到满足的金钱,而并没有考虑到孩子缺失的是家庭的亲情和温暖,牺牲的是子女的前途,甚至造成一系列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2)家庭责任不够明确。多数家长只注重孩子的衣食住行而忽略了对孩子的思想和行为的教育,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培养和全面发展。

学校教育问题。多数的留守儿童处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作为学生继家庭之后的又一个重要的生活活动场所,应该担负起教书育人、促进儿童健康全面发展的重任。但是实践证明,农村学校并没有很好地肩负起这一重任。具体体现在(1)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导致学生无法喜欢上学习甚至产生逆反心理。(2)对留守儿童缺乏积极有效的帮扶措施。

面对儿童严重的留守问题,政府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问题,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制度。(1)逐步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的就学问题,给予留守儿童家庭一定成都的帮扶,从根本上杜绝留守儿童厌学和引贫困而辍学的现象。(2)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纳入政府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及全市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及考评体系。

社会上的关注关爱。近年来,社会上公益组织等公益团体对留守儿童群体的关注以及社会政府多方面创新的社会管理,为留守儿童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各界共同协作,奉献爱心形成良好的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氛围,吸引更多的人投身关注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列中来。

家庭呵护。家长应该树立并深刻理解“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观念,明确自身对于子女教育的重大责任,尽量减少自身文化水平对孩子教育的影响,跟上时代的步伐,积极主动地与学校老师取得联系并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问题,为孩子的教育作出自己的努力。

关爱留守儿童,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 日益凸显的留守儿童问题应该也值得更多的人来关注,要想从根本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必须从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四个方面同时下手,为留守儿创造一个良好的和谐的成长环境,让他们的生活中更多的是爱的阳光。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